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影響,由其所厘定的西天二十八祖之說,從此成爲禅門定說。
以學術的立場言,契嵩所舉出的諸種文獻,多是神秘性的記事和傳說,故其所厘定的二十八祖說,要作爲曆史的事實爲他宗所接受,證據稍顯不夠充分。正因如此,契嵩雖掊擊神清之書,天臺宗人則起而護持神清之說,並對契嵩所著書奮起還擊,于是爭論疊起。
叁 天臺宗的法統說
與禅宗相比,天臺宗在建立自宗的法統說方面,遇到的困難似乎更大一些,這是因爲,被奉爲二祖的慧文禅師,其禅法並非直接承自印度祖師的一脈相傳,而是遙接龍樹,龍樹被天臺宗推尊爲始祖。而要證明這種傳承的合理性,讓人信服,則並非易事,于是各代的臺宗高僧們就覃精竭慮,建立了多種法統說。一般而言,天臺宗關于西土的傳承,依《付法藏因緣傳》,采金口相承之說,謂受佛金口之記而次第相承,指摩诃迦葉至師子比丘等二十叁祖。關于東土的傳承,有今師相承說和九祖相承說二種:(一)今師相承,指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等四祖;(二)九祖相承,指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九祖。至南宋末志磐著《佛祖統紀》時,在九祖之後,又續興道下八祖,共計爲十七祖,九祖相承遂擴展爲十七祖相承了。
關于天臺宗法統說的形成過程,下面也擬分叁期來略作敘述。
(一) 天臺宗法統說之初創
天臺宗既成一大教派,自認爲上承佛陀的佛教正統,而有傳法定祖之說。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538~597年),還沒有較明確的法統觀念,這一點與禅宗的六祖慧能有些相似。爾後的宗派傳承者,爲強調本宗在佛教中的正統地位,漸有法統說的建立。天臺宗最初的法統說,是由章安灌頂(561~632年)在《摩诃止觀》開篇〈略說緣起〉中提出來的。
首先,關于佛法在西土的傳承世系,灌頂依據《付法藏因緣傳》,最早提出了天臺宗的二十四祖說。此說的根據在于:東魏靜帝興和二年(540),高僧雲啓到西域求法,在龜茲遇天竺那連耶舍欲來東土傳法,二人合譯《祖偈因緣》,後耶舍將此書傳給居士萬天懿。萬據此書重新校刊北魏昙曜和吉迦夜譯的《付法藏因緣傳》,改定次序,加入原來所缺的“偈谶”。梁簡文帝派人將《付法藏傳》抄寫回來,流布江表。可見,講從迦葉至師子付囑傳法的二十四祖的《付法藏傳》早已流行江東,爲南地的禅者所接受。[52]智顗、灌頂師弟二人,必受此影響,故《摩诃止觀》開篇即雲:“行人若聞付法藏,則識宗元。”然後便據《付法藏因緣傳》提出佛陀金口所記的二十四祖說,文雲:
大覺世尊,積劫行滿,涉六年以伏見,舉一指而降魔,始鹿苑,中鹫頭,後鶴林。法付大迦葉。……付法藏人,始迦葉,終師子,二十叁人。末田地與商那同時,取之,則二十四人。諸師皆金口所記。[53]
以後的天臺宗僧人,在西土的傳承世系上,便謹依《摩诃止觀》所說,不複更改。這也就是宋代臺、禅二宗在西天二十四祖與二十八祖的問題上長期爭論不息的原因。
關于東土的傳承,《摩诃止觀》的說法是這樣的:
智者師事南嶽,……南嶽事慧文禅師,……文師用心,一依《釋論》,論是龍樹所說,付法藏中第十叁師。智者《觀心論》雲:歸命龍樹師。驗知龍樹是高祖。[54]
上述四人,也就是後來湛然所謂今師相承的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等四祖,另外,天臺宗推龍樹爲高祖,灌頂也是首倡者。在《摩诃止觀》中,章安灌頂的法統意識尚不十分明顯,及至他作南嶽、智者傳記時(601年),當已漸有法統思想。且曾敘北齊(慧文)、南嶽(慧思)、天臺(智顗)之相承,宗派之念尤著。[55]
灌頂所說的這個天臺宗早期的傳承世系,並非沒有問題。首先,慧文傳法于慧思,此事便頗令人起疑。因爲慧思雖從慧文處得禅法口訣,悟得法華叁昧,但慧思曾“從道就師、受法最師。”慧文傳法于慧思一事何以成立呢?志磐依據湛然的見解,是這樣解釋的:
今詳思師,本承文師,今又言從就師。是知諸師多同時互相咨禀,而法門改轉,後多勝前,非複可論相承也。至北齊已降,依論立觀,自此授受,始終不異,始可論師承耳。[56]
其次,慧思弟子亦甚多,據唐初道宣《續高僧傳·習禅篇論》,其最著名之弟子爲智璀,“頗懷親定,聲聞于天,致使陳氏帝宗,鹹承歸戒。”[57]《續高僧傳·智顗傳》裏稱智璀爲國師,《續高僧傳·昙遷傳》中稱之爲“禅慧兩深,帝王師表”。然自初唐後,天臺智顗一系發揚光大,而智璀幾乎不爲人知了。據《續高僧傳》所說,此人原似有傳,而今卻已沒有了。由此可知,天臺宗于智顗以前之法統,也不是沒有分歧。
(二) 天臺宗法統說之發展
