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便,以上內容作成一簡表。列表如下:(略)
《大智度論》雜八○叁雜八○七雜八一○《瑜伽論》《坐禅叁昧經》
入出息念于內、外息知出入息知出入息念出入息念息入出若長息長若長若長若長若長若短息短若短若短若短若短息遍身知息遍身知一切身覺入(出)息一切身行覺知知息遍身念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除諸身行知身行息知身行休息身行休息息除身行除諸身行亦念入出息
5知喜
喜覺知于覺了喜心受喜亦念息入出
6知樂
樂覺知于覺了樂受樂亦念息入出。
7知身行
心行覺知于覺了心行
8知心行息
行息覺知于息除心行
9知心
于覺了心受諸心行亦念息入出。
10知心悅
心悅于喜悅心心作喜時亦念息入出
11知心定
心定于製持心心作攝時亦念息入出。
12知心解脫
心解脫覺知于解脫心心作解脫時亦念息入出
13觀無常XXX觀無常于無常隨觀觀無常亦念息入出
14觀斷
(觀)斷于斷隨觀觀有爲法出散亦念息入出
15觀無欲XXX觀)無欲于離欲隨觀觀離欲結亦念息入出
16觀滅(乃至)知滅出息念如實觀)滅于滅隨觀觀盡亦念息入出
17
觀棄舍亦念息入出
由此可發現字面、內容基本相似的有:
1、息長;2、息短;3、知息遍身;5、知喜;6、知樂;8、知心行息;9、知心;10、知心悅;11、知心定;12、知心解脫;13、觀無常;14、觀斷;15、觀無欲;16、觀滅。
而明顯有問題的是:
1、前頭語是內外息,還是出入息?
2、第4中的內容身行息、身行休息、息除身行都是同一意思。即行者如實了知息的輕安狀態。
3、第7勝行在雜八○經叁爲知身行,而雜八一○經爲心行覺知,《瑜伽論》爲與覺了心行。究竟此處應爲何理解?
由上表可注意到,在《阿含經》與《瑜伽》中有內外息、入出息。《智論》則將其列爲入息、出息。而《智論》若長、若斷,在《阿含經》與《瑜伽論》則爲息(若)長、息(若)斷。是否《大智度論》將《阿含經》與《瑜伽師地論》合並爲若長、若短?由此,前叁者已確定次第,其差別在于《阿含經》《瑜伽師地論》分別了息長、息短;而《大智度論》沒有此分別,取代的是分別了入息、出息,且將息長、短並爲一勝行。即爲十六勝行,則應有十六次第的名目。順次分別討論如下:
1、內、外息,入出息說明安那般那念即是正念出入息。所以,1-4勝行說明出入息的特性,即此四勝行各自包含了出息、入息。
2、《阿含經》中有類似的例句,如《雜阿含》八一○經雲:“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
3、考證本經經文,可發現若長、若短並無主語。所以主語可能是內、外息,即:(內息、外息)若長;(內息、外息)若短;(內息)若長、若短;(外息)若長、若短。
4、承上,其亦有可能主語爲:(出、入息)若長;(出、入息)若短;(出、入息)若長、若短;(出、入息)若長、若短。
5、《坐禅叁昧經》謂“初入息,分六種安那般那念;出息分亦如是”。又雲:“一切息隨二處,若長、若短處,故言若長、若短……是中行安那般那六事。”此是不同于《阿含經》、《瑜伽師地論》。因此,筆者推測《大智度論》將入息、出息、若長、若短分別爲勝行,是爲六種安那般那念的學習。
6、《坐禅叁昧經》之九“受諸心行亦念息入出”中“心行”,若比對《聲聞地》的九“于覺了心入息……出息”,應該是“心”而不是七的“于覺了心行入息……出息”之“心行”。
7、《坐禅叁昧經》、《瑜伽師地論》中雲“安那般那法門有叁種學人、叁種瑜伽師”,又《瑜伽師地論》于十六勝行雲“有學見迹已得四念處等”。如是,很明顯地與行者對安那般那念修習的熟悉程度、經驗有密切關系,可能依久習行、已習行而言。
8、惠敏法師之《戒律與禅法》可能依《瑜伽論》將息分爲“若長、若短……”,與《阿含經》次序是一樣的,但不足十六法。
如是,可確定勝行的次第,除《大智度論》外,余《阿含經》、《瑜伽論》、惠敏法師《戒律與禅法》皆一致不將內、外息,入出息作爲勝行。而《大智度論》卻分別入出息,又將若長、若短合爲一勝行。筆者認爲:
1、或爲修習的重點不同,而有所偏重。但不影響二勝行的義旨,且將“身行”置屬身念處。
2、或是行者修習的經驗、熟悉情況不同,如討論5。
3、或是傳承的不一。
4、或是個人在理解上順個人修行經驗的不同而給予的次第,都可能造成此類現象。
5、或是說明上的方便,如討論1。
6、或是翻譯上遺漏、增添。《阿含經》、《瑜伽論》、《戒律與禅法》並無明文標次第,唯《大智度論》標出明確的數字次第。是否《大智度論》同前叁者一樣無數字標記,而鸠摩羅什或筆受者加上的?也有可能。
如果依《大智度論》的數字次第,則可推論《雜阿含》八○七經的第七“知身行”有誤,因不可能在知出入息、知息遍身、知身行息等後再又知身行,則于情于理都說不通。可能是翻譯上的出錯,把知心行譯成知身行,這種可能性極大。
