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宋代台、禅二宗法统说之争(宋道发)▪P5

  ..续本文上一页影响,由其所厘定的西天二十八祖之说,从此成为禅门定说。

  以学术的立场言,契嵩所举出的诸种文献,多是神秘性的记事和传说,故其所厘定的二十八祖说,要作为历史的事实为他宗所接受,证据稍显不够充分。正因如此,契嵩虽掊击神清之书,天台宗人则起而护持神清之说,并对契嵩所著书奋起还击,于是争论迭起。

  三 天台宗的法统说

  与禅宗相比,天台宗在建立自宗的法统说方面,遇到的困难似乎更大一些,这是因为,被奉为二祖的慧文禅师,其禅法并非直接承自印度祖师的一脉相传,而是遥接龙树,龙树被天台宗推尊为始祖。而要证明这种传承的合理性,让人信服,则并非易事,于是各代的台宗高僧们就覃精竭虑,建立了多种法统说。一般而言,天台宗关于西土的传承,依《付法藏因缘传》,采金口相承之说,谓受佛金口之记而次第相承,指摩诃迦叶至师子比丘等二十三祖。关于东土的传承,有今师相承说和九祖相承说二种:(一)今师相承,指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等四祖;(二)九祖相承,指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九祖。至南宋末志磐著《佛祖统纪》时,在九祖之后,又续兴道下八祖,共计为十七祖,九祖相承遂扩展为十七祖相承了。

  关于天台宗法统说的形成过程,下面也拟分三期来略作叙述。

  (一) 天台宗法统说之初创

  天台宗既成一大教派,自认为上承佛陀的佛教正统,而有传法定祖之说。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年),还没有较明确的法统观念,这一点与禅宗的六祖慧能有些相似。尔后的宗派传承者,为强调本宗在佛教中的正统地位,渐有法统说的建立。天台宗最初的法统说,是由章安灌顶(561~632年)在《摩诃止观》开篇〈略说缘起〉中提出来的。

  首先,关于佛法在西土的传承世系,灌顶依据《付法藏因缘传》,最早提出了天台宗的二十四祖说。此说的根据在于:东魏静帝兴和二年(540),高僧云启到西域求法,在龟兹遇天竺那连耶舍欲来东土传法,二人合译《祖偈因缘》,后耶舍将此书传给居士万天懿。万据此书重新校刊北魏昙曜和吉迦夜译的《付法藏因缘传》,改定次序,加入原来所缺的“偈谶”。梁简文帝派人将《付法藏传》抄写回来,流布江表。可见,讲从迦叶至师子付嘱传法的二十四祖的《付法藏传》早已流行江东,为南地的禅者所接受。[52]智顗、灌顶师弟二人,必受此影响,故《摩诃止观》开篇即云:“行人若闻付法藏,则识宗元。”然后便据《付法藏因缘传》提出佛陀金口所记的二十四祖说,文云:

  大觉世尊,积劫行满,涉六年以伏见,举一指而降魔,始鹿苑,中鹫头,后鹤林。法付大迦叶。……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诸师皆金口所记。[53]

  以后的天台宗僧人,在西土的传承世系上,便谨依《摩诃止观》所说,不复更改。这也就是宋代台、禅二宗在西天二十四祖与二十八祖的问题上长期争论不息的原因。

  关于东土的传承,《摩诃止观》的说法是这样的:

  智者师事南岳,……南岳事慧文禅师,……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论是龙树所说,付法藏中第十三师。智者《观心论》云:归命龙树师。验知龙树是高祖。[54]

  上述四人,也就是后来湛然所谓今师相承的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等四祖,另外,天台宗推龙树为高祖,灌顶也是首倡者。在《摩诃止观》中,章安灌顶的法统意识尚不十分明显,及至他作南岳、智者传记时(601年),当已渐有法统思想。且曾叙北齐(慧文)、南岳(慧思)、天台(智顗)之相承,宗派之念尤著。[55]

  灌顶所说的这个天台宗早期的传承世系,并非没有问题。首先,慧文传法于慧思,此事便颇令人起疑。因为慧思虽从慧文处得禅法口诀,悟得法华三昧,但慧思曾“从道就师、受法最师。”慧文传法于慧思一事何以成立呢?志磐依据湛然的见解,是这样解释的:

  今详思师,本承文师,今又言从就师。是知诸师多同时互相咨禀,而法门改转,后多胜前,非复可论相承也。至北齐已降,依论立观,自此授受,始终不异,始可论师承耳。[56]

  其次,慧思弟子亦甚多,据唐初道宣《续高僧传·习禅篇论》,其最著名之弟子为智璀,“颇怀亲定,声闻于天,致使陈氏帝宗,咸承归戒。”[57]《续高僧传·智顗传》里称智璀为国师,《续高僧传·昙迁传》中称之为“禅慧两深,帝王师表”。然自初唐后,天台智顗一系发扬光大,而智璀几乎不为人知了。据《续高僧传》所说,此人原似有传,而今却已没有了。由此可知,天台宗于智顗以前之法统,也不是没有分歧。

  (二) 天台宗法统说之发展

  天台宗自章安去世后,中经百余年之沉寂,至荆溪湛然出世,盛阐本宗,力辟他派,并于其时大定传统之说,形成天台的东土九祖相承说。荆溪即为第九祖。志磐云:

