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P13

  ..續本文上一頁思潮的影響所決定,最重要是中土早期從一開始就存在大小二系相互的交涉、相互會通的趨勢。

  (一)禅學思想大小的溝通、聯系

  安世高所傳小乘的禅修方法、禅觀,《安般守意經》中觸目皆是,就禅修法而言,有安般修習、六事修習、十六勝行修習,卷下通篇就安那般那展開叁十七道品修習的內容 309。禅觀有觀五陰、觀因緣、觀生滅、乃至觀空,“行見觀空者,行道觀不複見身,便墮空無所有者”310。但就整體而言並不完備,述說顯得有些紊亂。而經首便言:“(修安那般那),欲度脫十方人及

  飛蠕動之類”311,修禅不爲得止、求神通乃至出離生死,而爲度脫衆生,甚至是十方的

  飛蠕動等含靈,此是菩薩修禅的發心。是否安世高所傳的安那般那禅,雖是以小乘形式傳入中土的。但國人接受的角度,卻是以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禅門來一並認同,甚至主要以出世間上上禅門來解讀?大有可能,如康僧會在《安般守意經序》開篇即道:“夫安般者,諸佛之大乘,以濟衆生之漂流”312。開篇明宗,說安那般那是“諸佛之大乘”,菩薩修習安那般那非爲自利,而是爲“濟衆生之漂流”,明確提出安那般那是大乘禅。介紹安世高翻譯安那般那禅法的動機是“仁愍黎庶之頑禯,先挑其耳,卻啓其目,欲之視明聽聰也”,于是“徐乃陳演正真之六度,譯安般之秘奧”313。可見康僧會認爲,安世高所傳禅學與大乘六度無二,安那般那禅法就是大乘禅法。後東晉謝敷《安般守意經序》更主張“乘慧入禅”314,可見中土早期早已用大乘思想來接受、理解安那般那禅。

  (二)禅學傳承中大小兩系的溝通

  早期禅學兩系,思想上從一開始就存在相互交涉、互爲會通的趨勢。今從禅法傳承方面論述:

  1、嚴佛調,爲安世高弟子,後撰《十慧章句》發揮師說。《十慧章句》序曰:“調以不敏,得與賢次。學未浃聞,行未中四,……和上(安世高)憂。長無過庭之教,悲窮自潛,無所系心。于是發憤忘事,因閑曆史,遂作《十慧章句》。”與人共譯《法鏡經》(小乘)、《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大乘)。《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認爲安那般那是菩薩修道始基,“佛言欲學菩薩道者,當從此始。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315。一一與六度比配“佛言一數,爲檀波羅蜜;佛言二相隨,爲屍波羅蜜;佛言叁止,爲羼提波羅蜜;佛言四明觀爲惟逮波羅蜜;佛言五還爲禅波羅蜜”316。從小大乘果位明修安般六事所的利益,如“數息者神得上天,爲布施身中神,自致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得作佛,是爲內檀波羅蜜”317。明顯看出大小二乘禅法互有聯系。後並以身、眼、耳、鼻、意、六根對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六度,說明修學叁學等的種種情況,顯示中土禅法大小乘互相溝通的事實。

  2、康僧會,爲安世高再傳弟子,推崇其學自是安世高一系無疑。但受叁支一系的大乘思想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康氏曾注《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叁經,《安般守意》、《法鏡》皆是安世高所譯,而《道樹》是支謙(支谶之再傳弟子)所譯,斯時支謙西居洛陽,康氏東住建業(南京),可見康氏與洛陽佛教關系密切。並稱歎安世高“徐乃陳演正真之六度,譯安般之秘奧”318,可見康氏有受大乘思想熏陶。特別是康氏所譯的《六度集經》,其諸波羅蜜前均有短引(今缺),湯用彤曾審其內容,判定爲康氏自製,非譯自胡本319。在大乘法始宏時期,自撰六度短引,闡明己見,非爲泛泛大乘佛學修養者能勝任之。可見,康氏不但對大小兩系禅法有所理解、吸收,而且達到一定的水准。

  禅學傳入中土後,雖然分爲兩系發展,但從一開始,這兩系之間就存在著互相交涉、互相會通的傾向。更具體地說是在價值傾向上,思想理論偏重大乘六度,修行方法則偏重于小乘禅法。

  綜上所述,中土早期佛教,自安世高、支婁迦谶相繼不遠傳入大小乘禅籍,是爲禅學在中土流傳的濫觞。在流傳的進程中,中土對外來佛教禅法的接受以安世高一系爲主,但因受本土思想、話語等社會文化資源的影響,對佛教禅法的解讀帶有黃老思想的烙印。且大小兩乘禅法一開始在中土就有相互交涉、會通的趨勢。並在後期出現大小乘融貫的局面,鸠摩羅什時如此,覺賢時亦如此。

  結 語

  總而言之,安那般那禅法是凡夫、外道、二乘、菩薩乘之修法。然見解有別,發心有異,所證亦別。凡夫藉安那般那系念調心,以期求止得定受樂;二乘厭世求出離,以苦、空、無常、無我觀慧修安那般那,谛觀諸相,出離證果;菩薩行安那般那禅法,以大悲心爲本,無所得空慧爲指導,悲智雙運,不懼生死、不住涅,以一切智智爲旨歸,廣行六度,最終證等正覺。

