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也不会退转?此外,在诸禅定及禅支中,不生我想分别执著,但又得以其所相应的善法,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世尊回答说:
若诸菩萨摩诃萨众生,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于诸静虑及静虑支,发起无着、无常想等,复持如是相应善根,回向趣求一切智智。如是菩萨摩诃萨众安住静虑波罗蜜多,摄受般若波罗蜜多,于诸静虑支不生味着,亦无退转。246
菩萨修禅得诸定,但在行持时以无着、无常等观慧来慧观诸定和相应的禅支,对相应的诸禅及其禅就不会起贪着。如此,对所得的禅定也不会退转。再以这些相应的善业,回向趣求一切智慧(佛智)。经云:
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菩萨摩诃萨弃舍胜地受欲界身,当知是为方便善巧,何以故?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众求无上正等菩提,舍胜地身还生欲界,起胜作意方便善巧,虽观色蕴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得一切智智。247
此中明菩萨不仅在禅修中不生无着、无常想,而且观一切诸法常、无常相对对立的概念都空(无所得空慧)。由此可见,菩萨禅的修习,最特别的地方是以“无所得空慧”来贯穿禅修的整个过程。经云:
至于乘慧入禅,亦有三辈,或畏苦灭色,乐宿泥洹,志存自济不务兼利者,为无着乘(即声闻乘)。或仰希妙相,仍有谴无,不建大悲,练尽缘薄者,则虽缘觉。菩萨者,深达有本,淌因缘无。达本者,有有自空;淌无者,因缘常寂。自空故,不出有以入无;常寂故,不尽缘以归空。任理而有非所缘,非缘故无无所脱。苟厝心领要,触有悟理者,则不假外以静内,不因禅而成慧,故曰:阿惟越致力、不随四禅也。若欲尘翳心,慧不常立者,乃假以安般,息其弛想。……故开士行禅非为守寂,在游心于玄冥矣。248
此三辈人即是指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由于悲心有无和观慧深浅不同,而建立三乘。声闻和缘觉未深达无所得空慧之理,执法空,用苦、空、无常、无我之慧指导禅修。而菩萨因无所得空慧而深达一切本空,因缘常寂,故不出有以入无,不尽物才归空,了达诸法本空之理。禅修亦如是,故不假禅而成慧。但菩萨如不能直接就慧而修禅,乃因欲望遮蔽其心,所以须假安那般那息其妄念。但目的不是为得止、出离,而是为无上正等菩提。关于菩萨道次第修习,《修行道地经》云:
菩萨学定,专精一心,稍去众垢,进化其志,譬如有人欲行海,日月行前而往不退,虽遭饥寒未曾动移,不计远近勤劳之厄,行不休息,遂至海边。……菩萨如是,等心行道欲济众生,慈悲喜舍,一心念佛,其所在方,专精向之,未曾懈废,七日、十日、十载,不为俗想,一心向佛并化众生,乘摩诃衍无极之教,见十方佛受教得定,三昧不动为一切讲。……249
菩萨行道,大慈大悲哀加一切,……初发大意,六入五阴三毒未除,不能得见十方诸佛,从成就菩萨受法深教,行四等心,界三界空,便得三昧,见十方佛,从定意起,救济众生。250
说明菩萨学定,先去其垢,解三界空得三昧,显示菩萨禅是由解空而入。“解三界空,一切如幻,五阴犹幻,不恶生死而灭其身,开化十方为示正路”251。《思惟略要法》云:
诸法实相者,当知诸法从因缘生,因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毕竟空相,但有假名,无有实者。如法实有,不应说无,先有今无是名为断。不常不断,亦不有无,心识处灭,言说亦尽,是名甚深清净观。252
从此理论出发,就恶法而言,是实相,亦是诸法实相观,且是甚深清净观。因不论贪、、痴等法,亦是因缘所生法,空无所有,清净无为,如是作观,是菩萨的观照253。如此则能证得无生法忍,如《思惟略要法》云:
又一切法毕竟清净,非诸佛贤圣所能令尔。但以凡夫未得慧观,见诸虚妄之法有种种相。得实相者,观之如镜中像,但诳人眼,其实不生,亦无有减。如是观法,甚深微妙,行人若能精心思惟,深静实相,不生邪者,即便可得无生法忍254。
此举凡夫与菩萨之差别,凡夫不知诸法实相,故有妄执;菩萨得知实相,深如实相,不生妄执,故证无生法忍。
很显然,此禅法之修习与传统的有别。传统之禅法偏重于次第而修,即先重点修定,后修慧。而大乘禅法是直接就慧修定,即使菩萨所修共世间之安那般那或共二乘之出世间禅门,也只是一种方便而已。而所谓的出世间上上禅门,乃直接观息当下本空,此空不可得。综上所述,菩萨禅安那般那的特点,大略有以下几点:
1、菩萨禅的修习,从根本而言,笔者认为总的特色是以大悲心为根本,以无所得空慧为指导,以一切智智为旨归。
2、譬如菩萨对禅法修习已经熟悉,就必须还入欲界非等引心,不可以一直保持在色、无色定心的状态,这可说是怕菩萨在定中心生染着,而因禅定善业往生长寿天。但有方便力的菩萨则无此事。
3、此菩萨在入、住、出禅定时,不忘众生;不耽着禅定之乐;禅定能与其他的波罗蜜多和合修;且能以禅定的功德供养众生,而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4、菩萨一期生命结束,临命终时,菩萨以无所得空慧起胜作意,舍胜地身,起欲界非等引心而还生欲界。
