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便,以上内容作成一简表。列表如下:(略)
《大智度论》杂八○三杂八○七杂八一○《瑜伽论》《坐禅三昧经》
入出息念于内、外息知出入息知出入息念出入息念息入出若长息长若长若长若长若长若短息短若短若短若短若短息遍身知息遍身知一切身觉入(出)息一切身行觉知知息遍身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除诸身行知身行息知身行休息身行休息息除身行除诸身行亦念入出息
5知喜
喜觉知于觉了喜心受喜亦念息入出
6知乐
乐觉知于觉了乐受乐亦念息入出。
7知身行
心行觉知于觉了心行
8知心行息
行息觉知于息除心行
9知心
于觉了心受诸心行亦念息入出。
10知心悦
心悦于喜悦心心作喜时亦念息入出
11知心定
心定于制持心心作摄时亦念息入出。
12知心解脱
心解脱觉知于解脱心心作解脱时亦念息入出
13观无常XXX观无常于无常随观观无常亦念息入出
14观断
(观)断于断随观观有为法出散亦念息入出
15观无欲XXX观)无欲于离欲随观观离欲结亦念息入出
16观灭(乃至)知灭出息念如实观)灭于灭随观观尽亦念息入出
17
观弃舍亦念息入出
由此可发现字面、内容基本相似的有:
1、息长;2、息短;3、知息遍身;5、知喜;6、知乐;8、知心行息;9、知心;10、知心悦;11、知心定;12、知心解脱;13、观无常;14、观断;15、观无欲;16、观灭。
而明显有问题的是:
1、前头语是内外息,还是出入息?
2、第4中的内容身行息、身行休息、息除身行都是同一意思。即行者如实了知息的轻安状态。
3、第7胜行在杂八○经三为知身行,而杂八一○经为心行觉知,《瑜伽论》为与觉了心行。究竟此处应为何理解?
由上表可注意到,在《阿含经》与《瑜伽》中有内外息、入出息。《智论》则将其列为入息、出息。而《智论》若长、若断,在《阿含经》与《瑜伽论》则为息(若)长、息(若)断。是否《大智度论》将《阿含经》与《瑜伽师地论》合并为若长、若短?由此,前三者已确定次第,其差别在于《阿含经》《瑜伽师地论》分别了息长、息短;而《大智度论》没有此分别,取代的是分别了入息、出息,且将息长、短并为一胜行。即为十六胜行,则应有十六次第的名目。顺次分别讨论如下:
1、内、外息,入出息说明安那般那念即是正念出入息。所以,1-4胜行说明出入息的特性,即此四胜行各自包含了出息、入息。
2、《阿含经》中有类似的例句,如《杂阿含》八一○经云:“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
3、考证本经经文,可发现若长、若短并无主语。所以主语可能是内、外息,即:(内息、外息)若长;(内息、外息)若短;(内息)若长、若短;(外息)若长、若短。
4、承上,其亦有可能主语为:(出、入息)若长;(出、入息)若短;(出、入息)若长、若短;(出、入息)若长、若短。
5、《坐禅三昧经》谓“初入息,分六种安那般那念;出息分亦如是”。又云:“一切息随二处,若长、若短处,故言若长、若短……是中行安那般那六事。”此是不同于《阿含经》、《瑜伽师地论》。因此,笔者推测《大智度论》将入息、出息、若长、若短分别为胜行,是为六种安那般那念的学习。
6、《坐禅三昧经》之九“受诸心行亦念息入出”中“心行”,若比对《声闻地》的九“于觉了心入息……出息”,应该是“心”而不是七的“于觉了心行入息……出息”之“心行”。
7、《坐禅三昧经》、《瑜伽师地论》中云“安那般那法门有三种学人、三种瑜伽师”,又《瑜伽师地论》于十六胜行云“有学见迹已得四念处等”。如是,很明显地与行者对安那般那念修习的熟悉程度、经验有密切关系,可能依久习行、已习行而言。
8、惠敏法师之《戒律与禅法》可能依《瑜伽论》将息分为“若长、若短……”,与《阿含经》次序是一样的,但不足十六法。
如是,可确定胜行的次第,除《大智度论》外,余《阿含经》、《瑜伽论》、惠敏法师《戒律与禅法》皆一致不将内、外息,入出息作为胜行。而《大智度论》却分别入出息,又将若长、若短合为一胜行。笔者认为:
1、或为修习的重点不同,而有所偏重。但不影响二胜行的义旨,且将“身行”置属身念处。
2、或是行者修习的经验、熟悉情况不同,如讨论5。
3、或是传承的不一。
4、或是个人在理解上顺个人修行经验的不同而给予的次第,都可能造成此类现象。
5、或是说明上的方便,如讨论1。
6、或是翻译上遗漏、增添。《阿含经》、《瑜伽论》、《戒律与禅法》并无明文标次第,唯《大智度论》标出明确的数字次第。是否《大智度论》同前三者一样无数字标记,而鸠摩罗什或笔受者加上的?也有可能。
