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P10

  ..續本文上一頁是也不會退轉?此外,在諸禅定及禅支中,不生我想分別執著,但又得以其所相應的善法,回向無上正等菩提。世尊回答說:

  若諸菩薩摩诃薩衆生,安住靜慮波羅蜜多,于諸靜慮及靜慮支,發起無著、無常想等,複持如是相應善根,回向趣求一切智智。如是菩薩摩诃薩衆安住靜慮波羅蜜多,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于諸靜慮支不生味著,亦無退轉。246

  菩薩修禅得諸定,但在行持時以無著、無常等觀慧來慧觀諸定和相應的禅支,對相應的諸禅及其禅就不會起貪著。如此,對所得的禅定也不會退轉。再以這些相應的善業,回向趣求一切智慧(佛智)。經雲:

  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菩薩摩诃薩棄舍勝地受欲界身,當知是爲方便善巧,何以故?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诃薩衆求無上正等菩提,舍勝地身還生欲界,起勝作意方便善巧,雖觀色蘊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舍得一切智智。247

  此中明菩薩不僅在禅修中不生無著、無常想,而且觀一切諸法常、無常相對對立的概念都空(無所得空慧)。由此可見,菩薩禅的修習,最特別的地方是以“無所得空慧”來貫穿禅修的整個過程。經雲:

  至于乘慧入禅,亦有叁輩,或畏苦滅色,樂宿泥洹,志存自濟不務兼利者,爲無著乘(即聲聞乘)。或仰希妙相,仍有譴無,不建大悲,練盡緣薄者,則雖緣覺。菩薩者,深達有本,淌因緣無。達本者,有有自空;淌無者,因緣常寂。自空故,不出有以入無;常寂故,不盡緣以歸空。任理而有非所緣,非緣故無無所脫。苟厝心領要,觸有悟理者,則不假外以靜內,不因禅而成慧,故曰:阿惟越致力、不隨四禅也。若欲塵翳心,慧不常立者,乃假以安般,息其弛想。……故開士行禅非爲守寂,在遊心于玄冥矣。248

  此叁輩人即是指叁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由于悲心有無和觀慧深淺不同,而建立叁乘。聲聞和緣覺未深達無所得空慧之理,執法空,用苦、空、無常、無我之慧指導禅修。而菩薩因無所得空慧而深達一切本空,因緣常寂,故不出有以入無,不盡物才歸空,了達諸法本空之理。禅修亦如是,故不假禅而成慧。但菩薩如不能直接就慧而修禅,乃因欲望遮蔽其心,所以須假安那般那息其妄念。但目的不是爲得止、出離,而是爲無上正等菩提。關于菩薩道次第修習,《修行道地經》雲:

  菩薩學定,專精一心,稍去衆垢,進化其志,譬如有人欲行海,日月行前而往不退,雖遭饑寒未曾動移,不計遠近勤勞之厄,行不休息,遂至海邊。……菩薩如是,等心行道欲濟衆生,慈悲喜舍,一心念佛,其所在方,專精向之,未曾懈廢,七日、十日、十載,不爲俗想,一心向佛並化衆生,乘摩诃衍無極之教,見十方佛受教得定,叁昧不動爲一切講。……249

  菩薩行道,大慈大悲哀加一切,……初發大意,六入五陰叁毒未除,不能得見十方諸佛,從成就菩薩受法深教,行四等心,界叁界空,便得叁昧,見十方佛,從定意起,救濟衆生。250

  說明菩薩學定,先去其垢,解叁界空得叁昧,顯示菩薩禅是由解空而入。“解叁界空,一切如幻,五陰猶幻,不惡生死而滅其身,開化十方爲示正路”251。《思惟略要法》雲:

  諸法實相者,當知諸法從因緣生,因緣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畢竟空相,但有假名,無有實者。如法實有,不應說無,先有今無是名爲斷。不常不斷,亦不有無,心識處滅,言說亦盡,是名甚深清淨觀。252

  從此理論出發,就惡法而言,是實相,亦是諸法實相觀,且是甚深清淨觀。因不論貪、、癡等法,亦是因緣所生法,空無所有,清淨無爲,如是作觀,是菩薩的觀照253。如此則能證得無生法忍,如《思惟略要法》雲:

  又一切法畢竟清淨,非諸佛賢聖所能令爾。但以凡夫未得慧觀,見諸虛妄之法有種種相。得實相者,觀之如鏡中像,但诳人眼,其實不生,亦無有減。如是觀法,甚深微妙,行人若能精心思惟,深靜實相,不生邪者,即便可得無生法忍254。

  此舉凡夫與菩薩之差別,凡夫不知諸法實相,故有妄執;菩薩得知實相,深如實相,不生妄執,故證無生法忍。

  很顯然,此禅法之修習與傳統的有別。傳統之禅法偏重于次第而修,即先重點修定,後修慧。而大乘禅法是直接就慧修定,即使菩薩所修共世間之安那般那或共二乘之出世間禅門,也只是一種方便而已。而所謂的出世間上上禅門,乃直接觀息當下本空,此空不可得。綜上所述,菩薩禅安那般那的特點,大略有以下幾點:

  1、菩薩禅的修習,從根本而言,筆者認爲總的特色是以大悲心爲根本,以無所得空慧爲指導,以一切智智爲旨歸。

  2、譬如菩薩對禅法修習已經熟悉,就必須還入欲界非等引心,不可以一直保持在色、無色定心的狀態,這可說是怕菩薩在定中心生染著,而因禅定善業往生長壽天。但有方便力的菩薩則無此事。

