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P7

  ..续本文上一页了知“冷暖悉观察,八种如前说”195。进一步观照息所依的色法,及其所依的心、心所。“观谓观察此息风已,兼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196。“修行观风大,造色从彼生,唯心与心法”197。从观照身体而论,首先“还观自身,自头至足反复微察,内体污露,森森毛坚,犹观脓涕”。《安般守意经》是从身体、六根和六尘三者和合而言:

  内外自观身体。何等为身?何等为体?骨肉为身,六情合为体也。何等为六情?谓眼合色,耳受声,鼻向香,口欲味,细滑为身。198

  再观“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无存不亡”199。其中,内观自身的具体内容又进一步规定为:首先,内观五十五事事(五十五因缘),乃用大海、河城、坏车等五十五种比喻,说明肉体的虚幻和不净。其次观十二因缘200,由上悟到自身不过是由五蕴聚合而成的,刹那生灭的。经云:

  复次心止法中住观。入息时五阴生灭异,出息时五阴生灭异。如是心乱便除却,一心思惟令观增长,是名为观法。201

  观门是如实地观照所修法,从观息生灭而言,了知息无所从来,无所出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经云:

  观五阴无常。亦念入息出息生灭无常,见初头息无所从来,次观后息亦无迹处。因缘合故有,因缘散故无。是名转观法。202

  诸法生灭无常,并无根本的真实性,因此康僧会将“还”这一阶段概括为“摄心还念,诸阴皆灭”203 。

  可见,观门是如实的观照所观照的对象,不分别执著,在止的基础上观照所观照的对象是因缘和合,无实有性的,“摄心还念,诸阴皆灭”。故曰“还者为意不复起恶,恶者是为不还也”。204《达摩多罗禅经》更从闻、思、修三阶段来论述还(回转),经云:

  已舍入息念,安处出息缘。亦舍出息念,安处入息缘。于数已究竟,息去亦随去。如是一切种,亦名为回转。观察所应相,相相而回转。……闻慧念已度,次第思慧生。已舍欲界行,然后入修慧,是悉名回转。205

  可见《达摩多罗禅经》把还门放在佛法修证的整个范围而讨论,从凡圣的共地到不共地。所以,从修行人而论,恒净三业,不再造恶是修还门的基本实践之事206 。

  由上除灭五盖和诸多烦恼,舍一切内外贪着,“秽欲寂尽其心无想”207 ,内心独得清净,“何等为净?谓诸所贪欲为不净,除出贪欲是为净”208 。在果位说,净与见道相等同,“净谓升进入见道等”209 。由上可知,安般六事修习的要领如下:

  1、数息,心念与观慧重在数字。

  2、相随,心念与观慧重在息而随息出入。

  3、止,心念止于一处,观慧遍全身及息。

  4、观,除观息外并观大种、造色、心、心所。

  5、还,心念、观慧于其他修法上。

  6、净,进入见道位(或四果位)。

  从以上行文可知,安般六事前三事属定,后三事属慧,此处有一疑问,“有时从息得定意,有时从相随得定意,有时从止得定意,有时从观得定意,随得定因缘直行也” 210 。应是就定而言,从数息、随息、修观都可能得止入定。

  (二)十六胜行修习

  十六胜行,是行者修道位所修之法,能断修道位的烦恼211。《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云:“唯余修道所断烦恼,为断彼故复进修习十六胜行”212。亦名十六特胜,《成实论》更与不净观作对照,突显十六胜行之殊胜,论云:

  此(十六胜行)行不尔,能得离欲而不生恶厌,故名为胜。又此行易得,自缘身故;不净易失。又,此行细微,以能自坏身故。不净行粗,坏骨相难。又,此行能破一切烦恼,不净但破淫欲。所以者何?一切烦恼皆因觉生,念出入息,为断诸觉故。213

  依此可知,十六胜行与不净观相比,特具殊胜,所以称特胜:行者离欲但不生厌恶,无有不净观导致厌世自杀之弊;修习细微,能破除行者对自身的执著,不净观行粗,坏骨相难;能破除一切烦恼,不净只能破淫欲的烦恼等等214。《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亦有意思相近的阐述,卷七云:

  十六特胜,修之可以得道。此十六特胜,有定有观,是中具足诸禅,以喜乐等法爱养故,则无自害之过,而有实观观察,不着诸禅,所以能发无漏,既进退从容,不随二边,亦能得道,故名特胜。215

  进一步阐述十六胜行、止观等持,无有不净厌身自杀之弊,亦无余法耽禅乐之忧,所以名特胜。职是之故,十六胜行是安那般那中最为殊胜的一种修法,从修道位而言,亦是十六种观法216。

