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P9

  ..續本文上一頁14)于斷隨觀息....出息(觀)斷(15)觀離欲結亦念息入出(15)于離欲隨觀入息....出息(觀)無欲(16)觀盡亦念息入出(16)于滅隨觀入息....出息(觀)滅(17)觀棄舍亦念息入出

  參考上節討論結果,依照本表,我們大體可推論得知:

  身念處:1、知息長,2、知息短,3、知息遍身,4、知身行息;

  受念處:5、知喜,6、知樂,7、知心行,8、知心行息;

  心念處:9、知心,10、知心悅,11、知心定,12、知心解脫;

  法念處:13、觀無常,14、觀斷,15、觀無欲,16、觀滅。

  由上討論我們可得知:

  1、《阿含經》就“安那般那念”修習、順四念處方便,開展成十六法。“身行息”爲行者通過專念出、入息,學習覺知出、入息。使出、入息漸次安息、安靜、輕安。

  2、《瑜伽師地論》是就所緣顯十六勝行。息除身行爲行者以入、出息的空無位、遠離位爲所緣,覺知出、入息輕安已入禅定的狀態。

  3、阿含部的十六勝行名目、次第初步可定爲:1、知息長;2、知息短;3、知息遍身;4、知身行息;5、知喜;6、知樂;7、知心行;8、知心行息;9、知心;10、知心悅;11、知心定;12、知心解脫;13、觀無常;14、觀斷;15、觀無欲;16、觀滅。

  4、十六勝行次第的不一,其可能爲學習重點、傳承、行者修習經驗、熟悉的不同?或翻譯上遺漏或增添?後人理解上的不同?但並不失十六勝行修習之義旨。

  但是此中亦有些疑惑如:《坐禅》中之14“觀有爲法出散亦念息出入”與《聲聞地》之14“于觀隨觀入息……出息”不太配合;《坐禅》中17“觀棄舍亦念息入出”是否即是《聲聞地》之14“于斷隨觀入息……出息”或是多余的說明等等,諸如此類問題,暫作疑阙。

  第叁節 出世間上上禅門

  出世間上上禅門既是大乘禅門(菩薩禅門),二乘人就安那般那及無常、苦、空、無我等觀法,能出離生死得以解脫,此爲二乘人修行的目的。就菩薩而言,修行目的不止于此,菩薩觀照諸法空寂、息亦空的情況下,不住空寂,善運用般若方便度化衆生,隨緣化度,安于俗谛。菩薩運用空慧觀息空,此中觀空有二種:一是針對事法入手,透過無常、苦、空、無我之觀照,了知息空;一則直就理上直接觀息空。這二種觀者皆可達到出世間禅,但就菩薩觀法而言,第一種空只是對治性而已,非真正之空慧,順息而空,進而以第二種空對治第一種空,破除事與理之隔閡,顯示息當下本空,而空亦不可得,如此才能運用空慧,方便度衆生。這樣才是菩薩行,所行禅才是菩薩禅。

  (一)目的、次第

  菩薩行者一切所行都是爲利樂衆生,禅修亦如是。故《大智度》雲:

  問曰:菩薩法以度一切衆生爲事,何以故閑坐林澤靜默山間,獨善其身棄舍衆生?答曰:菩薩身雖遠離衆生,心常不舍,靜慮求定,得實智,以度一切。228

  菩薩雖獨坐山間修禅定,但心常不舍衆生,修習禅定只是爲得到真實智慧以度一切有情。在《大般若經》,世尊已指示菩薩修定的目的和動機,經雲:

  若諸菩薩入四靜慮、四無色定安樂,是諸菩薩不作是念:“我由此定生無色”;亦不思維“我由靜慮及無色定超色無色”。是諸菩薩入四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但欲引發自在神通,與諸有情作大饒益,亦欲調複粗重身心令有堪能修諸功德。是諸菩薩摩诃薩入諸勝定寂靜安樂,方便善巧受欲界身,于諸勝亦無退失。是故菩薩摩诃薩衆不超叁界亦不染著,方便善巧受欲界身,饒益有情,親近諸佛,疾能證得一切智智。229

  說菩薩修習禅定一開始的動機與目的,不只爲得止,亦不是爲了超越色界無色界得清淨及斷一切結使;而是想透過禅定調伏自己身心的粗重,引發自在神通,以此能利樂群生,修諸功德。

  以菩薩修習禅定利樂衆生目的出發,由此産生一系列的疑問:菩薩命終時如何處理所修的禅定力?是否依仗生前的禅定力生到相應的色界、無色界諸天?還是回到欲界而利樂有情?(因有情大多數是居住在欲界的。)《大智度論》雲:

  問曰:若命終時舍此禅定,初何以求學?答曰:欲界心狂不定,爲柔軟攝心故入禅,命終時爲度衆生生起欲界心。230

  由此可見,菩薩修習禅定爲利益衆生故,命終時舍生前所修之禅定,生欲界心而回欲界。此中“欲界心”指何?是否菩薩修習禅定,不論到何境地,要從定起而生其心?經雲: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雲何方便還從定起?爾時,世尊告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于色、無色靜慮等至,順逆次第超越、串習,極善純熟、遊戲自在,複入欲界非等引心。231

