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P2

  ..續本文上一頁順開覺。……佛告阿難:何等爲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43

  安那般那除了是不淨觀對治法,還有余因,如《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六雲:

  複次,以持息念所緣,憐近無種種相,無次第不依有情,任運而轉,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說。若不淨觀,與此相違,是故不說。複次,以持息念,唯內道起,不共外道,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說。若不淨觀,外道亦起,不能速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說。44

  由上可知,安那般那,不需要外相即可修。而不淨觀,需要緣外相才可修行,並通外道法。安那般那是不淨觀的對治,且取境容易,並能快速的促成四念處,所以世尊爲衆生傳授安那般那禅法。

  (叁)語義

  安那般那,梵語anapanasmrti,巴利文anapanasati。Anapanasati漢譯爲安那、安那般那,或出入息,就北傳阿含經所采用的名稱有安那般那念45、安般守意46、安般47、念安般48、安般念49、安般之法50、“息出、息入”……音譯爲阿那般那觀、安那般那念、念安般、安般念或安般守意。或意譯爲念出入息、念入出息、念無所起、息觀、持息念51。爲行文方便,以下統稱安那般那。

  何爲安那般那?《雜阿含經》第八○七經介紹安般念時,沒有直接解說安般是出入息,但從經文的內容,我們可以了解安般念是以出入息爲念。經雲:“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52《解脫道論》卷七有較爲接近安般念本意的闡述,論雲:

  雲何念般守意,何等爲安?何等般?安名爲入息,般名爲出息,念息不離是名爲安般……安者入,般者出,于出入相,彼念隨念正念,此謂念安般53。

  值得一提的是《雜阿

  昙心論》,文中音譯“入息出息念”及“持來持去”的原字,即是“安那般那審谛”及“阿濕波裟婆濕波裟”。《雜阿

  昙心論》卷八雲:

  安般念今當說,安那者持來,般那者持去,亦名阿濕波裟婆濕波裟。念者憶念,于安那般那審谛系念心不虛妄,修習彼念故說修。54

  論中雖然提到“持來持去”的字眼,但並沒有說何謂“持來持去”。比較安世高所譯《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之數息觀禅法,是先對阿般守意(安那般那念)從“安爲身,般爲息,守意爲道……55”下開始,從各種義理的角度做語義說明,屬于語言學的語義解說則是“安名爲入息,般名爲出息,念息不離是名安般”。56同樣地,竺法護所傳譯的《修行道地經》也作“出息爲安,入息爲般57”之語義說明。但是,《安般守意經》與《修行道地經》兩者的語義解釋正好相反,究竟情況如何?我們可借用《大毗婆沙論》中所有與“阿那波那”有關的語義及評論來說明。首先,它介紹了四種說法:

  (1)持來(ana)者,謂入息。持去(apana)者,謂出息。《施設論》說:吸風入內,名持來;引風出外,名持去;(2)有作是說:出息名持來者,入息名持去;(3)有余師說:暖息名持來,冷息名持去;(4)複有說者:上息名持來,下息名持去。評曰:此中初說爲善。58

  換言之,此四種說法可以整理成下表:(略)

  “阿那波那”之語義解釋的諸說中,究竟何者比較獲得支持?若考察有關言及阿那般那的主要論書及禅經,可整理出如下結果:

  第一,《安般守意經》、《解脫道論》。安那是入息,般那是出息。經雲:“安者入,般者出”59,《達摩多羅禅經》雲:“持風來入內,是故說阿那”60,是故“前出名般那,始從入風起,修行出息時,諸根隨所緣”61。所以“阿那者,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義”62。《順正理論》亦雲“言阿那者,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義”63。

  第二,《修行道地經》、《清淨道論》。根據此一結果可知,采用第一說與《安般守意經》一致者,有《達摩多羅禅經》、《大毗婆沙論》等有部系統的論書等。而和第二說與《修行道地經》的說法一致者,則有上座部的《清淨道論》。可知,有關安那般那語義解釋的諸說中,有部系統的論書是支持持來爲入息、持去爲出息之說(第一說)。本文亦采用此說。即安那等于持來,亦等于入息;般那等于持去,亦等出息。

  在印度本土,對安般念64的字義不像中國人隔了一層語言障礙。筆者推想這是爲何《雜阿含》沒有對安般念做詳細的解釋,而直接契入安般念的修習法。另一原因是持息念在當時是極爲普遍的法門,婆羅門教等都有此修行法門。

  准此以觀,安那般那念與呼吸有莫大的關系。那麼,安那般那念的所緣是否就是呼吸?即念出入息?《瑜伽師地論》雲:“雲何阿那波那念所緣?謂緣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緣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緣。”65

  謂安那般那念的所緣就是呼吸。安那般那念就是指心系所緣,如實觀照出息入息,以出入息爲所緣的對象。換言之,即以出入息爲修習的所緣,如實觀察出入息,令心專注一境的修習方法。

