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知“冷暖悉觀察,八種如前說”195。進一步觀照息所依的色法,及其所依的心、心所。“觀謂觀察此息風已,兼觀息俱大種造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196。“修行觀風大,造色從彼生,唯心與心法”197。從觀照身體而論,首先“還觀自身,自頭至足反複微察,內體汙露,森森毛堅,猶觀膿涕”。《安般守意經》是從身體、六根和六塵叁者和合而言:
內外自觀身體。何等爲身?何等爲體?骨肉爲身,六情合爲體也。何等爲六情?謂眼合色,耳受聲,鼻向香,口欲味,細滑爲身。198
再觀“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無存不亡”199。其中,內觀自身的具體內容又進一步規定爲:首先,內觀五十五事事(五十五因緣),乃用大海、河城、壞車等五十五種比喻,說明肉體的虛幻和不淨。其次觀十二因緣200,由上悟到自身不過是由五蘊聚合而成的,刹那生滅的。經雲:
複次心止法中住觀。入息時五陰生滅異,出息時五陰生滅異。如是心亂便除卻,一心思惟令觀增長,是名爲觀法。201
觀門是如實地觀照所修法,從觀息生滅而言,了知息無所從來,無所出處,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經雲:
觀五陰無常。亦念入息出息生滅無常,見初頭息無所從來,次觀後息亦無迹處。因緣合故有,因緣散故無。是名轉觀法。202
諸法生滅無常,並無根本的真實性,因此康僧會將“還”這一階段概括爲“攝心還念,諸陰皆滅”203 。
可見,觀門是如實的觀照所觀照的對象,不分別執著,在止的基礎上觀照所觀照的對象是因緣和合,無實有性的,“攝心還念,諸陰皆滅”。故曰“還者爲意不複起惡,惡者是爲不還也”。204《達摩多羅禅經》更從聞、思、修叁階段來論述還(回轉),經雲:
已舍入息念,安處出息緣。亦舍出息念,安處入息緣。于數已究竟,息去亦隨去。如是一切種,亦名爲回轉。觀察所應相,相相而回轉。……聞慧念已度,次第思慧生。已舍欲界行,然後入修慧,是悉名回轉。205
可見《達摩多羅禅經》把還門放在佛法修證的整個範圍而討論,從凡聖的共地到不共地。所以,從修行人而論,恒淨叁業,不再造惡是修還門的基本實踐之事206 。
由上除滅五蓋和諸多煩惱,舍一切內外貪著,“穢欲寂盡其心無想”207 ,內心獨得清淨,“何等爲淨?謂諸所貪欲爲不淨,除出貪欲是爲淨”208 。在果位說,淨與見道相等同,“淨謂升進入見道等”209 。由上可知,安般六事修習的要領如下:
1、數息,心念與觀慧重在數字。
2、相隨,心念與觀慧重在息而隨息出入。
3、止,心念止于一處,觀慧遍全身及息。
4、觀,除觀息外並觀大種、造色、心、心所。
5、還,心念、觀慧于其他修法上。
6、淨,進入見道位(或四果位)。
從以上行文可知,安般六事前叁事屬定,後叁事屬慧,此處有一疑問,“有時從息得定意,有時從相隨得定意,有時從止得定意,有時從觀得定意,隨得定因緣直行也” 210 。應是就定而言,從數息、隨息、修觀都可能得止入定。
(二)十六勝行修習
十六勝行,是行者修道位所修之法,能斷修道位的煩惱211。《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雲:“唯余修道所斷煩惱,爲斷彼故複進修習十六勝行”212。亦名十六特勝,《成實論》更與不淨觀作對照,突顯十六勝行之殊勝,論雲:
此(十六勝行)行不爾,能得離欲而不生惡厭,故名爲勝。又此行易得,自緣身故;不淨易失。又,此行細微,以能自壞身故。不淨行粗,壞骨相難。又,此行能破一切煩惱,不淨但破淫欲。所以者何?一切煩惱皆因覺生,念出入息,爲斷諸覺故。213
依此可知,十六勝行與不淨觀相比,特具殊勝,所以稱特勝:行者離欲但不生厭惡,無有不淨觀導致厭世自殺之弊;修習細微,能破除行者對自身的執著,不淨觀行粗,壞骨相難;能破除一切煩惱,不淨只能破淫欲的煩惱等等214。《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亦有意思相近的闡述,卷七雲:
十六特勝,修之可以得道。此十六特勝,有定有觀,是中具足諸禅,以喜樂等法愛養故,則無自害之過,而有實觀觀察,不著諸禅,所以能發無漏,既進退從容,不隨二邊,亦能得道,故名特勝。215
進一步闡述十六勝行、止觀等持,無有不淨厭身自殺之弊,亦無余法耽禅樂之憂,所以名特勝。職是之故,十六勝行是安那般那中最爲殊勝的一種修法,從修道位而言,亦是十六種觀法216。
《阿含經》中並無“十六勝行”之名相,但于經文中見其修習模式。《瑜伽論》爲何把十六勝行作爲斷惑、煩惱的方式217?《坐禅叁昧》亦雲:“行者依十六勝行可得苦法忍乃至無學盡智”218。諸經論對十六勝行的論說有異,何以在阿含無其名,卻有其實際修行方式的記載?由此更多疑問出現:十六勝行名正式出現于何經?十六勝行各個時期的解釋、內容、順序有否差別?爲何在諸經論說法繁多?爲何會這樣?因篇幅所限,本節只就十六勝行名目、次第、過程、原因與四念處關系方面進行討論。
1、名目、次第
安那般那此名正式出自何經?現無從得知。次第究竟如何?亦無明顯出處。爲行文方便,先將資料轉錄如下:
《雜阿含》八○叁經雲:
