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P13

  ..续本文上一页思潮的影响所决定,最重要是中土早期从一开始就存在大小二系相互的交涉、相互会通的趋势。

  (一)禅学思想大小的沟通、联系

  安世高所传小乘的禅修方法、禅观,《安般守意经》中触目皆是,就禅修法而言,有安般修习、六事修习、十六胜行修习,卷下通篇就安那般那展开三十七道品修习的内容 309。禅观有观五阴、观因缘、观生灭、乃至观空,“行见观空者,行道观不复见身,便堕空无所有者”310。但就整体而言并不完备,述说显得有些紊乱。而经首便言:“(修安那般那),欲度脱十方人及

  飞蠕动之类”311,修禅不为得止、求神通乃至出离生死,而为度脱众生,甚至是十方的

  飞蠕动等含灵,此是菩萨修禅的发心。是否安世高所传的安那般那禅,虽是以小乘形式传入中土的。但国人接受的角度,却是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禅门来一并认同,甚至主要以出世间上上禅门来解读?大有可能,如康僧会在《安般守意经序》开篇即道:“夫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312。开篇明宗,说安那般那是“诸佛之大乘”,菩萨修习安那般那非为自利,而是为“济众生之漂流”,明确提出安那般那是大乘禅。介绍安世高翻译安那般那禅法的动机是“仁愍黎庶之顽禯,先挑其耳,却启其目,欲之视明听聪也”,于是“徐乃陈演正真之六度,译安般之秘奥”313。可见康僧会认为,安世高所传禅学与大乘六度无二,安那般那禅法就是大乘禅法。后东晋谢敷《安般守意经序》更主张“乘慧入禅”314,可见中土早期早已用大乘思想来接受、理解安那般那禅。

  (二)禅学传承中大小两系的沟通

  早期禅学两系,思想上从一开始就存在相互交涉、互为会通的趋势。今从禅法传承方面论述:

  1、严佛调,为安世高弟子,后撰《十慧章句》发挥师说。《十慧章句》序曰:“调以不敏,得与贤次。学未浃闻,行未中四,……和上(安世高)忧。长无过庭之教,悲穷自潜,无所系心。于是发愤忘事,因闲历史,遂作《十慧章句》。”与人共译《法镜经》(小乘)、《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大乘)。《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认为安那般那是菩萨修道始基,“佛言欲学菩萨道者,当从此始。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315。一一与六度比配“佛言一数,为檀波罗蜜;佛言二相随,为尸波罗蜜;佛言三止,为羼提波罗蜜;佛言四明观为惟逮波罗蜜;佛言五还为禅波罗蜜”316。从小大乘果位明修安般六事所的利益,如“数息者神得上天,为布施身中神,自致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得作佛,是为内檀波罗蜜”317。明显看出大小二乘禅法互有联系。后并以身、眼、耳、鼻、意、六根对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度,说明修学三学等的种种情况,显示中土禅法大小乘互相沟通的事实。

  2、康僧会,为安世高再传弟子,推崇其学自是安世高一系无疑。但受三支一系的大乘思想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康氏曾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安般守意》、《法镜》皆是安世高所译,而《道树》是支谦(支谶之再传弟子)所译,斯时支谦西居洛阳,康氏东住建业(南京),可见康氏与洛阳佛教关系密切。并称叹安世高“徐乃陈演正真之六度,译安般之秘奥”318,可见康氏有受大乘思想熏陶。特别是康氏所译的《六度集经》,其诸波罗蜜前均有短引(今缺),汤用彤曾审其内容,判定为康氏自制,非译自胡本319。在大乘法始宏时期,自撰六度短引,阐明己见,非为泛泛大乘佛学修养者能胜任之。可见,康氏不但对大小两系禅法有所理解、吸收,而且达到一定的水准。

  禅学传入中土后,虽然分为两系发展,但从一开始,这两系之间就存在着互相交涉、互相会通的倾向。更具体地说是在价值倾向上,思想理论偏重大乘六度,修行方法则偏重于小乘禅法。

  综上所述,中土早期佛教,自安世高、支娄迦谶相继不远传入大小乘禅籍,是为禅学在中土流传的滥觞。在流传的进程中,中土对外来佛教禅法的接受以安世高一系为主,但因受本土思想、话语等社会文化资源的影响,对佛教禅法的解读带有黄老思想的烙印。且大小两乘禅法一开始在中土就有相互交涉、会通的趋势。并在后期出现大小乘融贯的局面,鸠摩罗什时如此,觉贤时亦如此。