  從中可知“欲界心”,即是指“欲界非等引心”。菩薩無論是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修習非常純熟自在的境地,必須從定心退回到欲界非等引心而還欲界。那麼如何生其心?經雲: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菩薩摩诃薩棄舍勝地受欲界身,當知是爲方便善巧,何以故?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诃薩衆求無上正等菩提,舍勝地身還生欲界,起勝作意方便善巧,雖觀色蘊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常、無常性亦不可得。232

  可見菩薩是以“無所有空慧”起勝作意,舍勝地身還生欲界。

  菩薩因利樂衆生故而修禅定,但最終又因利樂衆生而舍此禅定起欲界非等引心而生欲界。此似爲一悖論?究其根源,是因菩薩修習禅定,如果沒有方便善巧、慈悲心薄、貪著禅定,臨命終時,就會隨其禅定寂靜業而生到與其層次相應的色界、無色界天。經雲:

  所以者何?勿由定力生色、無色長壽天故。無色、無色靜慮等至,引起彼地續生之心。爲護彼心不現起,還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還生欲界,親近供養諸佛世尊,引發無邊菩提分法。生色、無色無如是能,上二界身心鈍故。由斯方便善巧,先習上定,令善純熟,後起下心還生欲界,修集無量菩提資量,至圓滿已,超過叁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233

  菩薩行者不論修到何等禅定,必由“欲界非等引心”而還生欲界,積累菩提資糧。若菩薩一直保持在色、無色定心的狀態,就會生到相應的禅天,産生障緣,如此不能圓滿六度萬行234。故《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雲: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長壽天,若生其中,雖有無數諸佛出世間,亦不值遇,利有情事不能承辦,是故菩薩生于欲界,此中有情值佛出世,愛樂親近而可化度。235

  《寶雲經》卷叁雲:

  菩薩不生長壽天,若生長壽天,不睹佛出世間,遠離道果,不能成熟衆生,是故菩薩生于欲界,佛出世時,必當遭遇,能化衆生。236

  菩薩願生欲界237,不生長壽天,是因爲在欲界可遇到佛出世,亦可成就利益衆生的事業。

  就菩薩修習安那般那而言,佛言:“欲學菩薩道者,當從此始。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238安那般那是“叁世諸佛入道初門”。《坐禅叁昧經》雲:“若菩薩心多思覺,常念阿那般那,入時出時,數一乃至十,一一心不令弛散。若菩薩從此門得一心,除五蓋欲行,菩薩見道,應行叁種忍:法生忍、柔順法忍、無生忍。”239菩薩行安那般那時,特別強調行叁忍。可以說,菩薩是爲度化衆生而修習安那般那。《安般守意經》經首便言“(修安那般那),欲度脫十方人及

  飛蠕動之類”240,修禅不爲得止、求神通乃至出離生死,而爲度脫衆生,甚至是十方的

  飛蠕動等含靈,此是菩薩修禅的發心。也是菩薩禅與世、出世間禅法最大區別的標志。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亦雲:“夫安般者,諸佛之大乘,以濟衆生之漂流也。”241《達摩多羅禅經》雖著重于次第修行之世間禅和出世間禅,然從慧遠所作序來看,實是大乘禅,爲教化衆生而示此次第法門。

  至于菩薩修習安那般那而言,是否必然從次第而修?實爲未必。有的菩薩藉由次第修學得定見道;有的菩薩因修觀而得禅定,則偏重由定而生慧;也有主張直接由慧而修定。

  (二)修習

  菩薩修習禅法是由菩薩的大悲心所決定,以無所得空慧爲指導。可說菩薩禅是悲智雙運。至于從菩薩道的次第修學上看,曆經了調心等種種之修學,漸至般若智慧,亦用無所得空慧來修習安那般那。《達摩多羅禅經》雲:

  粗澀利刺生,種種苦逼相,謂息出與入,一切時迫切,于息能覺了,具足衆苦相。如是谛思惟,說明爲決定。242

  首先在修習安那般那時,因慧觀察息有粗、澀等的覺受,因此覺了息具足苦相(逼迫性),此時進一步用慧觀照,觀息是從因緣生,是和合法,沒有自主性,刹那生滅無常的:

  出息入息時,正觀無常相,息法次第生,輾轉更相因,乃至衆緣合,起時不暫(系)停,當知和合法,是性速朽滅。法從因緣起,性羸故無常,一切衆緣力,是法乃得生。虛妄無堅固,速起速滅,非常毒所毒,其性不久住。修行如是觀,此則決定念。243這種觀照,與二乘法相同,以次第觀法無常。但修學般若波羅蜜多(無所得空慧)是菩薩道最重要的環節,如說“般若如目,五度如盲”或說“五度如盲,般若如導”等;修習禅法也就必須與般若和合而修了。如《修行道地經》雲:

  菩薩學道稍稍漸前至無極慧244,因六度無極分別空行,積功累德無央數劫,乃得佛道。……

  爲菩薩到次第學者亦譬如是,稍稍發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縛製六情,除去叁毒陰衰之蓋。245

  此明菩薩道次第學道之情況,因菩提心而修習六度,並于六度中漸得智慧,且于六度中來曆練智慧。

  在《大般若經》中,滿慈子問佛,菩薩在禅定及禅支中,如何不起貪著,但…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