如果依《大智度论》的数字次第,则可推论《杂阿含》八○七经的第七“知身行”有误,因不可能在知出入息、知息遍身、知身行息等后再又知身行,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可能是翻译上的出错,把知心行译成知身行,这种可能性极大。
我们可大体推论出:阿含部的十六胜行名目、次第224初步可定为:1、知息长;2、知息短;3、知息遍身;4、知身行息;5、知喜;6、知乐;7、知心行;8、知心行息;9、知心;10、知心悦;11、知心定;12、知心解脱;13、观无常;14、观断;15、观无欲;16、观灭。
2、十六胜行与四念处关系
以上大体推论了阿含部的十六胜行的名目、次第。以下资料勘察十六胜行与四念处关系。为行文方便,先简列资料如下:《坐禅三昧经》云:
初入息分六种阿般那行,出息分亦如是。(1)一心念息入出若长。(2)若短……。(3)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4)除诸身行亦念入出息。(5)随禅定心受喜亦念息入出,除懈怠睡眠心重,得心轻柔软、随禅定心受喜。复次,入息念止中竟,次行痛念止、已得身念 止,实今更得痛念止、实受喜。复次,已知身实相,今欲知心心数法实相,是故受喜亦念息入出。(6)受乐亦念息入出,是喜增长,名为乐。复次,初心中生悦、是名喜,后遍身喜、是名乐。 复次,初禅二禅中乐痛名喜,三禅中乐痛名受乐。(7)受诸心行亦念息入出……(8、9)
(10)心作喜时亦念息入出……(11)心作摄时亦念息入出……(12)心作解脱时亦念息入出…… 心作解脱诸烦恼结,亦复如是,是名心念止作解 脱。(13)观无常亦念息入出……(14)观有为法出散亦念息入出……(15)观离欲结亦念息入出……(16)观尽亦念息入出……(17)观弃舍亦念息入出……如是观,是名随法意止观,是名十六分。225《瑜伽师地论》云:
云何名为十六胜行?谓于念入息,我今能学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学念于出息。(1)若长。(2)若短。3)于觉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于觉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出息。(4)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5)于觉了喜入息……。(6)于觉了乐入息……。(7)于觉了心行入息……。(8)于息除心行入息……。(9)于觉了心入息……。(10)于喜悦心入息……。(11)于制持心入息……。(12)于解脱心入息……。(13)于无常随观入息……。(14)于断随观入息……。(15)于离欲随观入息……。(16)于灭随观入息……。226
《杂阿含》八一○经云:
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无欲,灭。如无常,断,无欲,灭观住学。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满足四念处。227
为比较之方便,以上资料简列如下:
《坐禅三昧经》 《瑜伽师地论》《杂阿含》八一○初入息分六种阿那般那行于念入息,我今能学念于入息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分亦如是于念出息,我今能学念于出息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一)身念处……
……
(1)一心念息入出若长(1)若长若长(2)若短(2)若短若短(3)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3)于觉了遍身入息....出息一切身行觉知(4)除诸身行亦念入出息(4)于息除身行入息....出息身行休息(二)受念处……
……
(5)心受喜亦念息入出(5)于觉了入息....出息喜觉知(6)受乐亦念息入出(6)于觉了入息....出息乐觉知(7)×××(7)于觉了心行入息....出息心行觉知(8)×××(8)于息除心行入息....出息心行息觉知(三)心念处……
……
(9)受诸心行亦念息入出(9)于觉了心入息....出息XXX(10)心作喜时亦念息入出(10)于喜悦心入息....出息心悦(11)心作摄时亦念息入出(11)于制持心入息....出息心定(12)心作解脱时亦念息入出(12)于解脱心入息....出息心解脱觉知(四)法念处……
……
(13)观无常亦念息入出(13)于无常随观入息....出息观无常(14)观有为法出散亦念息入出(…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