..续本文上一页身,风道亦通毛孔亦开。唯无入出息地粗心现前以无心故,虽有三事而阙一事”79。由以上资料我们可推论得知:
1、息与心相应。安那般那修习的自性是慧,心意集中,念力增上,故说为念,故此中以意念为慧心所,念与真实作意相应80。
2、息与身相应。念出入观,于四念住中,以所缘是息,息属风,风属色“以一增上说,修行观风大,造色从彼生唯心与心法,依彼造色起,非彼造色已”81。息为色法,所以属四念住中之身念住。且息能持众生之命根,“息则是身行,世尊之所说,亦名根本依,众生所由转。是息既已灭,命则无所依”82,若息断,命则无所依,是故息为众生命根之所依。又息虽然有损益之用,但不与受相应,“息风诸种大,割截不生苦,当知彼非受。谓受则不然”83,故知息于身中不与受相应。
第三节 安那般那禅法的 多元风貌 因历史时期不同,师承传授各异,发心有别,安那般那修法亦呈现出多元之风貌。
(一)世间、出世间禅门
因禅修发心有别、禅修时间的长短不同,安那般那禅法分为世间禅门、出世间禅门。
第一,发心有别:依禅修发心不同,可分凡夫禅、二乘禅。“凡夫、佛弟子求寂不同,行者所以观出入息,用求寂然故,令心定住。从其寂然而获二事,一者凡夫,二者佛弟子” 84。凡夫为止而修,“何谓凡夫数息因缘得至寂然,心在数息一意不乱无有他念。因是之故,从其数息得至寂然”85。《修行道地经》亦云:
何谓修行数息守意求于寂?今当解说数息之法。何谓数息?何谓为安?何谓为般?出息为安,入息为般,随息出入而无他念,是谓数息出入。86
何谓凡夫而求寂然?欲令心止住除五阴盖。何故欲除诸盖之患?欲获第一禅定故。何故欲求第一之禅?欲得五通……何凡夫数息因缘得至寂然?心在数息,一意不乱,无有他念,因是之故,从其数息得至寂然,从其方便诸五阴盖皆为消除。87
说明凡夫、外道修安那般那而得止,是为得到神通,由此而得世间禅定(世间禅),常用算数修习。二乘圣者为出离而修安那般那,“如息法,不定但属世间禅门。所以者何?如毗尼中,佛为声闻弟子说观息等十六行法,弟子随教而修皆得圣道,故知亦是出世间禅门”88。佛弟子修安那般那则是为得到出离,生出世间的般若之智。经云:
何谓佛弟子欲求寂然?所以求者,欲得温和(暖法)。何故求温和?欲至顶法,见五阴空,悉皆无我所,是谓顶法。何故求顶法?以见四谛顺向法忍。何故顺求法忍?欲得世间最上之法。何故求世最上之法?欲知诸法悉皆为苦,欲得分别三十七道品之法。何故欲知诸法之苦?欲得第八之处。何以故志第八之地?其人欲致道迹之故。89
至于息门如何由世间禅门转为出世间禅门?其关键在于运用无常、苦、空、无我之观慧修之,观种种法因缘而生,常用六事修习、十六胜行修习配合三十七道品而修之,以臻于寂灭解脱90。修禅只为得止、求神通,是谓凡夫世间禅;而在修习过程中善于用佛教无常、苦、空、无我的智慧观照,达到出世间无漏果,是谓出世间禅。
第二,长短有别:依修习时间长短可分初习行、已习行、久习行三种学人。经云:
若思觉偏多,当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有三种学人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若初习行当教言,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若已习行当教言。数一至十随息入出,念与息俱止心一处。若久习行当教言,数、随、止、观、转观、清净,阿那般那三昧六种门十六分。91
主张初习者适合采用算数法修习,行者已经有部分禅修基础,可选用随息修习92,久而修习者可直接从安般六事、十六胜行修习。此可从后期论典得到佐证,《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云:
以息为禅门者,若因是摄心,则能通行心至四禅、四空、四无量心、十六特胜、通明禅,即是世间禅门,亦名出法摄心,此往拒凡夫禅门。93
修习安那般那,摄心至四禅,转以出世间法而修,即为出世间禅,这是从世间禅转成出世间禅。以上从发心、习禅时间的长短不同,阐述安那般那有世间禅门(共凡夫)、出世间禅门(共二乘)二门。世间禅门常见修法是算数修习,出世间禅门常见修法是安般六事、十六胜行。
(二)出世间上上禅门
佛陀时代,世尊不但教授他人修习94安那般那,即使成等正觉前后,亦亲自修习。据经载,世尊当年坐菩提树发心证道,即从安那般那入手修定。成佛后,曾以身示范,坐禅二月,修习安那般那。经云:
世尊曰:若诸外道出家问汝等:“沙门瞿昙于二月中,云何坐禅?”汝应答言:“如来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所以者何?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若长、若短、一切身觉入息念如实知、一切身觉出息如实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实知,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95
这些资料,透露个中消息:安那般那不但是世、出世间禅法,而且是出世间上上乘禅法(菩萨乘、佛乘)。经云:“佛言,欲学菩萨道者,当从此始。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96安那般那是“三世诸佛入道初门”。所以《安般守意经序》开篇即道:“夫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97
