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P3

  ..續本文上一頁身,風道亦通毛孔亦開。唯無入出息地粗心現前以無心故,雖有叁事而阙一事”79。由以上資料我們可推論得知:

  1、息與心相應。安那般那修習的自性是慧,心意集中,念力增上,故說爲念,故此中以意念爲慧心所,念與真實作意相應80。

  2、息與身相應。念出入觀,于四念住中,以所緣是息,息屬風,風屬色“以一增上說,修行觀風大,造色從彼生唯心與心法,依彼造色起,非彼造色已”81。息爲色法,所以屬四念住中之身念住。且息能持衆生之命根,“息則是身行,世尊之所說,亦名根本依,衆生所由轉。是息既已滅,命則無所依”82,若息斷,命則無所依,是故息爲衆生命根之所依。又息雖然有損益之用,但不與受相應,“息風諸種大,割截不生苦,當知彼非受。謂受則不然”83,故知息于身中不與受相應。

  第叁節 安那般那禅法的 多元風貌 因曆史時期不同,師承傳授各異,發心有別,安那般那修法亦呈現出多元之風貌。

  (一)世間、出世間禅門

  因禅修發心有別、禅修時間的長短不同,安那般那禅法分爲世間禅門、出世間禅門。

  第一,發心有別:依禅修發心不同,可分凡夫禅、二乘禅。“凡夫、佛弟子求寂不同,行者所以觀出入息,用求寂然故,令心定住。從其寂然而獲二事,一者凡夫,二者佛弟子” 84。凡夫爲止而修,“何謂凡夫數息因緣得至寂然,心在數息一意不亂無有他念。因是之故,從其數息得至寂然”85。《修行道地經》亦雲:

  何謂修行數息守意求于寂?今當解說數息之法。何謂數息?何謂爲安?何謂爲般?出息爲安,入息爲般,隨息出入而無他念,是謂數息出入。86

  何謂凡夫而求寂然?欲令心止住除五陰蓋。何故欲除諸蓋之患?欲獲第一禅定故。何故欲求第一之禅?欲得五通……何凡夫數息因緣得至寂然?心在數息,一意不亂,無有他念,因是之故,從其數息得至寂然,從其方便諸五陰蓋皆爲消除。87

  說明凡夫、外道修安那般那而得止,是爲得到神通,由此而得世間禅定(世間禅),常用算數修習。二乘聖者爲出離而修安那般那,“如息法,不定但屬世間禅門。所以者何?如毗尼中,佛爲聲聞弟子說觀息等十六行法,弟子隨教而修皆得聖道,故知亦是出世間禅門”88。佛弟子修安那般那則是爲得到出離,生出世間的般若之智。經雲:

  何謂佛弟子欲求寂然?所以求者,欲得溫和(暖法)。何故求溫和?欲至頂法,見五陰空,悉皆無我所,是謂頂法。何故求頂法?以見四谛順向法忍。何故順求法忍?欲得世間最上之法。何故求世最上之法?欲知諸法悉皆爲苦,欲得分別叁十七道品之法。何故欲知諸法之苦?欲得第八之處。何以故志第八之地?其人欲致道迹之故。89

  至于息門如何由世間禅門轉爲出世間禅門?其關鍵在于運用無常、苦、空、無我之觀慧修之,觀種種法因緣而生,常用六事修習、十六勝行修習配合叁十七道品而修之,以臻于寂滅解脫90。修禅只爲得止、求神通,是謂凡夫世間禅;而在修習過程中善于用佛教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觀照,達到出世間無漏果,是謂出世間禅。

  第二,長短有別:依修習時間長短可分初習行、已習行、久習行叁種學人。經雲:

  若思覺偏多,當習阿那般那叁昧法門。有叁種學人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當教言,一心念數入息出息,若長若短數一至十。若已習行當教言。數一至十隨息入出,念與息俱止心一處。若久習行當教言,數、隨、止、觀、轉觀、清淨,阿那般那叁昧六種門十六分。91

  主張初習者適合采用算數法修習,行者已經有部分禅修基礎,可選用隨息修習92,久而修習者可直接從安般六事、十六勝行修習。此可從後期論典得到佐證,《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雲:

  以息爲禅門者,若因是攝心,則能通行心至四禅、四空、四無量心、十六特勝、通明禅,即是世間禅門,亦名出法攝心,此往拒凡夫禅門。93

  修習安那般那,攝心至四禅,轉以出世間法而修,即爲出世間禅,這是從世間禅轉成出世間禅。以上從發心、習禅時間的長短不同,闡述安那般那有世間禅門(共凡夫)、出世間禅門(共二乘)二門。世間禅門常見修法是算數修習,出世間禅門常見修法是安般六事、十六勝行。