  结 语

  总而言之,安那般那禅法是凡夫、外道、二乘、菩萨乘之修法。然见解有别,发心有异,所证亦别。凡夫藉安那般那系念调心,以期求止得定受乐;二乘厌世求出离,以苦、空、无常、无我观慧修安那般那,谛观诸相,出离证果;菩萨行安那般那禅法,以大悲心为本,无所得空慧为指导,悲智双运,不惧生死、不住涅,以一切智智为旨归,广行六度,最终证等正觉。

  反而言之,行者未有佛法正见,所修安那般那禅亦可能只是凡夫禅而已;若行者求出离证涅,那么所证禅定只是二乘禅;若行者为广度众生而修安那般那,观息空,且息空之“空”亦不可得,广行六度万行,不惧生死,不住涅,则证一切智智。

  本文就世间禅门、出世间禅门、出世间上上禅门阐述安那般那禅法,目的是藉此说明安那般那禅法的多元性,展示菩提道修学次第,透露安那般那自入东土,国人即以大小二乘兼备思想解读的消息,揭示大小两系禅法一入中土就有相互交涉、会通的史实,最终出现大小乘融通的局面,并对后期佛教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净土宗的呼吸五音念佛法门,早期禅宗的摄心法,尤其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提出“止观双运”,将安般六事纳入整个天台教理体系,形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大止观学说,可见天台宗与安那般那有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南传安那般那、净土呼吸五音念佛法门、早期禅宗禅法、天台止观,尚待今后进一步加以探讨和论述。

  〔1〕罗什大师将其意译为“思惟修”。

  〔2〕玄奘法师把它译成“静虑”。

  〔3〕印度婆罗门传统文献中早有记载,在印度早期《歌者奥义》中,禅只是修定二十六心理活动之一,随着奥义书的发展才逐渐上升至与瑜伽同等重要位置。巫白慧《“禅”的原始奥义探玄》,《曹溪禅研究》第3辑,第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达摩多罗禅经》云:“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大正藏》第15卷,第301页上。(以下所注T代表《大正藏》卷数;P代表页数;a、b、c代表上、中、下。)

  〔5〕《达摩多罗禅经》云:“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波崛,尊者婆须蜜,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 T15,P301c。

  〔6〕如智者大师后将安那般那概括为止观二门,并对安般六事进一步的发展,演变为天台六妙门的系统修法。请参阅《六妙法门》,T46。

  〔7〕如僧稠(480-560)从道明学十六特胜,证入深定,端坐九日不起。后于嵩岳、怀州等地传授禅法,徒众千百。魏孝帝为他建禅室。齐文宣帝高洋从其受菩萨戒及禅法,建云门寺,并赦国内诸洲亦建禅寺,推广禅法。《高僧传》云:“高齐河北,独盛僧稠。周氏关中,尊登僧实。宝重之冠,方驾澄、安。神道所通,制伏强御。致令宣帝,担负倾府,藏于云门。"T50,P596b-c。僧玄高(402-444)曾从觉贤学安那般那禅,后隐住天水麦积山,徒众百余人,精通安那般那百余人。《高僧传》云:“闻关中有浮驮跋陀禅师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师之,旬日之中妙通禅法。跋陀叹曰:善哉佛子,乃能深悟如此!于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徒众三百,游刃六门(安般六事)者百有余人。”《高僧传》卷二十一《玄高传》,T50,P397b。

  〔8〕印顺:《杂阿含经论汇编》(中)道品诵第四第十四节“安那般那念相应”一段,第403-428页,正闻出版社1994年版。

  〔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部分第五章第三节“禅法之流行”一段,第65-7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吕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一讲“佛学的初传”一段, 第27-29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11〕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第一章,第四节“印度大小乘禅在中国的早期流传”,第6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第一编,第一章“安世高与禅数”一段,第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3〕杨郁文:《阿含要略》第四章,第七节“安那般那念”,第217-229页,重庆佛学院2000年印行。

  〔14〕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第一章,第二节“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一段, 第17-20页,1999年版。

  〔15〕以下用安般六事代表数息、相随、止、观、还、净。

  〔16〕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第一章“禅宗前史”一段,第10-1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7〕杜继文主编:《佛教史》第二章,第五节“佛教向中国内地的传播与初传期的中国佛教”一段,第102-10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8〕方广:《印度禅》第二章,第二节“佛教的瑜伽修持”一段,第9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陈健民:《佛教禅定》第八章“对治五毒的五种基本禅定”一段,第136-138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20〕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章,第一节“早期禅学概观”一段…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