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P6

  ..續本文上一頁55。

  3、數字相(1-10或1-5)

  一般而言,數息的數目字多以“十數爲准”。《修行道地經》雲:“坐于閑處居無人之處,秉志不亂,數息而使至十,從一二”156。《瑜伽師地論》雲:“若入息滅出息生,出向外時數二爲第二,如是輾轉數至其十”157。但爲何多于一到十爲數而不少于十或多于十呢?因這二種情況屬“兩惡”,“何等爲兩惡,莫過十息,莫減十數”158。

  十數以下數,以五爲例,《清淨道論》雲:“因爲如止在五以下,則在迫窄的空間內,未免心生苦惱。”159十數以上,《清淨道論》雲:“不取至十以上,若超過十數以上,則心生起僅止于數(僅取出入息的數目作意)。”160

  《雜阿毗昙心論》亦雲:“五出息五入息,此名十數……畏心散故不過十,畏心聚故不減十”161。“畏心散故”?但《瑜伽師地論》卻有勝進算數,既以百數或千數進爲一的數法,《瑜伽師地論》雲:“如是後漸漸增,乃至以百爲一而算數之,由此以百爲一算數,漸次數之乃至其十”162。筆者認爲“畏心散故”之說只是對于初學而言,或是對開始要收攝散心的數息者而說。“畏心聚故”是否就如《清淨道論》所說“因爲如止在五以下,則在迫窄的空間內,未免心生苦惱”163

  

  以上所說則有疑問,數息是以一(一呼或一吸)爲一?還是以二(一呼一吸)爲一?如《雜阿毗昙心論》是以一爲一,有的如《清淨道論》則以二爲一。如果是以二爲一的數息法從一數至五,它就等于以一爲一的“十息”。《達摩多羅禅經》中主張以二(一呼一吸)爲一。經雲:

  比丘安般念,雜想覺所亂,既亂心不悅,應當從數起,或從入息數,或從出思數,思亂覺觀想,由是究竟離,慧者于入息,系心行數時,一入數爲一,不雜數出息,專念不隨機數,如是乃至十,舍彼十出息,從此得決定,此則說具足,成就根本數。164

  不論從出息還是入息起數,不雜數別數。如以出息爲數,則不以出息爲數,數至十;反之亦然。這樣才成就“根本數”。這種數息相,較之余數,“促息使易覺,方便令心生”,所以是“根本數”。十種數成就,則“數究竟”165。

  至于數“五或少于五”,筆者疑爲可供心念活動的空間太窄,不需太大的專注力而容易造成懈怠,甚至出現昏沈而不覺知的情況,所以失去數息的用意,故而經論中少闡述。

  (叁)氣相及過患

  修習安那般那,方法有多種多樣,若沒正確掌握,則易出錯166。息依身心而有,若息持得不通暢,則會産生多種氣相,《大安般守意經》卷上雲:“四事:一爲風、二爲氣、叁爲息、四爲喘;有聲爲風,無聲爲氣,出入爲息,氣出入不盡爲喘也167。”

  由于氣息不調順,便出現風、喘等不良情況,身體便産生不適。爲了克服息的不調順而過于作意,則又會造成心的不安定,因此形成了二種過患。《修行止觀法要》雲: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即定,坐時有風、喘、氣叁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複爲心患,心亦難定。168

  另外《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也提到二種過患:太急與太緩,太急則身心容易掉舉,難以安住;太緩則會造成懈怠,若嚴重時還會引起昏沈的現象。如下所說:

  修入出息有二過患:一、太緩方便;二、太急方便。由太緩方便故生起懈怠……太急方便故,或令其身生不平等,或令其心生不平等……169

  可見,修安那般那方法若沒有正確掌握,則易出現四種相(風、氣、息、喘);二種過患(急、緩)。此二種過患嚴重時,能障礙身的精進與心的平等(安住),造成修行上的障礙。因此修習安那般那,應盡量放松身心,令入出息自然而不勉強,以防止以上的過患 170。第二節〓出世間禅門

  只爲得止、求神通是凡夫世間禅,與智慧無關。佛法與世間法之最大差別,在于觀慧,順觀慧才能臻于解脫。就二乘出世間禅門而言,二乘用無常、苦、空、無我觀慧觀照禅修中種種景象,舍離種種貪著,最終達到出世間無漏果。菩薩則視世間非常非無常,一切諸法本空寂,但亦不取寂滅,以化導衆生圓滿佛道。就修法而言,基本是六事修習、十六勝行修習。二者大體上介于世間或出世間,並未定論,關鍵在所用的法上。經雲:

  今得叁種法門,以辨亦有漏亦無漏禅,一者六妙門,二者十六特勝,叁者通明禅,此叁法門亦得說爲淨禅。171

  此六妙門,叁乘指數、隨、止,是定法,叁乘觀、還、淨是慧法。定受慧采,亦有漏亦無漏在此。172

  說明六事修習、十六勝行173因具定,又具觀,所以是亦世間禅亦出世間禅。就得定而言,是世間禅;就修習中用苦、空、無常、無我乃至四念處而言,是謂出世間禅。這裏,僅就出世間禅闡述。

