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P14

  ..續本文上一頁,第17-20頁,江蘇古迹出版社2000年版。

  〔21〕釋日慧:《佛法的基本知識》第五章,第四節“入道的方便-持息念”財團法人,臺北一市慧炬出版社,2003年版。

  〔22〕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學思想研究》第一章,第一節“安世高一系對小乘禅數經典的傳譯和弘揚”一段,第11-29頁。《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第1輯,第6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版。

  〔23〕宣方:《漢魏兩晉禅學研究》第一章,第一節“安世高譯介的小乘禅籍及其思想”,第250-258頁,《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第1輯,第3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版。

  〔24〕釋空理:《安那般那初探》,法鼓網。

  〔25〕陳英善:《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禅法》,《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叁期,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年版。

  〔26〕“二爲甘露門,一者不淨門,二者安那般那。"T25,P218a。

  〔27〕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入出息、念死”。見T25,P218c。

  〔28〕“ 安般居十念之一,于五根則念根也。故撰《法句》者,惟《惟念品》也。"T55,P43c。

  〔29〕《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雲“若尋經論所說禅門,乃有無量,原其根本,不過有二,所謂:一色,二心。……今就色門中,即開爲二,如經中說:“二爲甘露門,一者不淨觀門,二者阿那波那門””。T15,P479a。

  〔30〕《五門禅經要用法》雲:“坐禅之要法有五門:一者安般、二不淨、叁慈心、四觀緣、五念佛。”T15,P325c。

  〔31〕如中土最早的漢譯禅經《安般守意經》,全經闡述安那般那禅法。又如《達摩多羅禅經》中僅數息觀就占據了全經的一半以上的篇幅。

  〔32〕《坐禅叁昧經》T15,P273b。

  〔33〕《達摩多羅禅經》T15,P306b。

  〔34〕《禅秘要法經》T15,P258b。

  〔35〕T14,P771b。

  〔36〕T2,P209b。

  〔37〕T15,P240c。

  〔38〕T15,P275a。

  〔39〕T15,P164b。

  〔40〕T15,P164b。

  〔41〕T27,P136a。

  〔42〕修不淨觀出現的偏差,《善見律毗婆沙》雲:“往昔有五百獵師,共入阿蘭若處殺諸群鹿,以此爲業;五百獵師墮叁惡道,于叁惡道受諸苦惱,經久得出。昔有微福,得生人間,出家爲道,(比丘)受具足戒,五百比丘宿,殆未盡,(將)于半月中更相殺害,複教他殺,如來見已,此惡業至,諸佛所不能救。……是故如來爲諸凡人說不淨觀,因不淨觀故,厭離愛欲,若期命終,得生天上。”《善見律毗婆沙》卷十。

  〔43〕T2,P207b-208a。

  〔44〕T27,P134c。

  〔45〕《雜阿含》經5746、801、802、803、804、805、807、809、810、814、815。

  〔46〕《治意經》。

  〔47〕《增一阿含經》序品第一弟子品第四、第六經。

  〔48〕《增一阿含經》十念品二、第八經,廣演品第叁、第八經。

  〔49〕《增一阿含經》十念品第二、第十經。

  〔50〕《增一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51〕《佛光大辭典》,電子版。

  〔52〕T2,P207a。

  〔53〕T32,P429c。

  〔54〕T28,P934a。

  〔55〕T15,P163a。

  〔56〕T15,P305c。

  〔57〕T15,P215。

  〔58〕T27,P134a。

  〔59〕T32,P429c。

  〔60〕T32,P429c。

  〔61〕T15,P306a。

  〔62〕《俱舍論》,T29,P118a。

  〔63〕T29,P672c。

  〔64〕有關安般的語義,惠敏法師:《聲聞地における所緣の研究》有詳細的解說,若有意做深入的了解,可參閱其著作,東京,山喜房,1994。筆者惜未見。此中部分參考釋空理:《安那般那初探》一文。

  〔65〕T30,P430c。

  〔66〕T30,P430c-P433b。

  〔67〕T2,P582a。

  〔68〕T24,P744b。

  〔69〕如《增一阿含經安般品》第17之1、T1,P582a。《方等大集經》第十二卷,T13,P158a。《修行道地經數息品》T15,P216b。《達摩多羅禅經修行方便升進分》T15,P305b。《坐禅叁昧經》卷上《第四治思覺法門》T15,P275b。《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T46,P492b。《禅秘要法經》卷中,T15,P259a。《阿毗達磨甘露味論》卷上,T28,P297c。《俱舍論》第二十二卷,T41,P118b。

  〔70〕《俱舍論》第二十二卷,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71〕T15,P166c。

