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4)于断随观息....出息(观)断(15)观离欲结亦念息入出(15)于离欲随观入息....出息(观)无欲(16)观尽亦念息入出(16)于灭随观入息....出息(观)灭(17)观弃舍亦念息入出
参考上节讨论结果,依照本表,我们大体可推论得知:
身念处:1、知息长,2、知息短,3、知息遍身,4、知身行息;
受念处:5、知喜,6、知乐,7、知心行,8、知心行息;
心念处:9、知心,10、知心悦,11、知心定,12、知心解脱;
法念处:13、观无常,14、观断,15、观无欲,16、观灭。
由上讨论我们可得知:
1、《阿含经》就“安那般那念”修习、顺四念处方便,开展成十六法。“身行息”为行者通过专念出、入息,学习觉知出、入息。使出、入息渐次安息、安静、轻安。
2、《瑜伽师地论》是就所缘显十六胜行。息除身行为行者以入、出息的空无位、远离位为所缘,觉知出、入息轻安已入禅定的状态。
3、阿含部的十六胜行名目、次第初步可定为:1、知息长;2、知息短;3、知息遍身;4、知身行息;5、知喜;6、知乐;7、知心行;8、知心行息;9、知心;10、知心悦;11、知心定;12、知心解脱;13、观无常;14、观断;15、观无欲;16、观灭。
4、十六胜行次第的不一,其可能为学习重点、传承、行者修习经验、熟悉的不同?或翻译上遗漏或增添?后人理解上的不同?但并不失十六胜行修习之义旨。
但是此中亦有些疑惑如:《坐禅》中之14“观有为法出散亦念息出入”与《声闻地》之14“于观随观入息……出息”不太配合;《坐禅》中17“观弃舍亦念息入出”是否即是《声闻地》之14“于断随观入息……出息”或是多余的说明等等,诸如此类问题,暂作疑阙。
第三节 出世间上上禅门
出世间上上禅门既是大乘禅门(菩萨禅门),二乘人就安那般那及无常、苦、空、无我等观法,能出离生死得以解脱,此为二乘人修行的目的。就菩萨而言,修行目的不止于此,菩萨观照诸法空寂、息亦空的情况下,不住空寂,善运用般若方便度化众生,随缘化度,安于俗谛。菩萨运用空慧观息空,此中观空有二种:一是针对事法入手,透过无常、苦、空、无我之观照,了知息空;一则直就理上直接观息空。这二种观者皆可达到出世间禅,但就菩萨观法而言,第一种空只是对治性而已,非真正之空慧,顺息而空,进而以第二种空对治第一种空,破除事与理之隔阂,显示息当下本空,而空亦不可得,如此才能运用空慧,方便度众生。这样才是菩萨行,所行禅才是菩萨禅。
(一)目的、次第
菩萨行者一切所行都是为利乐众生,禅修亦如是。故《大智度》云:
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虑求定,得实智,以度一切。228
菩萨虽独坐山间修禅定,但心常不舍众生,修习禅定只是为得到真实智慧以度一切有情。在《大般若经》,世尊已指示菩萨修定的目的和动机,经云:
若诸菩萨入四静虑、四无色定安乐,是诸菩萨不作是念:“我由此定生无色”;亦不思维“我由静虑及无色定超色无色”。是诸菩萨入四静虑、四无色定寂静安乐,但欲引发自在神通,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亦欲调复粗重身心令有堪能修诸功德。是诸菩萨摩诃萨入诸胜定寂静安乐,方便善巧受欲界身,于诸胜亦无退失。是故菩萨摩诃萨众不超三界亦不染着,方便善巧受欲界身,饶益有情,亲近诸佛,疾能证得一切智智。229
说菩萨修习禅定一开始的动机与目的,不只为得止,亦不是为了超越色界无色界得清净及断一切结使;而是想透过禅定调伏自己身心的粗重,引发自在神通,以此能利乐群生,修诸功德。
以菩萨修习禅定利乐众生目的出发,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疑问:菩萨命终时如何处理所修的禅定力?是否依仗生前的禅定力生到相应的色界、无色界诸天?还是回到欲界而利乐有情?(因有情大多数是居住在欲界的。)《大智度论》云:
问曰:若命终时舍此禅定,初何以求学?答曰:欲界心狂不定,为柔软摄心故入禅,命终时为度众生生起欲界心。230
由此可见,菩萨修习禅定为利益众生故,命终时舍生前所修之禅定,生欲界心而回欲界。此中“欲界心”指何?是否菩萨修习禅定,不论到何境地,要从定起而生其心?经云: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众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云何方便还从定起?尔时,世尊告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具足而住,于色、无色静虑等至,顺逆次第超越、串习,极善纯熟、游戏自在,复入欲界非等引心。231
从中可知“欲界心”,即是指“欲界非等引心”。菩萨无论是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修习非常纯熟自在的境地,必须从定心退回到欲界非等引心而还欲界。那么如何生其心?经云: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菩萨摩诃萨弃舍胜地受欲界身,当知是为方便善巧,何以故?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众求无上正等菩提,舍胜地身还生欲界,起胜作意方便善巧,虽观色蕴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常、无常性亦不可得。232