综上所述,安那般那就是出入息,安那般那禅修的关键就是如实知出入息。修习安那般那的入手处有多种,但一般认为最好的入手处是鼻端,观安那般那就是观息的八种触受。安那般那禅法,因发心修习次第、阶位不同而呈现世、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禅门的多元性。
第二章 修习安那般那
之前行修习禅定必先备足资粮或修前行,即习定的准备工作和必备条件。各个经论所说不一,有六缘说,如《六门教授习定论》、《大庄严经论》;有十三缘说,如《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有五缘说,如《小止观》98,常见是以《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二十五方便来阐述。此处主要依四阿含阐述安那般那的前行。
第一节 闻法持戒
听闻正法,持佛净戒,是禅修的首要条件。具备这二种条件,才可谈论禅修。
(一)乐闻正法
法,即正法,谓正确、真实的道理,特指佛所说的教法99。众生因染着人世,不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正确之法而沉沦苦海100。欲断生死流,出离世间,直至涅而修禅法,首要条件是听闻正法。正法所含的内容,各个经论所说不一。如《中阿含》云:
比丘者,谓所可说圣有义。令心柔软,使心无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渐损,说不乐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得如是比沙门所说,具得,易不难得。弥醯,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三习法。101
比丘,谓所可说圣有义,令心柔软,使心无盖……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三习法。102
阿含认为修禅法前应了解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烦恼)渐损、不乐聚会、少欲、知足、断、无欲、灭、燕坐、缘起等法义。
大乘《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说三十七道品为正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一切法名为正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愿,通达平等,名为正法。即以三十七道品为正法”103。
(二)严净毗尼
持戒,被强调为最重要的修定资粮之一。《佛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又云“戒为定基”,“禅定心城,以戒为郭”,“尸罗不净,三昧不生”,“第一多所饶益”。《杂阿含》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五?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104戒律的实质,从禅定角度看,是调心的初步工作。在心地上极为细致地做功夫,若不先以戒律约束三业的活动,收摄不了不断向外攀缘的心,是谈不上系心缘处,心一境性。若有犯,当至心忏悔“净持禁戒,威仪不犯,于五众戒。若有所犯,应当至心忏悔清净,戒清净已名庄严梵行”105。《达摩多罗禅经》以鸟之双翼、人之两足来比喻戒与定的关系106,更以“破瓶喻”铺陈毁戒的种种过失107。不但要修习禁戒,守护律仪,纵纤芥微细的戒亦应常怀畏惧,严持不犯。《中阿含》云:比丘者,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弥醯,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二习法108。严净毗尼,是一切善法财之基础,更是修定最重要的资粮之一。
第二节 时地财侣
时,是谓有充足的时间禅修。地,指适合禅修的处所。财,禅修资身物质。侣,能指导、帮助学习佛法和禅修的师友。
(一)息诸缘务
有充足的时间修禅,是禅修的必要条件。因为禅修首先追求的是一种较深的、出世间的定境。在没有此基础之前,必须排除一切不利于修定的人事干扰,尽可能减少外缘,集中全部精力,才有成就的可能。所以经论要求行者“息诸缘务”。要求行者“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109。此中不但要求行者少事、少务,并要求少欲即从心理上下手,减少欲望。至于少事、少务中详细内容指何?《小止观》中指明要求习禅者不经营有为事业,即断绝人事往还,不作世间工巧技术,书数算计等事,即读诵、听经闻法亦不能。“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110。
(二)住闲静处
有关修禅之住处,经云:“依止聚落,城邑住”111,“依聚落,城邑止住,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112。特强调修禅需居闲静处,经云:“弥醯白曰…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