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P11

  ..续本文上一页持净戒,再次观法无常,就此悟因缘本空之理。

  支谶的禅法,表明中土早期263的禅法较多地继承了小乘禅学思想。中土早期,相并流传着安世高、支谶两系的大小乘禅法。但安世高实为此时佛教界巨擘,所传禅法亦为中土早期禅法的主流264。以下着重论述安世高一系的禅法,以期对中土早期禅法有所了解、认识。

  第二节 早期禅法解读

  在中土早期的禅经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安世高所译的《安般守意经》。因本经是现存最早系统介绍安那般那禅法的汉译佛经,也是安氏译经中介绍禅法最详细的一部,更是当时所有译禅经中受后人注释最多的一部,是了解安世高所传安那般那禅法的特色、分析安世高本人的禅学思想最好的个案。并从本经相关注释,可推论出后人对安世高禅法的解读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

  中土早期禅法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安那般那禅法,少量学者在研究五门禅的著述中稍有涉及265,若我们直接从这部经原文着手研究,存在文献上的困难:主要现存本当中,经文和注释混杂一处,难以分开。这一点,前贤早已指出。如丽藏本经末注云:

  此经按经首序及见经文,似是书者之错经注不分而连书者也。义当节而注之,然往往多有不可分处,故不敢擅节,以遗后贤焉!266

  既然经典本身存在文献权威性的缺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绕开把经典本身作为研究禅法的基本思维?是否可以另辟它路,从某种新的角度审读原有的资料,以期避免以往研究可能存在的盲点,得到一些相应新观点、新结论。宣方尝试的结果是可行的,笔者尝试的结果亦如是。以下笔者就《安般守意经》中明显属注家注解部分和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进行对照、解读,以期对早期安世高系禅法有一大体的了解。

  (一)《安般守意经》对禅法的理解

  本经题名《安般守意经》,内容为阐述安般(安那般那)禅法。我们可从本经中有关安、般语义的解释来推断安那般那禅法在中土早期传入的一些情况。在本文安那般那语义部分,我们得知安、般有二种解说:第一种,安是入息,般是出息;第二种,安是出息,般是入息。二者都有可信经论为证。但是,不论二种语义差别如何,从根本义旨而言,修习安那般那必以出入息为所缘。世、出世,乃至出世间上上禅门,只是在此基础上因观慧深浅不同而呈现的种种差别,这是安那般那禅法修习的基本要点。但本经中对安、般的解释却众说纷纭,共计十二种之多,不由让人产生诸多疑点。这里我们首先统一编号引述,然后再逐一分析:

  1、何等为安?何等为般?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267

  2、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268。

  3、安为生,般为灭,意为因缘,守者为道。269

  4、安为数,般为相随,守意为止也。270

  5、安为念道,般为解结,守意为不堕罪。271

  6、安为避罪,般为不入罪,守意为道也。272

  7、安为定,般为莫使动摇,守意莫乱意也。273

  8、安为有,般为无,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无,是应空定,意随道行。274

  9、安为本因缘,般为无所处,道人知本无所从来,意知灭无所处,是为守意也。275

  10、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无者谓活,为者谓生。不复得苦,故为也。276

  11、安为未,般为起,已未起便为守意,若已起意便走为不守,当为还-故佛为说安般守意也。277

  12、安为受五阴,般为除五阴,守意为觉因缘,不随身口意也。守意者,无所着为守意,有所着不为守意。何以故?意起得灭故。意不复起为道,是为守意。守意莫令意生,生因有死,为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一一是为道也。278

  第一种解释与安、般的原意同辙,正确无误。

  第二种将安解释为身较为特别,不符合安般的原意,任何经典中都找不到类似的说法;将般解释为息,显然太含糊。这种解释应为注家的注解,既然本经对安、般有正确阐述,我们按常理推断,据安世高学识修养,不会犯如此低劣的佛法常识错误,无论是在训诂还是译者的学识都与其他确凿无疑的史料相抵牾。此应归为注家的注解279。

  第三种认为“安为生,般为灭”,这种解释虽不能从安、般的字义来说通,若就二乘观安般生灭、无常而言,这种解释符合二乘观慧修习安那般那,这种解释应谨慎地予以保留。

  第四种、第七种疑点较多。如第四将“安、般、守意”、分别解释为安那般那六事修习的前三阶段(数息、相随、止),既不符合安、般的词义,也不符合安那般那禅法的根本义旨,亦无经典依据,不予保留。同理,第十亦不予保留。

  第八种就“安”、“般”语义来论,值得怀疑。但符合安那般那禅法出世间上上禅门“无所得空慧”根本精神,值得保留。如云“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所以“亦不念有,亦不念无,是应空定”。第九种、第十二种与第八种同理。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谨慎地回避了对第五、第六这二种解释作断言,这是因为这二种解释中的概念在经文中一再被提及280。

