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

  編輯:釋會明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是一篇安那般那禅法綜合性的考察論文。主要依據漢譯佛典,論述阿含時代至中土漢魏時期安那般那禅法的流傳及演變。從世間禅門、出世間禅門、出世間上上禅門叁門分別闡述安般修習、算術修習、六事修習、十六勝行修習的名目、次第、修習情況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闡述中土早期對安那般那的解讀途徑和方法,揭示大小乘二系禅法從一傳入中土就有相互交涉、溝通的曆史事實。

  關 鍵 詞:安那般那 安般修習 算術修習 六事修習 十六勝行修習

  作者簡介:閩南佛學院女衆部講師。

  一、研究目的及學界研究成果“禅”,梵語Dhyana,意思是思惟、思念、思考。傳入中國後,被音譯爲禅那或禅,它的意譯在唐以前是棄惡、功德叢林、思惟修習1,唐以後的譯意是靜慮、攝念、思惟2,但不是一般的思惟,而是指心專注于某一善緣的一種身心寂靜狀態,今西方人多譯爲專注。

  所謂禅法,就是禅那修習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禅法不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法3,但是把禅法和出世間的智慧完美結合起來,禅智雙照,是佛教與其他宗教實踐的不共之處4。因此,迄今人們一提及禅法,自然想到的就是佛教禅法。

  世尊時代衆多禅法中,安那般那是世尊和弟子們常修之法,列爲“二甘露門”(不淨觀、安那般那)之一,稱爲“不死藥”。此禅法一直爲西天傳法者轉相交付5,且由安世高漢時傳入中土,後經達摩多羅、羅什等人譯經、弘傳,實爲中土早期禅法乃至中土早期佛法之鳌頭,對中土早期佛教影響極爲深遠,特別是對後來天臺宗6、早期禅宗7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安那般那禅法無論在印度佛教史,還是早期中國佛教史上,都有相當地位和影響。然而,學術界對安那般那禅法做專題研究或整理的成果,目前在中國大陸尚未見到。只是在印度早期佛教史或佛教禅法(中土早期佛教史或佛教禅法)的研究專著中或有間接的介紹。

  專著方面,印順導師在《雜阿含經論彙編(中)》8一書中,簡列了一部分資料。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9一書只是零星提到而已。呂贗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10一書,亦是蜻蜓點水式提及而已。陳兵《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11一書中,提到有數息禅禅法。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楊曾文導讀《中國禅學思想史》12一書中,只是出現“六妙門”的名稱。楊郁文的《阿含要略》13一書中,簡列少許安那般那先行條件、過程,修習、功德的資料。楊曾文在《唐五代禅宗史》14一書裏,簡單地解釋安般六事(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的語義15。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禅宗通史》16一書中只是簡要地解釋了安般六事。杜繼文主編《佛教史》17一書中,只提到安般而已。方廣《印度禅》18一書中,提到印度小乘禅法中有數息觀,指出佛教的數息觀實際只是禅定前的一種攝心的預備工夫。陳健民在《佛教禅定》19一書中,對安那般那修習有簡單的介紹。洪修平的《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20一書,亦是簡單提到。日慧法師在《佛法的基本知識》一書中21,簡列出十六勝行的名目。

  論文方面,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學思想研究》22一文以中土早期禅宗爲主要研究對象,對安那般那有部分解釋。宣方在《漢魏兩晉禅學研究》23提及安般六事,並對早期注家禅修情況做部分解說。釋空理《安那般那初探》24一文對安那般那有部分說明。陳英善《從數息觀論中國早期禅法》25一文偏重從天臺圓教的角度闡述數息觀,認爲數息觀最終是圓頓止觀。

  總的說來,學術界對安那般那相關的研究中,對安那般那研究的工作尚爲粗略,沒有對安那般那有一全面深入的論述。特別是與實踐密切相關的知識點,如不共殊勝、業處、相,對實踐層面如何、有幾種修習途徑、如何傳入中土、國人怎樣解讀、流傳情況怎樣等等問題缺乏具體的研究。

  二、主要資料與研究方法

  有鑒于此,本文擬在以上諸位前賢後俊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考察。特別是《雜阿含經論彙編(中冊)》、《佛教禅定》、《唐五代禅宗史》及《漢魏兩晉禅學研究》、《從數息觀論中國早期禅法》等的研究成果,爲我們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信息和方便及許多資料上的線索和便捷。

  本文主要借助漢譯《雜阿含經》、《俱舍論

  定品》、《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六、《大般若經》卷五九一和五九二、《安般守意經》、《達摩多羅禅經》、《坐禅叁昧經》等文獻,對安那般那做一次綜合性的考察。

  有關本文進行之方法,資料處理方面,鑒于諸經論對安那般那的記載極爲簡潔扼要,有時單從簡短之經文甚難正確、迅速而有系統地掌握其經義,故采用文獻研究領域中之譯注、分析與比較等方法,將相關經論逐一進行分科與解析,以明其微言大意。

