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P4

  ..續本文上一頁:世尊,我至木奈林。

  于靜處坐。”113住處須寂靜安全,能遠離愦鬧,避開人、事等的騷擾。《雜阿含》曰:“世尊告曰,羅雲,若有比丘樂于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系意鼻頭……”114。亦雲“複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愦鬧,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115。可見閑居靜處是修禅定最重要條件之一,因“禅以聲爲刺”116,禅修起始最怕聲音的幹擾,必住寂靜處修習。

  何爲閑居靜處?《小止觀》曰:“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離于聚落極近叁四裏,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愦鬧;叁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皆名閑居靜處117。”具何等條件才是禅修的閑靜處,各部說法不一,如《增支部》雲:

  五支具足:(1)住所距行乞處不太遠不太近;(2)晝少愦鬧,夜少聲音;(3)不爲虻、蚊、風、熱、蛇所觸;(4)易得衣服、食物、臥具、醫藥;(5)住處有多聞者、通達阿含者、持法者、持律者、持論母者。118

  南傳上座部《清淨道論》雲:

  (1)其住所(離行乞的鄉村)不過遠不過近而相宜于往返者;(2)日間不鬧而夜間又無聲音者;(3)無虻、蚊、風、熱及蛇、觸者;(4)對于住所中的住者,容易獲得衣服、飲食、床作及醫藥者;(5)在住所中有多聞、通達阿含、持法、持律及持論母的比丘長老。119

  以上二段可知,適合修禅定之處不但寂靜,清潔,衣食具足,更須善知識的指導。

  (叁)飲食適中

  財,主要指飲食。飲食與禅定關系至爲密切。《增一阿含經》雲:“若過分飽食,則氣急身滿,百脈不調,令心雍塞,坐臥不安。若限少量,則身羸意慮不固。”故要“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爲飲食起求欲想”120。多食致苦患,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稱無高下,若食濁穢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身物,則動宿疾,使四大違反。由此可見,修定者的飲食須適中,不宜過多過少,忌穢濁不淨。《瑜伽師地論》卷二叁謂:“若受食已,身無堪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如是名爲安隱而住。”修禅者對飲食應正思擇,不爲倡蕩,不爲驕逸、不爲飾好、不爲端嚴。不思維飲食分別好壞,只把飲食當作藥石治病。

  (四)親近善知識

  除飲食、居處等物質條件外,修定最重要的資糧是善知識——能指導、幫助行者修學佛法乃至禅定的師友。《有部毗柰耶雜事》曰:“善知識者是全梵行。”《華嚴經》稱善知識爲“趣一切智智眼”,強調一切功德皆由善知識而生。《瑜伽師地論》卷二十雲:“毗缽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爲依,奢摩他支,屍羅圓滿之所攝受,又依善友之所攝受。”

  謂修習止與觀,皆須依止善知識。善知識種類各個經論不同,如《中阿含》分善知識爲十類:(1)世尊;(2)大聲聞;(3)漏盡者;(4)阿那含、斯多含、須陀洹;(5)得禅之凡夫;(6)叁藏持者、二藏持者、一藏持者;(7)知恥者;(8)多聞者。121可總結爲二大類:(1)聖人(世尊,大聲聞,四、叁、二、一果者);(2)通曉佛法或有禅定經驗的凡夫(得禅者,叁藏持者,二藏持者,一藏持者,知恥者,多聞者)。

  修定的善知識包括叁類人:第一種是師資,《小止觀》稱爲“教授善知識”。指具傳承、通佛法、有德行、有修證的明師,這被強調爲修禅最關鍵的外緣。《中阿含》中的聖人謂善知識、得禅之凡夫。《中阿含》曰:“世尊告曰……比丘者,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122。“(世尊告曰)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123。此中含有幾重意思:第一行者知曉、明了何人爲教授善知識;第二依教授善知識求法(禅法);第叁與善知識、善知識所授法共和合。

  修禅須具善知識的第二種是禅友,漢傳佛教一般稱“同參”。《小止觀》名“同行善知識”,必須見解正確,戒行清淨,志同道合,互助友愛。

  修禅須具善知識的第叁種是“外護”,即能保護、供養修定者安心修定之人。

  第叁節 其他助緣

  以上闡述禅修主要具備的條件,下文就常行精進、正觀興衰,略論其他一些助緣。

  (一)常行精進

  睡眠能令心神昏暗不明,滋生昏沈,浪費時光。佛教力谏修定者省減睡眠,精進修禅。經雲:“如得重病箭入體,諸苦痛集安可眠?如人被縛將去睡眠,災害垂至安可眠?”教人警覺生死無常,求出離,除睡眠。《雜阿含》雲:“初夜、後夜不著睡眠。”124《中阿含》雲:“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又雲:“比丘,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爲諸善本。”125“斷惡不善,修諸善法”。從字義上講是斷一切不善法,修一切善法。但聯系整段話“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126。可見此中的“斷惡不善”,特指一切不利修禅定之法。“修諸善法”特指修安那般那念。此中精進有二義:第一初夜、後夜不著睡眠即少睡眠,盡可能修習安那般那念;第二恒自起意,專一堅固,專注于安那般那念所緣之處,恒持不移,不忘。《雜阿含》與精進相當的詞是精勤。精勤思惟,是名叁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127。更雲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128。不但精進、勤奮修安那般那念,更要思惟,思惟修安那般那念所出現的種種情況。