  (一)六事修習

  在傳譯的禅經中,大多數將六事修習視爲叁乘共法,甚至前叁門(數、隨、止)是共凡夫之世間禅法174。關鍵在于後叁門(觀、還、淨),而此叁門是世間禅與出世間禅差別所在。從菩薩道而言,雖然重視菩提心及慧行,然未能修慧之前,其禅定功夫往往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定”往往成了開啓慧之前方便,此可從六事修習之修行次第得知。

  1、名目、釋義

  行者了知身爲苦本,棄身修行,觀五陰爲空,不執受五陰爲實,修習之法,多用安般六事175。安般六事,就筆者現有的資料,類似行文最早見于《阿毗達磨俱舍論》“此相圓滿由具六因。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轉、六淨”176。六種名稱是數、隨、止、觀、轉、淨。爲行文方便,茲將資料轉錄如下:

  《安般守意經》雲:

  佛有六潔意,謂數息、相隨、止、觀、還、淨。是六事能製無形也。177

  何謂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叁謂止觀、四謂還淨。178

  安般守意有十黠,謂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四谛,是爲十黠成,謂合叁十七品經爲行成也。179

  《太子瑞應本起經》雲:

  (世尊)既曆深山,到幽閑處,……寂默一心,內思安般,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遊感叁四,出十二門。無分散應,神通微妙,棄欲惡法,無複五蓋,不受五欲,衆惡自滅,念計分明,思想無爲。……180

  綜上所列,安般六事名目應是數息、相隨、止、觀、還、淨181。相對《俱舍論》六事而言,五事同(數息、相隨、止、觀、淨),余一“轉”不同“還”。二者是同或異?是否字異意同?若字異同意相通,何因諸經中以“還”替《俱舍論》中“轉”?宣方認爲,行者由前四階段修習,能體察諸蘊無常,進而滅除對此法的執著,從這角度,羅什大師譯《坐禅叁昧經》中“還”用“轉觀”182,可見,宣方主張“還”,“轉”是字異意同。筆者認爲此說似有相當可能,惜文獻不足,難以定谳。

  數息是安般禅的第一步,其目的是“遮意”,即遮斷雜亂散逸的念頭,使注意力專注于一境的能力。數息圓熟無誤後,就應當進入第二階段——相隨,隨謂系心緣入出息不作加行隨息而行183。隨息而行,只隨出入息無它念,“內外出入息,去則心影隨”184。“息已定當行相隨,譬如有人前行有從,如影隨行,修行如是,隨息出入無他之念”185。

  待到相隨純熟自如後,就應進入第叁階段——止,這裏的止不同于止觀雙運的止。止的本義是處所,安世高將其譯作止,是因爲這一處就是駐念止意的場所(所止),“止謂系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間,乃至足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186。連入息出息也不用分別存念,只是讓意識安住于所緣境上。因此,“止”是對前一階段的進一步提純。

  觀,不同于止觀並稱時的觀,是數息觀的第四步,也是用正智慧——佛教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來觀照禅定境象。就觀照的對象而言,有觀息之本身,身體的各個部分,乃至俱大種、五陰。此在正行部分將詳細闡述。

  還,從體察己身不淨,生命虛幻轉到體察這種虛幻現象産生的原因,是諸蘊無常,“攝心還念諸陰皆滅,謂之還也”187。體察諸蘊皆滅,從而棄舍對五蘊實有執。

  “穢欲寂盡其心無想,謂之淨也”。188就是對前一階段中法進一步觀照“其心無想”,內心在任何時候,任何狀態下都能保持甯靜的狀態。

  2、正行

  修習深淺程度和觀想對象的不同,安那般六事那可分爲六個修習過程(或六種方法)。

  行者因算數修習,覺想較前少,心比前澄清,能不太著意就能專注于呼吸而不能跑念,專注呼吸,隨息而行,經雲:“隨謂系心緣入出息不作加行隨息而行”189。根據“隨”的定義,就安那般那的修習而言,有多種修習法,如緣息的行程而修,是隨著息在身體的行程而仔細觀察,沒有一固定的處所。論雲:

  念息入出時各遠至何所?謂念息入,爲行遍身,爲行一分。隨彼息入行至喉、心、臍、髋、髀、胫,乃至足指念恒隨逐……隨所至方念恒隨逐。190

  觀察息在體內流轉行程而言,心念、觀慧隨息從鼻到喉至心,乃至身體的各個部位。此時的心念比前更細,觀照力更爲澄清。就隨息的覺受而言,是隨著出入息而不作加行,如實隨出入息而了知息的冷熱。如是修習隨息,“如是知之逐息入息出,是以名隨”191。

  由上二者的修習,行者修行到此,意欲得止,應知叁事:一是知吾人身體是從五陰而有,如斷五陰,則吾人不爲執著身體爲實我;二者爲吾人知身體的存在,最明顯的爲呼吸的存在;叁者若息止于一處,則便得止192。行者心只專注與息的一處,隨其所安而止其心,謂之止“如是系心一處,是名爲止”193。

  以上(數息、相隨、止)叁部分是止法,而後叁者則屬于觀慧部分。就安那般那本身而言,是如實了知息出入,“觀出入人皆識知之,行者如是,系心鼻頭當觀數息知其出入”194。出入息的冷暖如實…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