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代高僧善一禅学思想综论(张新民)▪P3

  ..续本文上一页界,生命由此充满了和谐与创造的美感韵响。“士问:“如何是松岿境?”师云:“山前一溪水,山后万株松”。士曰:“如何是境中人?”师云:“一任客来无管待,柴门闲掩听松风。”士曰:“凭么则随声逐色去也。”师打云:“非汝境界。”士曰:“只如人境不立时,是何境界?”师云;“非但居士,佛眼也觑不着。”士一喝,师云:“乱叫作么?””43禅心禅趣本来就无心无我,如如自然的艺术世界里,山光水色即是禅道审美情趣的见证者与构缘者,不必另去刻意追求现象声色之外的抽象禅悟世界。人、生活、山水、风景的诗化与禅化原来即是整体(本体)的统一,对作为整体的世界的领悟显然正是诗意和禅趣交融合一的引人之处。“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44在这种诗化与禅化圆融合一的境域中,不仅万事万物都参与了禅悟存在空间的构成,而且时间也本体化为现象直观的禅道视域:“十五日已前,云迷山色暗,十五日已后,风动水文生,正当十五日,晴霁天清,水碧沙明,渔父笙歌满岸,樵牧起舞盈岑。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直得墙壁瓦砾点首,灯笼露柱扬眉。山僧一时乘兴,作得山偈一首,举似大众:青山高突兀,云傍岭头生,山前溪涧水,潺潺响似琴。”45在善一这里,时间已不是刻板的匀质流逝的物理时间或主体意识的时间;而是先于任何二元(主与客、内与外等)区分的始源性的本体结构,万事万物均可参与其中,一切时空(过去、现在、未来或上下、四方)存在都在这里聚集,化为心灵审美主体的永恒性,并直接与事物的绽出及意义的开显合一。所以,善一对禅道宇宙全域的时间性的揭示,即是第一义谛与时节因缘的原本溶融不二。《语录》卷二载“中元日,圣学龙居士请(师)上堂(说法):“钟鼓交加,人天普集,山野升堂,演第一义。且第一义作么生演?不见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大众,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此是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圣诞之期,圣学居士敦请山僧上堂。正凭么时,还是举唱时节因缘底是,发明第一义议底是?”蓦拈柱杖云:“看看,时节因缘也在这里,第一义谛也在这里,只是饶你诸人向这里见得分明,天龙柱杖子犹未肯许。因甚不许?”卓一卓云:“红霞穿碧落,白日绕须弥。””本体结构的进间当然是诗化或禅化的原初时间,是浑融一体的灵妙聚积与永恒化的生命境域的缘构发生,禅化保存了诗意的原初性,诗性的原初时间护守着禅趣的真实性。时节因缘将存在直接唤出,而存在亦直接参与时节因缘的构成。“春到百花开,秋来林叶落,珍重莫作时节会,千古传来这一着,人人肚下两支脚”。46无论春或秋都是禅道本体化时间的形式展开,花开叶落则是禅道本体时间的具体显象。花开叶落的时间构象,既是当下时节佛性的现成落实,也开启了绝对永恒性领悟的境域。本体的时间构象展现为人、自然、时间三者的亲和——禅的精神性的美感与情感,远比理性化的认知更使人感到这种亲和,从而豁显了时间视域的存在论意义。人在这种亲和的时间视域中,即感即寂,境识浑沦,能所双忘,当下显明,觌体纯真,不仅在因果活动中超越因果,也在时空活动中超越时空。那融然一体、无始无终的永恒,其实就本源性地现成于生活世界与人的全部生存状态的深处,成为一切人与自然互彻互贯的生命创造活动的原型,亦是一切生命的学问或学问的生命的基础。

  五

  生活世界的主体不能不是具体存有的人,禅道大彻大悟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主客两橛、物我对峙等二元割裂时,主体(心)受制于客体(物)的不自由状态,从而彰显“巍巍独坐大雄峰”的绝对主体性,47表现出心灵解放、精神洒落的大自在大自由。如善一所说:“人人常光现前,各各壁立万仞,纵横桂寰中日月,卷舒立方外乾坤”。48这是契入宇宙万有的内部生命,如实地体验了人的本真的自由,精神沛然运作,心灵饱满创造的自由,有如庄子所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而这样的自由是不是可能由逻辑判断的进路、理性分析的进路达致的,更不可能在主体迷惑于客体、沦入异化的境况中开显。所以善一要学僧“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49踏实行履,认真体究,并且要起大疑情,有悟入之着力处,要利人济物,化为真实的生命行动。“参禅若不起大疑情,只向心意识边搏量,要且尽属狂解。所以古人道,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疑有十分,悟有十分,不是假言”。50他鼓励参学者说:“凡为参学者,参须实参,学须实学,不可只图混日而已。岂不知参不明,不是参;学不至,不是学。参不到利人不是参,学不能化物不是学,若言独善其身,不若三家村里无事汉”。51只有不断通过渐修的累积,一旦遇着机缘触发,有意无意之中,忽然默契,才可能电光火石般飞跃顿悟,犹如漆桶子打翻,一片湛然澄明。“天高群象正,海阔百川归”,无碍无滞的绝对主体性的顿时彰显,也就意味着真正看清了万象之中的自己,原来高远广大的心量竟与天地宇宙如如同一,利人化物的菩萨事业正是本分之事。善一曾以爆竹为象征,说明扫荡无明,惊天动地,直彻本源,猛然顿悟的情境:“赤条条地小身子,紧筑无明一肚灰,点着顶额消息发,惊天动地一声雷”。52可见这里渐修是准备,顿悟是目标。朝参暮究,功夫日久,自然水到渠成,天清月朗。若不达目标,绝不休歇。

