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P2

  ..续本文上一页顺开觉。……佛告阿难:何等为微细住多修习?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谓安那般那念住。43

  安那般那除了是不净观对治法,还有余因,如《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六云:

  复次,以持息念所缘,怜近无种种相,无次第不依有情,任运而转,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说。若不净观,与此相违,是故不说。复次,以持息念,唯内道起,不共外道,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说。若不净观,外道亦起,不能速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说。44

  由上可知,安那般那,不需要外相即可修。而不净观,需要缘外相才可修行,并通外道法。安那般那是不净观的对治,且取境容易,并能快速的促成四念处,所以世尊为众生传授安那般那禅法。

  (三)语义

  安那般那,梵语anapanasmrti,巴利文anapanasati。Anapanasati汉译为安那、安那般那,或出入息,就北传阿含经所采用的名称有安那般那念45、安般守意46、安般47、念安般48、安般念49、安般之法50、“息出、息入”……音译为阿那般那观、安那般那念、念安般、安般念或安般守意。或意译为念出入息、念入出息、念无所起、息观、持息念51。为行文方便,以下统称安那般那。

  何为安那般那?《杂阿含经》第八○七经介绍安般念时,没有直接解说安般是出入息,但从经文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安般念是以出入息为念。经云:“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52《解脱道论》卷七有较为接近安般念本意的阐述,论云:

  云何念般守意,何等为安?何等般?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安者入,般者出,于出入相,彼念随念正念,此谓念安般53。

  值得一提的是《杂阿

  昙心论》,文中音译“入息出息念”及“持来持去”的原字,即是“安那般那审谛”及“阿湿波裟婆湿波裟”。《杂阿

  昙心论》卷八云:

  安般念今当说,安那者持来,般那者持去,亦名阿湿波裟婆湿波裟。念者忆念,于安那般那审谛系念心不虚妄,修习彼念故说修。54

  论中虽然提到“持来持去”的字眼,但并没有说何谓“持来持去”。比较安世高所译《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之数息观禅法,是先对阿般守意(安那般那念)从“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55”下开始,从各种义理的角度做语义说明,属于语言学的语义解说则是“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安般”。56同样地,竺法护所传译的《修行道地经》也作“出息为安,入息为般57”之语义说明。但是,《安般守意经》与《修行道地经》两者的语义解释正好相反,究竟情况如何?我们可借用《大毗婆沙论》中所有与“阿那波那”有关的语义及评论来说明。首先,它介绍了四种说法:

  (1)持来(ana)者,谓入息。持去(apana)者,谓出息。《施设论》说:吸风入内,名持来;引风出外,名持去;(2)有作是说:出息名持来者,入息名持去;(3)有余师说:暖息名持来,冷息名持去;(4)复有说者:上息名持来,下息名持去。评曰:此中初说为善。58

  换言之,此四种说法可以整理成下表:(略)

  “阿那波那”之语义解释的诸说中,究竟何者比较获得支持?若考察有关言及阿那般那的主要论书及禅经,可整理出如下结果:

  第一,《安般守意经》、《解脱道论》。安那是入息,般那是出息。经云:“安者入,般者出”59,《达摩多罗禅经》云:“持风来入内,是故说阿那”60,是故“前出名般那,始从入风起,修行出息时,诸根随所缘”61。所以“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62。《顺正理论》亦云“言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63。

  第二,《修行道地经》、《清净道论》。根据此一结果可知,采用第一说与《安般守意经》一致者,有《达摩多罗禅经》、《大毗婆沙论》等有部系统的论书等。而和第二说与《修行道地经》的说法一致者,则有上座部的《清净道论》。可知,有关安那般那语义解释的诸说中,有部系统的论书是支持持来为入息、持去为出息之说(第一说)。本文亦采用此说。即安那等于持来,亦等于入息;般那等于持去,亦等出息。

  在印度本土,对安般念64的字义不像中国人隔了一层语言障碍。笔者推想这是为何《杂阿含》没有对安般念做详细的解释,而直接契入安般念的修习法。另一原因是持息念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法门,婆罗门教等都有此修行法门。

  准此以观,安那般那念与呼吸有莫大的关系。那么,安那般那念的所缘是否就是呼吸?即念出入息?《瑜伽师地论》云:“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缘?谓缘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缘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缘。”65

  谓安那般那念的所缘就是呼吸。安那般那念就是指心系所缘,如实观照出息入息,以出入息为所缘的对象。换言之,即以出入息为修习的所缘,如实观察出入息,令心专注一境的修习方法。

