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P11

  ..續本文上一頁持淨戒,再次觀法無常,就此悟因緣本空之理。

  支谶的禅法,表明中土早期263的禅法較多地繼承了小乘禅學思想。中土早期,相並流傳著安世高、支谶兩系的大小乘禅法。但安世高實爲此時佛教界巨擘,所傳禅法亦爲中土早期禅法的主流264。以下著重論述安世高一系的禅法,以期對中土早期禅法有所了解、認識。

  第二節 早期禅法解讀

  在中土早期的禅經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安世高所譯的《安般守意經》。因本經是現存最早系統介紹安那般那禅法的漢譯佛經,也是安氏譯經中介紹禅法最詳細的一部,更是當時所有譯禅經中受後人注釋最多的一部,是了解安世高所傳安那般那禅法的特色、分析安世高本人的禅學思想最好的個案。並從本經相關注釋,可推論出後人對安世高禅法的解讀以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

  中土早期禅法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安那般那禅法,少量學者在研究五門禅的著述中稍有涉及265,若我們直接從這部經原文著手研究,存在文獻上的困難:主要現存本當中,經文和注釋混雜一處,難以分開。這一點,前賢早已指出。如麗藏本經末注雲:

  此經按經首序及見經文,似是書者之錯經注不分而連書者也。義當節而注之,然往往多有不可分處,故不敢擅節,以遺後賢焉!266

  既然經典本身存在文獻權威性的缺陷,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繞開把經典本身作爲研究禅法的基本思維?是否可以另辟它路,從某種新的角度審讀原有的資料,以期避免以往研究可能存在的盲點,得到一些相應新觀點、新結論。宣方嘗試的結果是可行的,筆者嘗試的結果亦如是。以下筆者就《安般守意經》中明顯屬注家注解部分和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進行對照、解讀,以期對早期安世高系禅法有一大體的了解。

  (一)《安般守意經》對禅法的理解

  本經題名《安般守意經》,內容爲闡述安般(安那般那)禅法。我們可從本經中有關安、般語義的解釋來推斷安那般那禅法在中土早期傳入的一些情況。在本文安那般那語義部分,我們得知安、般有二種解說:第一種,安是入息,般是出息;第二種,安是出息,般是入息。二者都有可信經論爲證。但是,不論二種語義差別如何,從根本義旨而言,修習安那般那必以出入息爲所緣。世、出世,乃至出世間上上禅門,只是在此基礎上因觀慧深淺不同而呈現的種種差別,這是安那般那禅法修習的基本要點。但本經中對安、般的解釋卻衆說紛纭,共計十二種之多,不由讓人産生諸多疑點。這裏我們首先統一編號引述,然後再逐一分析:

  1、何等爲安?何等爲般?安名爲入息,般名爲出息。念息不離是名爲安般。267

  2、安爲身,般爲息,守意爲道。268。

  3、安爲生,般爲滅,意爲因緣,守者爲道。269

  4、安爲數,般爲相隨,守意爲止也。270

  5、安爲念道,般爲解結,守意爲不墮罪。271

  6、安爲避罪,般爲不入罪,守意爲道也。272

  7、安爲定,般爲莫使動搖,守意莫亂意也。273

  8、安爲有,般爲無,意念有不得道,意念無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無,是應空定,意隨道行。274

  9、安爲本因緣,般爲無所處,道人知本無所從來,意知滅無所處,是爲守意也。275

  10、安爲清,般爲淨,守爲無,意名爲,是清淨無爲也。無者謂活,爲者謂生。不複得苦,故爲也。276

  11、安爲未,般爲起,已未起便爲守意,若已起意便走爲不守,當爲還-故佛爲說安般守意也。277

  12、安爲受五陰,般爲除五陰,守意爲覺因緣,不隨身口意也。守意者,無所著爲守意,有所著不爲守意。何以故?意起得滅故。意不複起爲道,是爲守意。守意莫令意生,生因有死,爲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一一是爲道也。278

  第一種解釋與安、般的原意同轍,正確無誤。

  第二種將安解釋爲身較爲特別,不符合安般的原意,任何經典中都找不到類似的說法;將般解釋爲息,顯然太含糊。這種解釋應爲注家的注解,既然本經對安、般有正確闡述,我們按常理推斷,據安世高學識修養,不會犯如此低劣的佛法常識錯誤,無論是在訓诂還是譯者的學識都與其他確鑿無疑的史料相抵牾。此應歸爲注家的注解279。

  第叁種認爲“安爲生,般爲滅”,這種解釋雖不能從安、般的字義來說通,若就二乘觀安般生滅、無常而言,這種解釋符合二乘觀慧修習安那般那,這種解釋應謹慎地予以保留。

  第四種、第七種疑點較多。如第四將“安、般、守意”、分別解釋爲安那般那六事修習的前叁階段(數息、相隨、止),既不符合安、般的詞義,也不符合安那般那禅法的根本義旨,亦無經典依據,不予保留。同理,第十亦不予保留。

  第八種就“安”、“般”語義來論,值得懷疑。但符合安那般那禅法出世間上上禅門“無所得空慧”根本精神,值得保留。如雲“意念有不得道,意念無不得道”,所以“亦不念有,亦不念無,是應空定”。第九種、第十二種與第八種同理。在以上的分析中,我們謹慎地回避了對第五、第六這二種解釋作斷言,這是因爲這二種解釋中的概念在經文中一再被提及280。