  3、此菩薩在入、住、出禅定時,不忘衆生;不耽著禅定之樂;禅定能與其他的波羅蜜多和合修;且能以禅定的功德供養衆生,而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4、菩薩一期生命結束,臨命終時,菩薩以無所得空慧起勝作意,舍勝地身,起欲界非等引心而還生欲界。

  可見,安那般那禅法,因發心、根基、次第不同,分爲世間禅門、出世間禅門、出世間上上禅門這叁種修法,凡夫修禅求止,二乘以苦、空、無常、無我觀慧行禅,出離叁界;菩薩以大悲心爲本,以無所得空慧爲指導,悲智雙運,不懼生死,不住涅,廣行六度萬行,歸向無上佛果。,

  第四章 安那般那在中土

  早期的流傳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土,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樁盛事。但對佛教初傳的具體時間,佛教史說法頗多,難以確定。主要有如下幾種說法:秦始皇時說;漢武帝時說;漢明帝永平八年說;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說……255。要之,根據信史的記載,佛教傳入中土,當在兩漢之際,即公元前後。是通過內地與西域長期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結果。兩漢時思想、政治、信仰,都是以黃老思想作爲指導,佛教頗爲沈寂,所引佛經,辄與黃老並談及至桓、靈帝之世,安世高、支谶等人相繼來華,譯經漸多,佛法才有所據。

  第一節 禅學兩系的弘傳

  在東漢桓帝以前,佛教禅法史書阙載,有信史可稽的時間是在東漢桓、靈帝之際,當時安世高、支婁迦谶相繼傳譯了大小乘禅籍,如《高僧傳》曰:“遺教東移,禅道亦授。先是世高、法護譯出禅經。”是爲禅學在中土流傳的濫觞。

  (一)安世高系

  安世高,本名清,出家前爲安息國(伊朗)太子,後委國于叔,出家爲僧,于漢桓帝建和初年(147)至洛陽。不久通習華語,翻譯佛經。安世高所譯經典,因當時沒有記載,確實部數今不可考,據道安《綜理衆經目錄》列舉道安當時所見安世高譯本,共叁十五部,四十一卷256。

  安世高的漢譯經典,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它的特色。就內容說,基本屬聲聞乘的範圍。他重點譯傳了定慧兩方面的學說,聯系到實際便是止觀法門,定學即是禅學,慧學即是數法,二者合稱“禅數”。所以道安說“安世高善開禅數”257。又雲:“其所宣敷,專務禅觀。”258更雲:“博學稽古,特專《阿毗昙》學,其所出經禅數最悉。”259

  關于禅法,安世高是接僧伽羅刹的傳承,用四念處貫穿五門而修習。另譯大小《安般經》,闡述安那般那禅,其中說明十六勝行也和四念處有聯系。

  安世高來華開中土小乘禅法修習之先河,他不但自己修習安那般那禅法,而且積極弘揚此法,學者頗多“有菩薩者,安清字世高……徐乃陳演正真之六度,譯安般之秘奧,學者塵興,靡不去穢濁之操,就清白之德者也”260。安世高徒衆多且德行高超,自然形成此系的禅法傳承。安世高一系的傳承,有案可稽是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序雲:

  余生未蹤,始能負薪,考妣落,叁師凋喪,仰瞻雲日,悲無質受,言顧之,潸然出涕。宿祚未沒,會見南陽韓林、穎川皮業、會稽陳慧。此叁賢者,信道笃密,執法弘正,

  進進,志道不倦,余之從請問,規同矩合;義無異,陳慧注義,余助斟酌,非師不傳,不取自由也。261

  由上視之,安世高一系的傳承似是安世高——韓林、皮業、陳慧——康僧會。

  (二)支婁迦谶系

  大乘禅藉的傳入,始于支婁迦谶(簡稱支谶)。支谶,通曉華語,佑錄稱其“操行淳深,性度開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稱。諷誦群經,志存宣法”。于漢桓帝末年(167)至洛陽,所譯佛經因當時未曾記載,很難確定。據道安錄載,可確定的有叁部,即《般若道行經》、《般舟叁昧經》、《首楞嚴經》,疑似的有九部。與大乘禅學關系最爲密切的是《般若道行經》、《般舟叁昧經》,這二經對中土早期佛教的影響尤爲重要。

  支谶著重大乘般若,既包含理論,也注意實踐。現就所譯《般舟叁昧經》的內容略說般舟叁昧的修持,藉以說明支谶大乘禅法的特色。

  般舟叁昧,意爲佛現在前定。即是定心系念觀想,而見十方諸佛立定現前。簡要說,般舟叁昧主要要求行者對般舟叁昧起堅定不移的信仰。在此基礎上再修習,方法有叁:一是系念西方淨土;二是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叁是專念阿彌陀佛的色身相好。特別是第叁種具有明顯的大乘禅法思想。經雲:

  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涅。是法無可樂者,設使念爲空耳,無所有也。262

  定中所見的佛非實有的佛,是我們意想出的佛,意念有則有,意念無則無。因“是法無可樂者,設使念爲空耳,無所有也”。此種是用無所得空慧觀能念心、所念佛當下即空,體現大乘禅法的特色。本經更勸說禅修者首先應舍一切的思維分別,其次是嚴…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