  当然,以忠实于原典的角度考量,笔者如上的解释当然亦有许多疑问,甚至是不足可取。笔者作以上的阐述,是想就此透露早期禅法流传一些消息。

  1、从以上对安、般语义众多解说,说明对安般进行注解的注家颇多,可见安那般那在中土早期一经翻译就得到国人的相当重视。

  2、从理解方式而言,注家力图用本土思想资源来理解、吸收外来禅学。如第八种将安般解释为有无固然不对。但又认为“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故行者应“亦不念有,亦不念无,是应空定”。就深得出世间禅三昧。但所表现出的思维模式、语言的表述方法却完全是老庄式。特别是第十种解释“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无者谓活,为者谓生。不复得苦,故为也”,将安般守意对应道家的清净无为,让人难以相信此段引文出自佛经。

  3、以上注释中,我们只看到将安般与本土思想观念的比附,而对安那般那的禅修实践却附诸阙如,说明早期禅学在实践层面有待商榷之处。

  (二)《安般守意经序》对于禅法的理解

  以上我们以《安般守意经》中夹杂的早期经师注释为资料,从训诂、根本精神考察了安那般那在中土早期流传出现的一些情况。但就此来考察中土禅学理解的途径,禅修实际情况(第二、第三种),尚欠有力。我们现以康僧会的《康僧会序》为研究对象。

  康僧会的《康僧会序》是现存最早解释《安般守意经》的著作,康僧会禅法的论述,对研究中土早期如何理解安世高所传,安那般那禅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康僧会乃康居国人,世住天竺,其父因经商而移居交趾。少时父母双亡,后出家为僧。即序言所说“余生未踪,始能负薪,考妣具落”。后遇韩林、皮业、陈慧三贤者,并从之受学,属世高系。《高僧传》谓:世高曾封一函,内言“尊吾道者居士陈慧,传禅经者比丘僧会”。准此以观,康僧会应为安世高再传弟子,并作《安般守意经序》发挥师说。

  康序就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明安般之功用;第二、安般修习情况;第三、介绍安世高和康僧会本人的生平、师承。其中第二部分,能集中体现康僧会乃至中土早期僧人对安那般那禅法的认识、理解。为论述的方便,先将有关资料转录如下:

  是以行寂:系念着息,数一至一,十数不误,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既然无念,怕(泊)然若死—谓之一禅。

  禅,弃也,弃十三亿秽念之意。已获数定,转念着随,蠲除其八,正有二意,意定在随,由在数矣;垢浊消灭,心稍清净—谓之二禅也。

  有除其一,注意鼻头,谓之止也。得止之行,四趣、五隐、六冥诸秽灭矣,昭然心明,逾明月珠。淫邪污心,犹镜处泥,灰垢污焉。偃以照天,覆以临土,聪睿明白达,万土临照,虽有天地之大,糜一夫而能睹。所以然者,由其垢浊,众垢其心,有逾彼镜矣。若得良师划刮莹磨,薄尘微

  荡使无余,举以照之,毛发面理,无微不察,垢退明存,使其然矣。情溢意散,念万不失一矣。犹若于市,驰心放听,广采众音,退宴存思,不识一夫之言。心亦意散,浊翳其聪也。行寂止意,悬之鼻头,谓之三禅也。

  还观其身,自头指足,反复观察,内体污露,森楚毛竖,犹睹胧涕。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无存不亡,信佛三宝,众冥皆明,谓之四禅也。

  摄心还念,诸阴皆灭,谓之还也。

  秽欲寂尽,其心无想,为之净。281

  这段引文透露出的消息极为丰富,如注家对禅修理论、方法、实践的理解方法;或对禅修理论、方法、实践的了解、掌握的程度等等。这里我们先看理解禅修的方法。

  在康僧会看来,禅定修行的要点在于“弃”,“禅,弃也,弃十三亿秽念之意”。认为禅修就是弃舍种种杂念,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安详,这种思想《安般守意经》中也有明确的表述,可以视为康僧会一系的注解:

  禅法恶来不受,是名为弃。282已得息弃息,已得相随弃相随,已得观弃观,莫复还。283第五还弃结者,谓弃身七恶;第六净弃结者,谓弃意三恶。284

  寻其序文,这些注释都用“弃”解释安那般那禅法的每一阶段,可见这是康一系对禅修方法的认识。就笔者查阅的经论而言,无一论述这种观点285。这种行文措辞、方式,让人联想到老庄典籍中的论述。如《道德经》云: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86

  可见,康僧会理解禅修,和老庄思想密切相关,此在序文中对心的微妙解…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