  《阿含经》中并无“十六胜行”之名相,但于经文中见其修习模式。《瑜伽论》为何把十六胜行作为断惑、烦恼的方式217?《坐禅三昧》亦云:“行者依十六胜行可得苦法忍乃至无学尽智”218。诸经论对十六胜行的论说有异,何以在阿含无其名,却有其实际修行方式的记载?由此更多疑问出现:十六胜行名正式出现于何经?十六胜行各个时期的解释、内容、顺序有否差别?为何在诸经论说法繁多?为何会这样?因篇幅所限,本节只就十六胜行名目、次第、过程、原因与四念处关系方面进行讨论。

  1、名目、次第

  安那般那此名正式出自何经?现无从得知。次第究竟如何?亦无明显出处。为行文方便,先将资料转录如下:

  《杂阿含》八○三经云:

  念于内息,系念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1)息长;(2)息短;(3)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学。(4)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5)觉知喜;(6)觉知乐;(7)觉知身行;(8)觉知心行息入息,于……觉知心行息出息,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9)觉知心;(10)觉知心悦;(11)觉知心定;(12)觉知心解脱入息,于觉…… (13)观察无常;(14)观察断;(15)观察无欲;(16)观察灭入息,于……是名修安那般那念。219

  又《杂阿含》八○七经云:

  世尊坐禅,二月过已。从禅觉,于比丘僧前坐,告诸比丘:若诸外道出家来问汝等:沙门瞿昙于二月中,云何坐禅?汝应答言:如来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所以者何?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若长;若短;一切身觉入息念如实知;一切身觉出息念如实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实知;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220

  又《杂阿含》八一○经云:

  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1)若长;(2)若短;(3)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出息;(4)身行休息入息(出息)念时,如……(5)喜觉知;(6)乐觉知;(7)心行觉知;(8)心行息觉知入息……出息,;(9)?(10)心觉知心悦;(11)觉知心定;(12)心解脱觉知入息……出息;(13)观无常;(14)(观)断;(15)(观)无欲;(16)(观)灭。221

  又《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云:

  云何名为十六胜行?谓于念入息,我今能学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学念于出息。(1)若长;(2)若短;(3)于觉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于觉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出息。(4)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5)于觉了喜入息……。(6)于觉了乐入息……。(7)于觉了心行入息……。(8)于息除心行入息……。(9)于觉了心入息……。(10)于喜悦心入息……。(11)于制持心入息……。(12)于解脱心入息,……。(13)于无常随观入息……。(14)于断随观入息……。(15)于离欲随观入息……。(16)于灭随观入息……222。

  又《坐禅三昧经》云:

  初入息分六种阿般那行,出息分亦如是。(1)一心念息入出若长;(2)若短……;(3)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4)除诸身行亦念入出息……;(5)随禅定心受喜亦念息入出……;(6)受乐亦念息入出,是喜增长,名为乐……;(7)受诸心行亦念息入出……;(8,9)?(10)心作喜时亦念息入出……;(11)心作摄时亦念息入出……(12)心作解脱时亦念息入出……;(13)观无常亦念息入出……;(14)观有为法出散亦念息入出……;(15)观离欲结亦念息入出……;(16)观尽亦念息入出……;(17)观弃舍亦念息入出……。223

  可见此中的十六胜行的内容是:《杂阿含》八○三经(念于内、外息)1、息长,2、息短,3、知息遍身,4、知身行息,5、知喜,6、知乐,7、知身行,8、知心行息,9、知心,10、知心悦,11、知心定,12、知心解脱,13、观无常,14、观断,15、观无欲,16、观灭。

  《杂阿含》八○七经(知出入息);1、若长;2、若短;3、知身觉出入息;4、知身行休息入出息;16、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

  《杂阿含》八一○(知出入息)1、若长;2、若短;3、知身行(见杂八○三的三,会编的三);4、知身行休息;5、喜觉知;6、乐觉知;7、心行觉知(见杂八○三的七,会编的七);8、心行息觉知;9、(见杂八○三的九,会编的九);10、心悦;11、心定;12、心解脱觉知;13、观无常;14、(观)断;15、(观)无欲;16、(观)灭。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念出入息)1、若长;2、若短;3、知息遍身;4、息除身行;5、觉了喜;6、觉了乐;7、觉了心行;8、息除心行;9、觉了心;10、(知)喜悦心;11、制持心;12、解脱心;13、无常随观;14、于断随观;15、于离欲随观;16、于灭随观。

  为阅读…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