念于內息,系念善學。念于外息,系念善學。(1)息長;(2)息短;(3)覺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學。(4)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5)覺知喜;(6)覺知樂;(7)覺知身行;(8)覺知心行息入息,于……覺知心行息出息,于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9)覺知心;(10)覺知心悅;(11)覺知心定;(12)覺知心解脫入息,于覺…… (13)觀察無常;(14)觀察斷;(15)觀察無欲;(16)觀察滅入息,于……是名修安那般那念。219
又《雜阿含》八○七經雲:
世尊坐禅,二月過已。從禅覺,于比丘僧前坐,告諸比丘:若諸外道出家來問汝等:沙門瞿昙于二月中,雲何坐禅?汝應答言: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所以者何?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實知;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220
又《雜阿含》八一○經雲:
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1)若長;(2)若短;(3)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出息;(4)身行休息入息(出息)念時,如……(5)喜覺知;(6)樂覺知;(7)心行覺知;(8)心行息覺知入息……出息,;(9)?(10)心覺知心悅;(11)覺知心定;(12)心解脫覺知入息……出息;(13)觀無常;(14)(觀)斷;(15)(觀)無欲;(16)(觀)滅。221
又《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雲:
雲何名爲十六勝行?謂于念入息,我今能學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學念于出息。(1)若長;(2)若短;(3)于覺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于覺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出息。(4)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5)于覺了喜入息……。(6)于覺了樂入息……。(7)于覺了心行入息……。(8)于息除心行入息……。(9)于覺了心入息……。(10)于喜悅心入息……。(11)于製持心入息……。(12)于解脫心入息,……。(13)于無常隨觀入息……。(14)于斷隨觀入息……。(15)于離欲隨觀入息……。(16)于滅隨觀入息……222。
又《坐禅叁昧經》雲:
初入息分六種阿般那行,出息分亦如是。(1)一心念息入出若長;(2)若短……;(3)念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4)除諸身行亦念入出息……;(5)隨禅定心受喜亦念息入出……;(6)受樂亦念息入出,是喜增長,名爲樂……;(7)受諸心行亦念息入出……;(8,9)?(10)心作喜時亦念息入出……;(11)心作攝時亦念息入出……(12)心作解脫時亦念息入出……;(13)觀無常亦念息入出……;(14)觀有爲法出散亦念息入出……;(15)觀離欲結亦念息入出……;(16)觀盡亦念息入出……;(17)觀棄舍亦念息入出……。223
可見此中的十六勝行的內容是:《雜阿含》八○叁經(念于內、外息)1、息長,2、息短,3、知息遍身,4、知身行息,5、知喜,6、知樂,7、知身行,8、知心行息,9、知心,10、知心悅,11、知心定,12、知心解脫,13、觀無常,14、觀斷,15、觀無欲,16、觀滅。
《雜阿含》八○七經(知出入息);1、若長;2、若短;3、知身覺出入息;4、知身行休息入出息;16、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
《雜阿含》八一○(知出入息)1、若長;2、若短;3、知身行(見雜八○叁的叁,會編的叁);4、知身行休息;5、喜覺知;6、樂覺知;7、心行覺知(見雜八○叁的七,會編的七);8、心行息覺知;9、(見雜八○叁的九,會編的九);10、心悅;11、心定;12、心解脫覺知;13、觀無常;14、(觀)斷;15、(觀)無欲;16、(觀)滅。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念出入息)1、若長;2、若短;3、知息遍身;4、息除身行;5、覺了喜;6、覺了樂;7、覺了心行;8、息除心行;9、覺了心;10、(知)喜悅心;11、製持心;12、解脫心;13、無常隨觀;14、于斷隨觀;15、于離欲隨觀;16、于滅隨觀。
爲閱讀…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