  (二)正觀興衰

  具備以上幾種資糧,精進禅修,正念覺知,觀察思惟,明了諸法興衰無常之理。阿含雲:陶靜複次,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五習法129。

  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五習法130。

  修定者應明了諸法刹那生滅變化,興衰無常,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如此則禅修中不易執著禅境爲實,譴諸法實有之執,最終才能智慧明達,以盡諸苦。禅修前行,是禅修者禅修前應充分准備的事宜,就上文所述禅修諸前行中,應以嚴淨毗尼、住閑靜處、親近善知識、少欲爲最重要。

  第叁章 安那般那修習

  由行者的發心、根基、次第不同,安那般那可分爲世間禅門、出世間禅門、出世間上上禅門這叁種禅門。具體修法,世間禅門有算數修習、安般修習,而六事修習、十六勝行修習,界于世、出世間之間。出世間上上禅門則直接就慧修定,觀息當下本空,此空亦不可得。以下分述世間禅門、出世間禅門、出世間上上禅門這叁種禅門的詳細情況。

  第一節 世間禅門

  世間禅門之安那般那,是指行者未能以觀慧修禅,只是藉安那般那系念調心,而達到止。常見的方法是算數修習。

  (一)安般修習

  依于四部阿含經,有關安那般那的記載少數雲“數”,多雲“念入息、出息”。筆者僅從二處見“數”,《增一阿含

  廣演品》雲“數息長短”。及其《增上品》雲“數出入息”。可見初期的安那般那法僅止于念入出息而已,既安般修習。

  1、釋名

  從安那般那語義,我們了解安那般那修習就是指心系所緣,注意出息入息,以出入息爲所緣的禅修方法。換言之,即如實正知出入息,令心集中的修習方法。後人對此概念模糊,從而産生誤讀,爲行文方便,將二種主要觀點列如下:

  一類觀點認爲,安那般那就是數息觀。中國學者多持這種觀點,其中可以舉洪修平等人爲代表。洪修平認爲:“安般守意,即通過數出入息來守住心意,不使散亂,它原是“五停心觀”之一的數息觀。”131徐文明認爲:“安般,即是數息觀,本爲五門禅法(數息、不淨、慈心、因緣、界分別觀)的一種。”132

  另一種觀點認爲,安那般那又作數息觀。這觀點以宣方爲代表。宣方認爲:

  所謂安般禅,就是通過對呼吸節奏和呼吸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的調節,以進入禅定狀態,進而觀照佛教真理的禅法。因爲它的下手工夫是通過默數用控製呼吸的長短緩急,所以又譯作“數息觀”。133

  第一種觀點,認爲安那般那修習等于數息觀,竊謂沒有認真考辨安那般那語義,了解安那般那最初的修法就是指心緣出息入息,如實正知出入息的禅修方法。數息觀雖然亦是以出入息爲所緣的禅修方法,但二者有差別。安那般那修習要求行者的注意力相當集中,能如實觀到出入息,經雲:“安者入,般者出,于出入相,彼念隨念正念,此謂念安般134。” 對出入息“隨念正念”,才是念安般,所以要“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135。假若行者不能如實觀出入息,才轉用其他的修習法,如數息觀,個中原由,見下文算數修習茲不贅述。

  第二種觀點,有待商榷的地方如下:

  (1)安般禅釋義

  宣方認爲,安那般那的修習方法是對呼吸節奏和呼吸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的調節,以進入禅定狀態,進而觀照佛教真理的禅法。而根據可信經論,我們知道安般禅是以出入息爲修習的所緣,令心集中的修習方法,並沒有闡述應對呼吸節奏和呼吸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的進行調節。這種認爲與安般禅的義旨異轍,且與其他確鑿無誤的史料相抵牾。

  (2)修習方法

  在修習時,安那般那是如實觀察出入,沒有闡述其下手工夫是通過默數來控製呼吸的長短緩急,默數是數息觀的主要手法。宣方這種解說略嫌穿鑿。宣方以上所說,筆者不知所依的經典是何?筆者揣宣方對安般禅的修習方法的解釋可能是參考呂贗的觀點得出的結論。呂氏曾雲:

  禅法也有種種,……“持息”就是控製呼吸,……總之,這種禅既要求有意識地控製呼吸,同時又要專注一心,思想集中。136

  以上引文得知,呂贗主張安那般那修習的方…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