  第二节 安那般那的要点

  安那般那禅法内容颇为繁多,现在主要从业处、相、息与身心三方面阐述。

  (一)安那般那业处

  业处,就是修行的用心处,出入息的业处就是呼吸的动作。何处有呼吸的动作?息经历的途径何在?《瑜伽师地论》云:

  入息、出息,二种地。何等为二?一、粗孔穴,二、细孔穴。云何粗孔穴?谓从脐处孔穴,乃至面门鼻门;复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孔穴。云何细孔穴?谓于身中一切毛孔。 66

  入息有二,何等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间入息。出息亦二,何等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间出息。入息者,谓出息无间,内门风转,乃至脐处。中间入息者,谓入息灭已,乃至出息未生,于其中间,在停息处,暂时相似微细风起,是名中间入息。如入息、中间入息,出息、中间出息,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谓入息无间,外间风转,始从脐处,乃至面门,或至鼻端,或复出外。67

  这段叙述说明:

  1、安那般那的业处有粗有细,粗如脐处孔穴、脐处、面门、鼻门、鼻端;细如身中一切毛孔。

  2、入息途经从鼻门至脐带孔穴或脐处,出息途经从脐带孔穴或脐处至鼻门。息从鼻孔至脐带孔穴或脐处,名持来;从脐带孔穴或脐处至鼻孔,名持出。所以从鼻孔到肚脐都有呼吸的动作,其中每一部位的呼吸都是安那般那修习的业处。

  3、出、入息都有二类别。

  4、入息出息时将心缘于鼻端或脐处(丹田)68。

  5、鼻门应是指鼻孔。

  系念何处,各经论有颅顶、发际、眉间、鼻端、脐间、足指等不同说法69。安那般那入手的地方不一,凡是息所行之处都是安那般那禅修的入手处,“止谓系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70。《安般守意经》云:因为息从鼻端出入,易识别故,“止在鼻头,报用(因)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皆从鼻出入。意习故处亦为易识,以是故着鼻头也” 71。《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所言,是因为“鼻是风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亦以扶本安般之习,心静能发禅定”72。

  由上可知,观息的业处,或观鼻端,或是观肚脐,或观从鼻至脐之间。一般认为是系意鼻端。笔者揣测系意鼻端的优点在于鼻端前的呼吸很微细,很快能入定;心念若不微细,难以观察鼻端前的微细境界,入定较难。

  (二)安那般那的相

  安那般那的相,即是鼻腔外面呼吸的触受73,属于六尘中触尘,《达摩多罗禅经》云:

  善解安般相,功德及诸过,息轻重冷暖,软粗与涩滑。74

  心既止入息,思惟正意念,冷暖与轻重,柔软粗粗涩滑,修行谛觉知,随顺善调适,于触后不了,是说修行退解。75

  谓呼吸的触受,是冷暖、轻重、粗软、涩滑八种。就笔者所见资料而言,冷暖、粗软、涩滑、长短经论常见记载,轻重则少见记载。长短如《增一阿含经》云: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安般。所谓安般者,若息长时,亦当观知我今息长。若复息短,亦当观知我今息短。若息极冷,亦当观知我身息冷。若复息热,亦当观知我今息热。具观身体。从头至足皆当观知。若复息有长短,亦当观息有长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长短,皆悉知之。寻息出入,分别晓了。若心持身知息长短,亦复知之。数息长短,分别晓了。如是,诸比丘,名曰念安般。76

  此中说明观息的冷热、长短,且长短为所观主要内容。长短、轻重二者有否联系,经论为何出现这二种不同阐述?症结点何在?暂作疑阙。我们现在解释长短、冷暖、粗软、涩滑八种触受的语义。

  长短是以前后的呼吸为比较而言,观长短即是观察呼吸时,前呼吸较后呼吸是长或短。冷热则是观呼气还是吸气比较热。涩和滑,指呼吸的易难。呼吸不通、有所堵塞为涩,呼吸易而顺为滑。呼吸是容易还是难,即为滑和涩。粗细是指呼吸时风的强度,呼吸的风很强就是粗,风很弱就是细。

  (三)息与身心关系

  息与身心关系密切,息随身心变化而变化,同时息的变化亦能引起身心的变化。此中有一疑问:出入息是依身转?还是依心转?或依身心二者一起转?《大毗婆沙论》中列举出入息转的具缘云:“谓入出息由四事转:一有息所依身,二风道通,三毛孔开,四入出息地粗心现前。必具此四入出息转。”77由此四缘,推论得知出入息,应依身心二者转,“答应言亦依身转,亦依心转如其所应”78。准此以观,一般情况下出入息是依身心二者转。只依身不依心转,是在无想定、灭尽定。因为“灭尽定位入出息亦应转,彼有入出息所依…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