可见菩萨是以“无所有空慧”起胜作意,舍胜地身还生欲界。
菩萨因利乐众生故而修禅定,但最终又因利乐众生而舍此禅定起欲界非等引心而生欲界。此似为一悖论?究其根源,是因菩萨修习禅定,如果没有方便善巧、慈悲心薄、贪着禅定,临命终时,就会随其禅定寂静业而生到与其层次相应的色界、无色界天。经云:
所以者何?勿由定力生色、无色长寿天故。无色、无色静虑等至,引起彼地续生之心。为护彼心不现起,还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还生欲界,亲近供养诸佛世尊,引发无边菩提分法。生色、无色无如是能,上二界身心钝故。由斯方便善巧,先习上定,令善纯熟,后起下心还生欲界,修集无量菩提资量,至圆满已,超过三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233
菩萨行者不论修到何等禅定,必由“欲界非等引心”而还生欲界,积累菩提资粮。若菩萨一直保持在色、无色定心的状态,就会生到相应的禅天,产生障缘,如此不能圆满六度万行234。故《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云:
又善男子,菩萨不生长寿天,若生其中,虽有无数诸佛出世间,亦不值遇,利有情事不能承办,是故菩萨生于欲界,此中有情值佛出世,爱乐亲近而可化度。235
《宝云经》卷三云:
菩萨不生长寿天,若生长寿天,不睹佛出世间,远离道果,不能成熟众生,是故菩萨生于欲界,佛出世时,必当遭遇,能化众生。236
菩萨愿生欲界237,不生长寿天,是因为在欲界可遇到佛出世,亦可成就利益众生的事业。
就菩萨修习安那般那而言,佛言:“欲学菩萨道者,当从此始。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238安那般那是“三世诸佛入道初门”。《坐禅三昧经》云:“若菩萨心多思觉,常念阿那般那,入时出时,数一乃至十,一一心不令弛散。若菩萨从此门得一心,除五盖欲行,菩萨见道,应行三种忍:法生忍、柔顺法忍、无生忍。”239菩萨行安那般那时,特别强调行三忍。可以说,菩萨是为度化众生而修习安那般那。《安般守意经》经首便言“(修安那般那),欲度脱十方人及
飞蠕动之类”240,修禅不为得止、求神通乃至出离生死,而为度脱众生,甚至是十方的
飞蠕动等含灵,此是菩萨修禅的发心。也是菩萨禅与世、出世间禅法最大区别的标志。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亦云:“夫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241《达摩多罗禅经》虽着重于次第修行之世间禅和出世间禅,然从慧远所作序来看,实是大乘禅,为教化众生而示此次第法门。
至于菩萨修习安那般那而言,是否必然从次第而修?实为未必。有的菩萨藉由次第修学得定见道;有的菩萨因修观而得禅定,则偏重由定而生慧;也有主张直接由慧而修定。
(二)修习
菩萨修习禅法是由菩萨的大悲心所决定,以无所得空慧为指导。可说菩萨禅是悲智双运。至于从菩萨道的次第修学上看,历经了调心等种种之修学,渐至般若智慧,亦用无所得空慧来修习安那般那。《达摩多罗禅经》云:
粗涩利刺生,种种苦逼相,谓息出与入,一切时迫切,于息能觉了,具足众苦相。如是谛思惟,说明为决定。242
首先在修习安那般那时,因慧观察息有粗、涩等的觉受,因此觉了息具足苦相(逼迫性),此时进一步用慧观照,观息是从因缘生,是和合法,没有自主性,刹那生灭无常的:
出息入息时,正观无常相,息法次第生,辗转更相因,乃至众缘合,起时不暂(系)停,当知和合法,是性速朽灭。法从因缘起,性羸故无常,一切众缘力,是法乃得生。虚妄无坚固,速起速灭,非常毒所毒,其性不久住。修行如是观,此则决定念。243这种观照,与二乘法相同,以次第观法无常。但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无所得空慧)是菩萨道最重要的环节,如说“般若如目,五度如盲”或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等;修习禅法也就必须与般若和合而修了。如《修行道地经》云:
菩萨学道稍稍渐前至无极慧244,因六度无极分别空行,积功累德无央数劫,乃得佛道。……
为菩萨到次第学者亦譬如是,稍稍发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缚制六情,除去三毒阴衰之盖。245
此明菩萨道次第学道之情况,因菩提心而修习六度,并于六度中渐得智慧,且于六度中来历练智慧。
在《大般若经》中,满慈子问佛,菩萨在禅定及禅支中,如何不起贪着,但…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