  當然,以忠實于原典的角度考量,筆者如上的解釋當然亦有許多疑問,甚至是不足可取。筆者作以上的闡述,是想就此透露早期禅法流傳一些消息。

  1、從以上對安、般語義衆多解說,說明對安般進行注解的注家頗多,可見安那般那在中土早期一經翻譯就得到國人的相當重視。

  2、從理解方式而言,注家力圖用本土思想資源來理解、吸收外來禅學。如第八種將安般解釋爲有無固然不對。但又認爲“意念有不得道,意念無不得道”,故行者應“亦不念有,亦不念無,是應空定”。就深得出世間禅叁昧。但所表現出的思維模式、語言的表述方法卻完全是老莊式。特別是第十種解釋“安爲清,般爲淨,守爲無,意名爲,是清淨無爲也。無者謂活,爲者謂生。不複得苦,故爲也”,將安般守意對應道家的清淨無爲,讓人難以相信此段引文出自佛經。

  3、以上注釋中,我們只看到將安般與本土思想觀念的比附,而對安那般那的禅修實踐卻附諸阙如,說明早期禅學在實踐層面有待商榷之處。

  (二)《安般守意經序》對于禅法的理解

  以上我們以《安般守意經》中夾雜的早期經師注釋爲資料,從訓诂、根本精神考察了安那般那在中土早期流傳出現的一些情況。但就此來考察中土禅學理解的途徑,禅修實際情況(第二、第叁種),尚欠有力。我們現以康僧會的《康僧會序》爲研究對象。

  康僧會的《康僧會序》是現存最早解釋《安般守意經》的著作,康僧會禅法的論述,對研究中土早期如何理解安世高所傳,安那般那禅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康僧會乃康居國人,世住天竺,其父因經商而移居交趾。少時父母雙亡,後出家爲僧。即序言所說“余生未蹤,始能負薪,考妣具落”。後遇韓林、皮業、陳慧叁賢者,並從之受學,屬世高系。《高僧傳》謂:世高曾封一函,內言“尊吾道者居士陳慧,傳禅經者比丘僧會”。准此以觀,康僧會應爲安世高再傳弟子,並作《安般守意經序》發揮師說。

  康序就內容分爲叁部分:第一、明安般之功用;第二、安般修習情況;第叁、介紹安世高和康僧會本人的生平、師承。其中第二部分,能集中體現康僧會乃至中土早期僧人對安那般那禅法的認識、理解。爲論述的方便,先將有關資料轉錄如下:

  是以行寂:系念著息,數一至一,十數不誤,意定在之。小定叁日,大定七日,既然無念,怕(泊)然若死—謂之一禅。

  禅,棄也,棄十叁億穢念之意。已獲數定,轉念著隨,蠲除其八,正有二意,意定在隨,由在數矣;垢濁消滅,心稍清淨—謂之二禅也。

  有除其一,注意鼻頭,謂之止也。得止之行,四趣、五隱、六冥諸穢滅矣,昭然心明,逾明月珠。淫邪汙心,猶鏡處泥,灰垢汙焉。偃以照天,覆以臨土,聰睿明白達,萬土臨照,雖有天地之大,糜一夫而能睹。所以然者,由其垢濁,衆垢其心,有逾彼鏡矣。若得良師劃刮瑩磨,薄塵微

  蕩使無余,舉以照之,毛發面理,無微不察,垢退明存,使其然矣。情溢意散,念萬不失一矣。猶若于市,馳心放聽,廣采衆音,退宴存思,不識一夫之言。心亦意散,濁翳其聰也。行寂止意,懸之鼻頭,謂之叁禅也。

  還觀其身,自頭指足,反複觀察,內體汙露,森楚毛豎,猶睹胧涕。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無存不亡,信佛叁寶,衆冥皆明,謂之四禅也。

  攝心還念,諸陰皆滅,謂之還也。

  穢欲寂盡,其心無想,爲之淨。281

  這段引文透露出的消息極爲豐富,如注家對禅修理論、方法、實踐的理解方法;或對禅修理論、方法、實踐的了解、掌握的程度等等。這裏我們先看理解禅修的方法。

  在康僧會看來,禅定修行的要點在于“棄”,“禅,棄也,棄十叁億穢念之意”。認爲禅修就是棄舍種種雜念,以獲得內心的甯靜與安詳,這種思想《安般守意經》中也有明確的表述,可以視爲康僧會一系的注解:

  禅法惡來不受,是名爲棄。282已得息棄息,已得相隨棄相隨,已得觀棄觀,莫複還。283第五還棄結者,謂棄身七惡;第六淨棄結者,謂棄意叁惡。284

  尋其序文,這些注釋都用“棄”解釋安那般那禅法的每一階段,可見這是康一系對禅修方法的認識。就筆者查閱的經論而言,無一論述這種觀點285。這種行文措辭、方式,讓人聯想到老莊典籍中的論述。如《道德經》雲: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叁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286

  可見,康僧會理解禅修,和老莊思想密切相關,此在序文中對心的微妙解…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