  (二)出世間上上禅門

  佛陀時代,世尊不但教授他人修習94安那般那,即使成等正覺前後,亦親自修習。據經載,世尊當年坐菩提樹發心證道,即從安那般那入手修定。成佛後,曾以身示範,坐禅二月,修習安那般那。經雲:

  世尊曰:若諸外道出家問汝等:“沙門瞿昙于二月中,雲何坐禅?”汝應答言:“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所以者何?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如實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實知,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95

  這些資料,透露個中消息:安那般那不但是世、出世間禅法,而且是出世間上上乘禅法(菩薩乘、佛乘)。經雲:“佛言,欲學菩薩道者,當從此始。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96安那般那是“叁世諸佛入道初門”。所以《安般守意經序》開篇即道:“夫安般者,諸佛之大乘,以濟衆生之漂流。”97

  綜上所述,安那般那就是出入息,安那般那禅修的關鍵就是如實知出入息。修習安那般那的入手處有多種,但一般認爲最好的入手處是鼻端,觀安那般那就是觀息的八種觸受。安那般那禅法,因發心修習次第、階位不同而呈現世、出世間、出世間上上禅門的多元性。

  第二章 修習安那般那

  之前行修習禅定必先備足資糧或修前行,即習定的准備工作和必備條件。各個經論所說不一,有六緣說,如《六門教授習定論》、《大莊嚴經論》;有十叁緣說,如《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有五緣說,如《小止觀》98,常見是以《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二十五方便來闡述。此處主要依四阿含闡述安那般那的前行。

  第一節 聞法持戒

  聽聞正法,持佛淨戒,是禅修的首要條件。具備這二種條件,才可談論禅修。

  (一)樂聞正法

  法,即正法,謂正確、真實的道理,特指佛所說的教法99。衆生因染著人世,不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正確之法而沈淪苦海100。欲斷生死流,出離世間,直至涅而修禅法,首要條件是聽聞正法。正法所含的內容,各個經論所說不一。如《中阿含》雲:

  比丘者,謂所可說聖有義。令心柔軟,使心無蓋。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漸損,說不樂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燕坐,說緣起。得如是比沙門所說,具得,易不難得。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叁習法。101

  比丘,謂所可說聖有義,令心柔軟,使心無蓋……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叁習法。102

  阿含認爲修禅法前應了解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煩惱)漸損、不樂聚會、少欲、知足、斷、無欲、滅、燕坐、緣起等法義。

  大乘《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說叁十七道品爲正法,“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通達一切法名爲正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無相無願,通達平等,名爲正法。即以叁十七道品爲正法”103。

  (二)嚴淨毗尼

  持戒,被強調爲最重要的修定資糧之一。《佛遺教經》雲:“戒是正順解脫之本……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又雲“戒爲定基”,“禅定心城,以戒爲郭”,“屍羅不淨,叁昧不生”,“第一多所饒益”。《雜阿含》雲: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爲五?住于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于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104戒律的實質,從禅定角度看,是調心的初步工作。在心地上極爲細致地做功夫,若不先以戒律約束叁業的活動,收攝不了不斷向外攀緣的心,是談不上系心緣處,心一境性。若有犯,當至心忏悔“淨持禁戒,威儀不犯,于五衆戒。若有所犯,應當至心忏悔清淨,戒清淨已名莊嚴梵行”105。《達摩多羅禅經》以鳥之雙翼、人之兩足來比喻戒與定的關系106,更以“破瓶喻”鋪陳毀戒的種種過失107。不但要修習禁戒,守護律儀,縱纖芥微細的戒亦應常懷畏懼,嚴持不犯。《中阿含》雲:比丘者,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複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二習法108。嚴淨毗尼,是一切善法財之基礎,更是修定最重要的資糧之一。

  第二節 時地財侶

  時,是謂有充足的時間禅修。地,指適合禅修的處所。財,禅修資身物質。侶,能指導、幫助學習佛法和禅修的師友。

  (一)息諸緣務

  有充足的時間修禅,是禅修的必要條件。因爲禅修首先追求的是一種較深的、出世間的定境。在沒有此基礎之前,必須排除一切不利于修定的人事幹擾,盡可能減少外緣,集中全部精力,才有成就的可能。所以經論要求行者“息諸緣務”。要求行者“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109。此中不但要求行者少事、少務,並要求少欲即從心理上下手,減少欲望。至于少事、少務中詳細內容指何?《小止觀》中指明要求習禅者不經營有爲事業,即斷絕人事往還,不作世間工巧技術,書數算計等事,即讀誦、聽經聞法亦不能。“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110。

  (二)住閑靜處

  有關修禅之住處,經雲:“依止聚落,城邑住”111,“依聚落,城邑止住,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112。特強調修禅需居閑靜處,經雲:“彌醯白曰…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