天臺宗自章安去世後,中經百余年之沈寂,至荊溪湛然出世,盛闡本宗,力辟他派,並于其時大定傳統之說,形成天臺的東土九祖相承說。荊溪即爲第九祖。志磐雲:
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後,百余年間,學佛之士,莫不自謂雙弘定慧,圓照一乘。初無單輪只翼之弊。而自唐以來,傳衣缽者,起于庾嶺;談法界,闡名相者,盛于長安。是叁者,皆以道行卓荦,名播九重,爲帝王師範,故得侈大其學,自名一家。然而宗經弘論,判釋無歸。講華嚴者,唯尊我佛;讀唯識者,不許他經;至于教外別傳,但任胸臆而已。師追援其說,辯而論之,曰《金錍》,曰《義例》,皆孟子尊孔道、辟楊墨之辭。[58]
天臺宗于唐玄宗時,荊溪湛然前之傳法次第,因普門子《止觀輔行弘傳決序》與梁肅《禅林寺碑》而固定。普門子序所述自智者至荊溪的法統爲:智者大師付灌頂,灌頂後繼之以法華威(智威),其後爲天宮威(慧威),威公授之于左溪玄朗,朗公傳燈于湛然。[59]
梁肅(751
~793)唐代安定人。字敬之,一字寬中。以儒學著稱,大曆、貞元時之複興古學,以梁肅最稱淵奧。早歸佛門,就湛然學天臺,深極心要。著有《天臺止觀》六卷、《止觀統例》、《文集》二十卷。在《禅林寺碑》中,梁肅述天臺九祖之傳承如下:龍樹大士,慧文禅師,南嶽思大師,智者大師,章安灌頂禅師,缙雲威(智威),東陽威(慧威),左溪朗禅師,湛然禅師。[60]
關于天臺宗的法統說,荊溪湛然的貢獻在于,正式提出了金口相承、今師相承兩種說法,重在論述兩種相承的關系,說明天臺宗乃是上承佛陀的佛教正統。
金口相承,是指受佛金口之記而次第相承,指摩诃迦葉至師子比丘等二十叁祖(一如《付法藏因緣傳》所載)。湛然此說的重點,是以付法第十叁祖龍樹爲標的,欲诠顯龍樹爲天臺的高祖,這是今師相承的前提所在。
今師相承,是指自智顗逆推,中經慧思、慧文等,直至龍樹。若順而言之,則有九師相承,九師是指:第一諱明,第二諱最,第叁諱嵩,第四諱就,第五諱監,第六諱慧,第七諱文,第八諱思,第九諱顗。湛然認爲,慧文以前,“雖雲相承,法門改轉。慧文已來,既依大論,則知是前非所承也。”[61]
同灌頂一樣,湛然也認爲,西土的金口相承到了師子比丘,法系就斷絕了。而今師相承是上接第十叁祖龍樹菩薩的,因此天臺宗依然是承自佛陀的佛教正統。湛然在論述金口相承與今師相承的關系時說:
若不先指如來大聖,無由列于二十叁祖。若不列于二十叁祖,無由指于第十叁師(龍樹)。若不指于第十叁師,無由信于衡崖臺嶽。[62]
因爲要追宗認祖,上溯至龍樹,故其敘述今師相承的順序與金口相承恰好相反:
金口相承,從前向後;今師相承,從後向前者,爲指文師(慧文)以承龍樹,文便故也。[63]
然西土第十叁祖龍樹以造論著稱,創中觀派;天臺宗以教觀雙美,而重在止觀。一則遣蕩,一則建立,法門既已不同,而將其當作天臺宗在東土的始祖(高祖),終會遭人疑謗,對于這個問題,湛然以《中論》中的四句偈爲據,解釋如下:
龍樹本文,有蕩有立,今依龍樹,意亦同然。故不應以專蕩之文,卻形止觀而爲建立。論初句雲:“因緣所生法”,即建立也。“我說即是空”,即遣蕩也。“假名中道”,又建立也。四句論中,叁立一蕩,止觀前後,盛引斯文。二處符同,師資礭立。……[64]
需要指出的是,湛然雖然提出了一個較完備的法統說,卻並未成爲天臺宗內部的統一認識,至少在東土九祖說上還有不同的說法。例如,風穴延貞禅師就被唐玄宗谥爲七祖(見《金石粹編》卷八十叁)。自五代時吳越王錢俶請追谥諸祖以後,荊溪之說遂成爲定式。
到了宋代,天臺宗金口相承的法系斷絕之說,遭到禅家的非難。他們指責天臺將斷絕的法系當成自家的相承是毫無意義的。天臺宗對此種非難的辯駁頗費苦心,或是提出橫豎的相承,或是加上譯主相承,或是講直授相承,情形非常被動。
(叁) 天臺宗法統說之完善
如前所述,北宋的契嵩祖述《寶林傳》,依據《達摩多羅禅經》和《薩婆多部記》,整理禅宗的法統說,並非議天臺宗引以爲據的《付法藏因緣傳》。其所著《傳法正宗記》等書,奉敕編入大藏,從此,禅宗的西天二十八祖說流行天下。由于這件事情的刺激,中興之後的天臺宗,爲維護本宗的法統說,與禅宗發生了長達二百余年的論爭。天臺宗在論爭的過程中,不唯完善了自己的法統說,而且藉此形成了編撰史書以爭正統的傳統。在南宋之末,終于由志磐集其大成,著成《佛祖統紀》這一佛教史巨著,蔚爲二宗爭衡的又一大成果。
契嵩的主張,首先受到知禮的弟子南屏梵臻的責難。據釋可觀《竹庵草錄·諸宗立祖》條言:
昔日南屏臻老,曾與嵩仲靈往複辯正,須依《付法藏傳》。[65]
梵臻是以與山外派的淨覺論戰而著名的人物,關于法統說,沒有撰專論批駁契嵩,辯論的詳情也不得而知。
當時批駁契嵩最有力的人物,要數淨覺的高徒子…
《宋代臺、禅二宗法統說之爭(宋道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