我們可大體推論出:阿含部的十六勝行名目、次第224初步可定爲:1、知息長;2、知息短;3、知息遍身;4、知身行息;5、知喜;6、知樂;7、知心行;8、知心行息;9、知心;10、知心悅;11、知心定;12、知心解脫;13、觀無常;14、觀斷;15、觀無欲;16、觀滅。
2、十六勝行與四念處關系
以上大體推論了阿含部的十六勝行的名目、次第。以下資料勘察十六勝行與四念處關系。爲行文方便,先簡列資料如下:《坐禅叁昧經》雲:
初入息分六種阿般那行,出息分亦如是。(1)一心念息入出若長。(2)若短……。(3)念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4)除諸身行亦念入出息。(5)隨禅定心受喜亦念息入出,除懈怠睡眠心重,得心輕柔軟、隨禅定心受喜。複次,入息念止中竟,次行痛念止、已得身念 止,實今更得痛念止、實受喜。複次,已知身實相,今欲知心心數法實相,是故受喜亦念息入出。(6)受樂亦念息入出,是喜增長,名爲樂。複次,初心中生悅、是名喜,後遍身喜、是名樂。 複次,初禅二禅中樂痛名喜,叁禅中樂痛名受樂。(7)受諸心行亦念息入出……(8、9)
(10)心作喜時亦念息入出……(11)心作攝時亦念息入出……(12)心作解脫時亦念息入出…… 心作解脫諸煩惱結,亦複如是,是名心念止作解 脫。(13)觀無常亦念息入出……(14)觀有爲法出散亦念息入出……(15)觀離欲結亦念息入出……(16)觀盡亦念息入出……(17)觀棄舍亦念息入出……如是觀,是名隨法意止觀,是名十六分。225《瑜伽師地論》雲:
雲何名爲十六勝行?謂于念入息,我今能學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學念于出息。(1)若長。(2)若短。3)于覺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于覺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出息。(4)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5)于覺了喜入息……。(6)于覺了樂入息……。(7)于覺了心行入息……。(8)于息除心行入息……。(9)于覺了心入息……。(10)于喜悅心入息……。(11)于製持心入息……。(12)于解脫心入息……。(13)于無常隨觀入息……。(14)于斷隨觀入息……。(15)于離欲隨觀入息……。(16)于滅隨觀入息……。226
《雜阿含》八一○經雲:
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于身者。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覺知。……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有時聖弟子心覺知,心悅,心定,心解脫覺知。……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斷,無欲,滅。如無常,斷,無欲,滅觀住學。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于法者,亦隨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滿足四念處。227
爲比較之方便,以上資料簡列如下:
《坐禅叁昧經》 《瑜伽師地論》《雜阿含》八一○初入息分六種阿那般那行于念入息,我今能學念于入息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分亦如是于念出息,我今能學念于出息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一)身念處……
……
(1)一心念息入出若長(1)若長若長(2)若短(2)若短若短(3)念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3)于覺了遍身入息....出息一切身行覺知(4)除諸身行亦念入出息(4)于息除身行入息....出息身行休息(二)受念處……
……
(5)心受喜亦念息入出(5)于覺了入息....出息喜覺知(6)受樂亦念息入出(6)于覺了入息....出息樂覺知(7)×××(7)于覺了心行入息....出息心行覺知(8)×××(8)于息除心行入息....出息心行息覺知(叁)心念處……
……
(9)受諸心行亦念息入出(9)于覺了心入息....出息XXX(10)心作喜時亦念息入出(10)于喜悅心入息....出息心悅(11)心作攝時亦念息入出(11)于製持心入息....出息心定(12)心作解脫時亦念息入出(12)于解脫心入息....出息心解脫覺知(四)法念處……
……
(13)觀無常亦念息入出(13)于無常隨觀入息....出息觀無常(14)觀有爲法出散亦念息入出(…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