可见,安那般那禅法,因发心、根基、次第不同,分为世间禅门、出世间禅门、出世间上上禅门这三种修法,凡夫修禅求止,二乘以苦、空、无常、无我观慧行禅,出离三界;菩萨以大悲心为本,以无所得空慧为指导,悲智双运,不惧生死,不住涅,广行六度万行,归向无上佛果。,
第四章 安那般那在中土
早期的流传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桩盛事。但对佛教初传的具体时间,佛教史说法颇多,难以确定。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秦始皇时说;汉武帝时说;汉明帝永平八年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说……255。要之,根据信史的记载,佛教传入中土,当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是通过内地与西域长期交通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结果。两汉时思想、政治、信仰,都是以黄老思想作为指导,佛教颇为沉寂,所引佛经,辄与黄老并谈及至桓、灵帝之世,安世高、支谶等人相继来华,译经渐多,佛法才有所据。
第一节 禅学两系的弘传
在东汉桓帝以前,佛教禅法史书阙载,有信史可稽的时间是在东汉桓、灵帝之际,当时安世高、支娄迦谶相继传译了大小乘禅籍,如《高僧传》曰:“遗教东移,禅道亦授。先是世高、法护译出禅经。”是为禅学在中土流传的滥觞。
(一)安世高系
安世高,本名清,出家前为安息国(伊朗)太子,后委国于叔,出家为僧,于汉桓帝建和初年(147)至洛阳。不久通习华语,翻译佛经。安世高所译经典,因当时没有记载,确实部数今不可考,据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列举道安当时所见安世高译本,共三十五部,四十一卷256。
安世高的汉译经典,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它的特色。就内容说,基本属声闻乘的范围。他重点译传了定慧两方面的学说,联系到实际便是止观法门,定学即是禅学,慧学即是数法,二者合称“禅数”。所以道安说“安世高善开禅数”257。又云:“其所宣敷,专务禅观。”258更云:“博学稽古,特专《阿毗昙》学,其所出经禅数最悉。”259
关于禅法,安世高是接僧伽罗刹的传承,用四念处贯穿五门而修习。另译大小《安般经》,阐述安那般那禅,其中说明十六胜行也和四念处有联系。
安世高来华开中土小乘禅法修习之先河,他不但自己修习安那般那禅法,而且积极弘扬此法,学者颇多“有菩萨者,安清字世高……徐乃陈演正真之六度,译安般之秘奥,学者尘兴,靡不去秽浊之操,就清白之德者也”260。安世高徒众多且德行高超,自然形成此系的禅法传承。安世高一系的传承,有案可稽是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序云:
余生未踪,始能负薪,考妣落,三师凋丧,仰瞻云日,悲无质受,言顾之,潸然出涕。宿祚未没,会见南阳韩林、颖川皮业、会稽陈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执法弘正,
进进,志道不倦,余之从请问,规同矩合;义无异,陈慧注义,余助斟酌,非师不传,不取自由也。261
由上视之,安世高一系的传承似是安世高——韩林、皮业、陈慧——康僧会。
(二)支娄迦谶系
大乘禅藉的传入,始于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支谶,通晓华语,佑录称其“操行淳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勤着称。讽诵群经,志存宣法”。于汉桓帝末年(167)至洛阳,所译佛经因当时未曾记载,很难确定。据道安录载,可确定的有三部,即《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疑似的有九部。与大乘禅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这二经对中土早期佛教的影响尤为重要。
支谶着重大乘般若,既包含理论,也注意实践。现就所译《般舟三昧经》的内容略说般舟三昧的修持,藉以说明支谶大乘禅法的特色。
般舟三昧,意为佛现在前定。即是定心系念观想,而见十方诸佛立定现前。简要说,般舟三昧主要要求行者对般舟三昧起坚定不移的信仰。在此基础上再修习,方法有三:一是系念西方净土;二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三是专念阿弥陀佛的色身相好。特别是第三种具有明显的大乘禅法思想。经云:
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是法无可乐者,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262
定中所见的佛非实有的佛,是我们意想出的佛,意念有则有,意念无则无。因“是法无可乐者,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此种是用无所得空慧观能念心、所念佛当下即空,体现大乘禅法的特色。本经更劝说禅修者首先应舍一切的思维分别,其次是严…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