  第二節 安那般那的要點

  安那般那禅法內容頗爲繁多,現在主要從業處、相、息與身心叁方面闡述。

  (一)安那般那業處

  業處,就是修行的用心處,出入息的業處就是呼吸的動作。何處有呼吸的動作?息經曆的途徑何在?《瑜伽師地論》雲:

  入息、出息,二種地。何等爲二?一、粗孔穴,二、細孔穴。雲何粗孔穴?謂從臍處孔穴,乃至面門鼻門;複從面門鼻門,乃至臍處孔穴。雲何細孔穴?謂于身中一切毛孔。 66

  入息有二,何等爲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出息亦二,何等爲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入息者,謂出息無間,內門風轉,乃至臍處。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于其中間,在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如入息、中間入息,出息、中間出息,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入息無間,外間風轉,始從臍處,乃至面門,或至鼻端,或複出外。67

  這段敘述說明:

  1、安那般那的業處有粗有細,粗如臍處孔穴、臍處、面門、鼻門、鼻端;細如身中一切毛孔。

  2、入息途經從鼻門至臍帶孔穴或臍處,出息途經從臍帶孔穴或臍處至鼻門。息從鼻孔至臍帶孔穴或臍處,名持來;從臍帶孔穴或臍處至鼻孔,名持出。所以從鼻孔到肚臍都有呼吸的動作,其中每一部位的呼吸都是安那般那修習的業處。

  3、出、入息都有二類別。

  4、入息出息時將心緣于鼻端或臍處(丹田)68。

  5、鼻門應是指鼻孔。

  系念何處,各經論有顱頂、發際、眉間、鼻端、臍間、足指等不同說法69。安那般那入手的地方不一,凡是息所行之處都是安那般那禅修的入手處,“止謂系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間乃至足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70。《安般守意經》雲:因爲息從鼻端出入,易識別故,“止在鼻頭,報用(因)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皆從鼻出入。意習故處亦爲易識,以是故著鼻頭也” 71。《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所言,是因爲“鼻是風門,覺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無常,亦以扶本安般之習,心靜能發禅定”72。

  由上可知,觀息的業處,或觀鼻端,或是觀肚臍,或觀從鼻至臍之間。一般認爲是系意鼻端。筆者揣測系意鼻端的優點在于鼻端前的呼吸很微細,很快能入定;心念若不微細,難以觀察鼻端前的微細境界,入定較難。

  (二)安那般那的相

  安那般那的相,即是鼻腔外面呼吸的觸受73,屬于六塵中觸塵,《達摩多羅禅經》雲:

  善解安般相,功德及諸過,息輕重冷暖,軟粗與澀滑。74

  心既止入息,思惟正意念,冷暖與輕重,柔軟粗粗澀滑,修行谛覺知,隨順善調適,于觸後不了,是說修行退解。75

  謂呼吸的觸受,是冷暖、輕重、粗軟、澀滑八種。就筆者所見資料而言,冷暖、粗軟、澀滑、長短經論常見記載,輕重則少見記載。長短如《增一阿含經》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安般。所謂安般者,若息長時,亦當觀知我今息長。若複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若息極冷,亦當觀知我身息冷。若複息熱,亦當觀知我今息熱。具觀身體。從頭至足皆當觀知。若複息有長短,亦當觀息有長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長短,皆悉知之。尋息出入,分別曉了。若心持身知息長短,亦複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如是,諸比丘,名曰念安般。76

  此中說明觀息的冷熱、長短,且長短爲所觀主要內容。長短、輕重二者有否聯系,經論爲何出現這二種不同闡述?症結點何在?暫作疑阙。我們現在解釋長短、冷暖、粗軟、澀滑八種觸受的語義。

  長短是以前後的呼吸爲比較而言,觀長短即是觀察呼吸時,前呼吸較後呼吸是長或短。冷熱則是觀呼氣還是吸氣比較熱。澀和滑,指呼吸的易難。呼吸不通、有所堵塞爲澀,呼吸易而順爲滑。呼吸是容易還是難,即爲滑和澀。粗細是指呼吸時風的強度,呼吸的風很強就是粗,風很弱就是細。

  (叁)息與身心關系

  息與身心關系密切,息隨身心變化而變化,同時息的變化亦能引起身心的變化。此中有一疑問:出入息是依身轉?還是依心轉?或依身心二者一起轉?《大毗婆沙論》中列舉出入息轉的具緣雲:“謂入出息由四事轉:一有息所依身,二風道通,叁毛孔開,四入出息地粗心現前。必具此四入出息轉。”77由此四緣,推論得知出入息,應依身心二者轉,“答應言亦依身轉,亦依心轉如其所應”78。准此以觀,一般情況下出入息是依身心二者轉。只依身不依心轉,是在無想定、滅盡定。因爲“滅盡定位入出息亦應轉,彼有入出息所依…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