  思想邏輯方面,照顧到禅法實踐的特殊性,擬以禅法自身發展的邏輯爲中心,並和佛教整體發展相聯系,從而說明安那般那禅法在不同時空發展的多元性及其理論依據。因筆者學識修養有限,又無任何實踐經驗,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大家不吝指正。

  第一章 安那般那概說

  安那般那在諸佛法中,是“二甘露門”26之一;在十念法27中屬念入出息;在五根中爲念根所攝28;從色、心二法而言,和不淨觀同屬色法所攝29。傳入中土後,多與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相提並論,合稱五停心觀30並最受早期中土的重視31。

  第一節 安那般那的 殊勝、緣起、語義

  (一)殊勝

  衆生因心浮躁不定,起妄造業,難以自持,所以經典處處見說“多散衆生數息觀”,“若思覺偏多,當習阿那般那叁昧法門”32,“若爲覺想亂,當習安般念”33。可見專注呼吸攝心入定,是容易入手的修止門徑,經雲:“令心不散,心不散者,所謂數息。此數息法,是貪淫藥,無上法王之所行處。”34因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35,所以佛告諸比丘修安那般那念,以此來斷他們的覺想36。所有的禅法,如不淨觀、慈悲觀、無常觀等,依之修持,都能得定,爲何經典多言安那般那禅法最易得定?與余禅法相比,有何不共殊勝?《法觀經》雲:

  佛言:第一何以故數息?用(因)息輕易知故,以世間人皆貪身,未能舍身守意,又身中事難分別。皆不信本無意不止。何以有故說空意?顛倒習息見有無故先說息,稍稍解人意上頭,爲數已得行爲第一禅。37

  息是吾人生命存在最根本的表現,息在命存,不管我們注意與否,它都分秒必存,我們只要稍稍靜意,便能覺知並易得定。此殊勝一。又,《坐禅叁昧經》雲:

  問曰:若余不淨、念佛四等觀中,亦得斷思覺。何以故,獨數息?答曰:余觀法寬難失故,數息法急易轉故。譬如放牛,以牛難失故守之少事,如放猕猴易失故守之多事。此亦如是,數息心數不得少時他念,少時他念則失數。以是故初斷思覺應數息。38

  不淨觀、念佛觀等法,所觀境太寬,較難失念。相對而言,安那般那所觀是息,境較細較切近,數息時若失念失數,心易覺察。此殊勝二。又,《安般守意經》雲:

  何以故數息?不欲隨五陰故;何以故相隨?欲知五陰故;何以故止?欲觀五陰故;何以故觀陰?欲知身本故;何以故知身本?欲棄苦故;何以故爲還?厭生死故;何以故爲淨?分別五陰不受故。39

  衆生執五蘊身心爲實,如實身心不安,起妄造業,導致衆苦逼迫。修習安那般那,能令我們身心安穩,不隨五陰,棄苦,知身心無本,如此則能斷煩惱。此殊勝叁。又,《坐禅叁昧經》雲:

  問曰:何以故數?答曰:無常觀易得故;亦斷諸思覺故,得一心故;身心生滅無常相似相續難見,入息出息生滅無常易知易見故。40

  凡夫的身心都在刹那生滅變化,但身心的無常相,相續難見,而安那般那的生滅相易知易見,從安那般那易悟無常、苦、空、無我之聖言量。此殊勝四。又,《大毗婆沙論》雲:

  何故但說入持息念?答:雖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而持息念是彼上首,是故偏說。複次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皆是息念前後眷屬,是故世尊說持息念。41

  可見,安那般那是一切禅法中最重要的,其他禅定都是安那般那的眷屬,根據安那般那開展出來的。此殊勝五。

  綜上所述,安那般那較余禅法的殊勝之點有五:

  1、串習力強。安那般那之息,是我們日常所串習,易依之而修而余不淨觀、慈悲觀等,本不是我們常習之法。余禅法串習性不牢固,煩惱現前不易製服;而息串習力強,若煩惱現前,可依之降伏。

  2、余諸觀門雖能斷思覺,但因諸觀法所觀境寬,易失。而數息所觀處窄,數息時不可少時念于它法,稍有他念則失數,失數易覺知,易生正念還攝其心。

  3、衆生因執五蘊身心爲實,爲五欲賊,煩惱魔所纏,苦不能斷。安那般那能令心寂止,然後進一步觀諸法,最終煩惱亦能得斷除,是故初斷心亂,以數息爲易。

  4、身心無常相續難見,出入息生滅無常易見,由此進修無常觀,打好空觀的基礎。相對而言,不淨觀、慈悲觀,觀于男女相,障礙定觀,而息不緣有情想故,易成空觀。

  5、安那般那是一切禅定産生的基礎,在各種禅法中最爲首要。

  (二)緣起

  安那般那禅法,是修不淨觀出現偏差42的對治法。《雜阿含》記載,諸比丘修不淨觀之後,極度厭患自己的色身,加上魔乘機入侵,導致諸比丘或自殺或他殺,比丘因此轉少轉減、乃至轉盡,佛爲對治此種不良現象,宣說安那般那法。經雲:

  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時,鹿林梵志子即殺彼比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