  反而言之,行者未有佛法正見,所修安那般那禅亦可能只是凡夫禅而已;若行者求出離證涅,那麼所證禅定只是二乘禅;若行者爲廣度衆生而修安那般那,觀息空,且息空之“空”亦不可得,廣行六度萬行,不懼生死,不住涅,則證一切智智。

  本文就世間禅門、出世間禅門、出世間上上禅門闡述安那般那禅法,目的是藉此說明安那般那禅法的多元性,展示菩提道修學次第,透露安那般那自入東土,國人即以大小二乘兼備思想解讀的消息,揭示大小兩系禅法一入中土就有相互交涉、會通的史實,最終出現大小乘融通的局面,並對後期佛教産生深遠的影響,如淨土宗的呼吸五音念佛法門,早期禅宗的攝心法,尤其是天臺宗智者大師提出“止觀雙運”,將安般六事納入整個天臺教理體系,形成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叁大止觀學說,可見天臺宗與安那般那有密不可分、千絲萬縷的聯系。關于南傳安那般那、淨土呼吸五音念佛法門、早期禅宗禅法、天臺止觀,尚待今後進一步加以探討和論述。

  〔1〕羅什大師將其意譯爲“思惟修”。

  〔2〕玄奘法師把它譯成“靜慮”。

  〔3〕印度婆羅門傳統文獻中早有記載,在印度早期《歌者奧義》中,禅只是修定二十六心理活動之一,隨著奧義書的發展才逐漸上升至與瑜伽同等重要位置。巫白慧《“禅”的原始奧義探玄》,《曹溪禅研究》第3輯,第2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4〕《達摩多羅禅經》雲:“夫叁業之興以禅智爲宗……禅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禅無以深其照。然則禅智之要,照寂之謂其相濟也。照不離寂,寂不離照,感則俱遊,應必同趣。”《大正藏》第15卷,第301頁上。(以下所注T代表《大正藏》卷數;P代表頁數;a、b、c代表上、中、下。)

  〔5〕《達摩多羅禅經》雲:“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優波崛,尊者婆須蜜,尊者僧伽羅叉,尊者達摩多羅,諸持法者以此慧燈次第傳授。” T15,P301c。

  〔6〕如智者大師後將安那般那概括爲止觀二門,並對安般六事進一步的發展,演變爲天臺六妙門的系統修法。請參閱《六妙法門》,T46。

  〔7〕如僧稠(480-560)從道明學十六特勝,證入深定,端坐九日不起。後于嵩嶽、懷州等地傳授禅法,徒衆千百。魏孝帝爲他建禅室。齊文宣帝高洋從其受菩薩戒及禅法,建雲門寺,並赦國內諸洲亦建禅寺,推廣禅法。《高僧傳》雲:“高齊河北,獨盛僧稠。周氏關中,尊登僧實。寶重之冠,方駕澄、安。神道所通,製伏強禦。致令宣帝,擔負傾府,藏于雲門。"T50,P596b-c。僧玄高(402-444)曾從覺賢學安那般那禅,後隱住天水麥積山,徒衆百余人,精通安那般那百余人。《高僧傳》雲:“聞關中有浮馱跋陀禅師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師之,旬日之中妙通禅法。跋陀歎曰:善哉佛子,乃能深悟如此!于是卑顔推遜不受師禮。高乃杖策西秦隱居麥積山。”“徒衆叁百,遊刃六門(安般六事)者百有余人。”《高僧傳》卷二十一《玄高傳》,T50,P397b。

  〔8〕印順:《雜阿含經論彙編》(中)道品誦第四第十四節“安那般那念相應”一段,第403-428頁,正聞出版社1994年版。

  〔9〕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部分第五章第叁節“禅法之流行”一段,第65-76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0〕呂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一講“佛學的初傳”一段, 第27-29頁,中華書局1998年版。

  〔11〕陳兵:《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第一章,第四節“印度大小乘禅在中國的早期流傳”,第65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禅學思想史》第一編,第一章“安世高與禅數”一段,第1-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3〕楊郁文:《阿含要略》第四章,第七節“安那般那念”,第217-229頁,重慶佛學院2000年印行。

  〔14〕楊曾文:《唐五代禅宗史》第一章,第二節“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一段, 第17-20頁,1999年版。

  〔15〕以下用安般六事代表數息、相隨、止、觀、還、淨。

  〔16〕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禅宗通史》第一章“禅宗前史”一段,第10-12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7〕杜繼文主編:《佛教史》第二章,第五節“佛教向中國內地的傳播與初傳期的中國佛教”一段,第102-10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

  〔18〕方廣:《印度禅》第二章,第二節“佛教的瑜伽修持”一段,第94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陳健民:《佛教禅定》第八章“對治五毒的五種基本禅定”一段,第136-138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20〕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章,第一節“早期禅學概觀”一段…

《北傳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釋會明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