  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乘。初无单轮只翼之弊。而自唐以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于长安。是三者,皆以道行卓荦,名播九重,为帝王师范,故得侈大其学,自名一家。然而宗经弘论,判释无归。讲华严者,唯尊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至于教外别传,但任胸臆而已。师追援其说,辩而论之,曰《金錍》,曰《义例》,皆孟子尊孔道、辟杨墨之辞。[58]

  天台宗于唐玄宗时,荆溪湛然前之传法次第,因普门子《止观辅行弘传决序》与梁肃《禅林寺碑》而固定。普门子序所述自智者至荆溪的法统为:智者大师付灌顶,灌顶后继之以法华威(智威),其后为天宫威(慧威),威公授之于左溪玄朗,朗公传灯于湛然。[59]

  梁肃(751

  ~793)唐代安定人。字敬之,一字宽中。以儒学著称,大历、贞元时之复兴古学,以梁肃最称渊奥。早归佛门,就湛然学天台,深极心要。著有《天台止观》六卷、《止观统例》、《文集》二十卷。在《禅林寺碑》中,梁肃述天台九祖之传承如下:龙树大士,慧文禅师,南岳思大师,智者大师,章安灌顶禅师,缙云威(智威),东阳威(慧威),左溪朗禅师,湛然禅师。[60]

  关于天台宗的法统说,荆溪湛然的贡献在于,正式提出了金口相承、今师相承两种说法,重在论述两种相承的关系,说明天台宗乃是上承佛陀的佛教正统。

  金口相承,是指受佛金口之记而次第相承,指摩诃迦叶至师子比丘等二十三祖(一如《付法藏因缘传》所载)。湛然此说的重点,是以付法第十三祖龙树为标的,欲诠显龙树为天台的高祖,这是今师相承的前提所在。

  今师相承,是指自智顗逆推,中经慧思、慧文等,直至龙树。若顺而言之,则有九师相承,九师是指:第一讳明,第二讳最,第三讳嵩,第四讳就,第五讳监,第六讳慧,第七讳文,第八讳思,第九讳顗。湛然认为,慧文以前,“虽云相承,法门改转。慧文已来,既依大论,则知是前非所承也。”[61]

  同灌顶一样,湛然也认为,西土的金口相承到了师子比丘,法系就断绝了。而今师相承是上接第十三祖龙树菩萨的,因此天台宗依然是承自佛陀的佛教正统。湛然在论述金口相承与今师相承的关系时说:

  若不先指如来大圣,无由列于二十三祖。若不列于二十三祖,无由指于第十三师(龙树)。若不指于第十三师,无由信于衡崖台岳。[62]

  因为要追宗认祖,上溯至龙树,故其叙述今师相承的顺序与金口相承恰好相反:

  金口相承,从前向后;今师相承,从后向前者,为指文师(慧文)以承龙树,文便故也。[63]

  然西土第十三祖龙树以造论著称,创中观派;天台宗以教观双美,而重在止观。一则遣荡,一则建立,法门既已不同,而将其当作天台宗在东土的始祖(高祖),终会遭人疑谤,对于这个问题,湛然以《中论》中的四句偈为据,解释如下:

  龙树本文,有荡有立,今依龙树,意亦同然。故不应以专荡之文,却形止观而为建立。论初句云:“因缘所生法”,即建立也。“我说即是空”,即遣荡也。“假名中道”,又建立也。四句论中,三立一荡,止观前后,盛引斯文。二处符同,师资礭立。……[64]

  需要指出的是,湛然虽然提出了一个较完备的法统说,却并未成为天台宗内部的统一认识,至少在东土九祖说上还有不同的说法。例如,风穴延贞禅师就被唐玄宗谥为七祖(见《金石粹编》卷八十三)。自五代时吴越王钱俶请追谥诸祖以后,荆溪之说遂成为定式。

  到了宋代,天台宗金口相承的法系断绝之说,遭到禅家的非难。他们指责天台将断绝的法系当成自家的相承是毫无意义的。天台宗对此种非难的辩驳颇费苦心,或是提出横竖的相承,或是加上译主相承,或是讲直授相承,情形非常被动。

  (三) 天台宗法统说之完善

  如前所述,北宋的契嵩祖述《宝林传》,依据《达摩多罗禅经》和《萨婆多部记》,整理禅宗的法统说,并非议天台宗引以为据的《付法藏因缘传》。其所著《传法正宗记》等书,奉敕编入大藏,从此,禅宗的西天二十八祖说流行天下。由于这件事情的刺激,中兴之后的天台宗,为维护本宗的法统说,与禅宗发生了长达二百余年的论争。天台宗在论争的过程中,不唯完善了自己的法统说,而且藉此形成了编撰史书以争正统的传统。在南宋之末,终于由志磐集其大成,著成《佛祖统纪》这一佛教史巨著,蔚为二宗争衡的又一大成果。

  契嵩的主张,首先受到知礼的弟子南屏梵臻的责难。据释可观《竹庵草录·诸宗立祖》条言:

  昔日南屏臻老,曾与嵩仲灵往复辩正,须依《付法藏传》。[65]

  梵臻是以与山外派的净觉论战而著名的人物,关于法统说,没有撰专论批驳契嵩,辩论的详情也不得而知。

  当时批驳契嵩最有力的人物,要数净觉的高徒子…

《宋代台、禅二宗法统说之争(宋道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