  〔72〕T46,P492b。亦見《清淨道論》、《解脫道論》,第252頁。

  〔73〕八種觸受亦是安般修習的內容,茲不贅述。

  〔74〕《達摩多羅禅經》T15,P303b。

  〔75〕 T15,P303c。

  〔76〕T2,P556a-b。

  〔77〕T27,P132a。

  〔78〕同上。

  〔79〕T27,P132b。

  〔80〕所謂真實作意者,既是觀察息之相貌實在的相貌,而非勝解做意的假相狀作爲觀察之境界,亦是此。

  〔81〕《達摩多羅禅經》T15,P306c。

  〔82〕同上。

  〔83〕同上。

  〔84〕T15,P217a。

  〔85〕《安般守意經》T15,P217a。

  〔86〕T15,P216a。

  〔87〕T15,P217b。

  〔88〕《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T46,P479c。

  〔89〕《修行道地經》T15,P217a。

  〔90〕在安世高譯的《安般守意經》、竺法護譯的《修行道地經》,乃至東晉羅什、覺賢等所譯的諸經中,皆可看到有關息法之出世間禅門之論述。

  〔91〕《坐禅叁昧經》T15,P273a。《坐禅叁昧經》T15,P273a。

  〔92〕此中羅什大師用“隨息”替代後文所闡述的“安般”(觀出、入息),疑爲是所參考的資料不同故。

  〔93〕T46,P479a。

  〔94〕《善見律毗婆沙》第十卷。

  〔95〕《雜阿含》T2,P207a。

  〔96〕T17,P714b。

  〔97〕T15,P163a。

  〔98〕陳健民認爲四緣:1、對佛教徒而言,要明白佛法的開示;對任何一位禅定者而言,他必須清楚禅修的內容是什麼。2、有善知識的擁護,護持者應有正知正見,或至少贊成你有修行的大志願。3、有充足的資糧。4、在吉祥之地修行。陳健民:《佛教禅定》,第48-52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能海上師從發心資糧、外圓滿資糧、決定出離資糧、戒律儀資糧、根律儀資糧、于食正觀資糧、寢寤瑜伽資糧、時存正確資糧八方面闡述禅修前行。《戒定慧基本叁學》,第178-188頁,《能海法師全集》第一冊,上海佛教協會1989年印行。

  〔99〕《雜阿含》雲:“我今當以正法付囑人天,諸天世人共攝受法者,我之教法則千歲不動。”T2,P177b。

  〔100〕《雜阿含》卷四十八曰:“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渴愛想;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欲;夫正法者能生死淵流;夫行正法獲平等法。然此正法斷諸惡趣;尋此正法得至善處;夫正法者能斷愛網;行正法者從有至無;行正法者明靡不明;夫正法者至涅界。”T2,P806b。

  〔101〕《中阿含》56經,T1,P491a。心解脫:梵語,謂由定力而于定障得解脫。原本義指心由一切束縛中解放,解脫之當體即爲心,故稱心解脫。但後世術語化,將渴愛之滅稱心解脫。更以心解脫連結于禅定,謂依定而解脫定障,與無貪相應者,稱爲心解脫。見《佛光大辭典》,本文用原義。

  〔102〕《中阿含》57經,T1,P492b。

  〔103〕T8,P715a。

  〔104〕《雜阿含》801經,T2,P205c。

  〔105〕《禅秘要法經》,T15,P268a。

  〔106〕“六境惡賊劫奪淨戒失諸功德,如鳥無兩翼而欲飛空,人無兩足而欲遠遊。修行如是,毀淨戒功德故,止觀兩翅永不複生,欲出生死是終不能”。T15,P331c。

  〔107〕詳見《達摩多羅禅經》,T15,P322a。

  〔108〕《中阿含》56經,T1,P491b。

  〔109〕T2,P205c。

  〔110〕陳兵:《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第233-234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1〕T2,P209c。

  〔112〕T2,P206。

  〔113〕《中阿含》56經,T1,491a。

  〔114〕T2,P581c。

  〔115〕T2,P205c。

  〔116〕《中阿含》經長壽王品無刺經第十叁。

  〔117〕陳兵:《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第238-239頁。

  〔118〕增支部10、11。

  〔119〕《清淨道論》第113頁,中國佛教協會印行。不適合修定之精舍有十八種:“(1)大精舍;(2)新精舍;(3)舊精舍;(4)近大路;(5)近泉;(6)菜園;(7)花園;(8)果園;(9)聖地;(10)近市;(11)樹林;(12)農田;(13)水陸貿易場;(14)邊地;(15)國境;(16)異性、非人集聚處;(17)乖違者;(18)無善士處”。同上,第109頁。

  〔120〕T2,P205c。

  〔121〕T1,P654c-P655c。

  〔122〕《中阿含》56經,T…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