  为了接引四方学人,善一运用各种方便手法,帮助每一实存主体从解粘去缚中获致存在的本然,达到生命脱胎换骨、豁然冥契的顿悟终极。他开示学人要“踏碎无明窠窟,断绝生死根株,今日彻底掀翻,更见了无一物”。53而“本无生灭与去来,说甚涅槃与圆寂,不属南北与东西,世出世间无彼此”;“生灭异缘皆幻住,真性何尝有去来”。54所以,必须“揭示顶额正眼,发挥向上宗猷”,亦即透过禅的直接或直观的心灵主眼,使主体世界敞开(去蔽)于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本身,才可能智慧不断超升,最终获致真正圆融的顿悟。《语录》所载种种机缘语句,实质都是具有活泼情景的对机之言,是当下适切于学僧心灵的引导物,是蓦然斩断葛腾枝蔓的杀人刀或活人剑。如“僧问曰:“枯木花开时如何?”师曰:“试摘一朵来看。”曰:“直得某甲无下手处。”师曰:“谢阇黎供养。””又“僧问曰:“如何是正法身?”师曰:“脱空谩语汉。”曰:“如何是正法眼?”师曰:“瞎!””55这就是运用遮诠——即通过不是什么而豁显是什么的方法,引导学人领悟那不可言说的真实,使心灵摆脱概念逻辑的胶困缠绕,触机彻悟而不死煞句下。在人、我对立的两相遣废中,理性肢解的残缺世界立即消溶、转化为一崭新的完整的禅道世界,生命亦在妄念涤尽的同时跃入澄明新境。既是遮遣,又如实豁显;彻悟真空,更蕴含妙有。禅道教化门的微妙精义,善一运用得尤为殊胜精彩。

  善一为接引学人而广泛说法,还突出表现了浓郁的地方风土气息。如为一刀斩断学僧以思维之心妄执真实,故猛然给出“盏子扑落地,碟子成七片”之言56,就显得极为幽默生动。又如“参参参,太无端,悟悟悟,由自负。释迦出世破草鞋,达磨西来拭浊布。生铁铸锅,饭是米做。一年一度种冬瓜,堪笑满园都是瓠”。57再如“穿破绫罗只是衣,吃尽千般莫过盐,兹味本无别,何用假言传?咦!不言传,将谓壶中别有天。58”都是用极富地方特征的语言,道出了普遍性的禅理,简易平实之中,却有无量微妙精义,当下即可直入心灵,感受日常生活世界的禅趣。胡国翰说他:“虽在棒喝门庭中,不事摇唇鼓舌,落其圈套,如云门饼,赵州茶,外面观之寻常,知音者尝着汗下。”59可谓言简而中的,大体概括了他的禅道风格。

  为了透过日常生活的顿悟妙修来体验不二法门,从而彰显包容一切对立可能性的绝对圆融,善一教化后学时亦常常表现出非世俗常识可及的吊诡性格。《语录》所载吊诡性禅语,可说是俯拾皆是。如“云中木马嘶,海底泥牛吼,”;“不萌枝上含春色,铁树开花遍界香”;“棒打石人头出血,知音定不等闲看”;60“鞭笞海底泥牛,山头石虎流血”;“泥牛吼月空谷震,木马嘶风铁树惊”;61“木人携板云中拍,石女衔笙井底吹”;62“烟云入地收,溪水向上流,青山无寸草,虚空笑点头”;63“倒骑铁马上昆仑,横驾泥牛耕海岳”;“聋人侧耳听得清,哑子对众分明说”。64诸如此类,如狮子震吼,非特独来独往,亦开启智慧,令聋瞶皆惊。这些表面不可能而实际为不二法门所容许的简易吊诡性禅语,在在表现了善一的殊胜禅悟境界与卓杰表现才能。他一方面屡用此类悖谬反语和形象譬喻,表明了禅道境界的超理性、超逻辑性格,从而开启了容许一切对立可能性自由运作的般若智慧空间;另方面又通过尖锐矛盾或激烈冲突的悖谬禅语,直接打破学人二元性分别智的执著困绕,消解了概念语言分割带来的僵硬对立及世俗常识所造成的局限,避免揭蔽本身也被提示或说出之对象遮掩。在这些诡谲的禅语形式(超理性的消解形式)的挑激下,参禅者当然极有可能直下转识成智——分别心转为般若智,契入绝待透脱的禅道直觉境域,证取那圆融真实的胜义谛不二法门了。

  注释:

  ① 《善权位禅师语录》卷二、《分灯》;台湾《中华大藏经》第2辑,第469册。

  ② 《纯一禅师语录》(以下简称《语录》)卷三,《示大怀禅人》;台湾《中华大藏经》第2辑,第468册。

  ③ 《语录》卷三,《行脚》。

  ④ 超屿《序》,见《语录》卷首。

  ⑤ 《语录》卷三,《行实》。

  ⑥ 《善一纯禅师续录·缘事》(以下简称《续录》),台湾《中华大藏经》第2辑,第468册。

  ⑦ 参见张新民《锦江禅灯·黔南会灯录》前言,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⑧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三(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9页)云:“明以前黔南佛教无考,果无考耶?抑无记载耶?有记载而不传,或传而为吾人所未见,均谓之无考。自善一纯撰《黔南会灯录》,而明季黔南传灯之盛,始可考见。使无此录,或此录为吾人未见,不亦谓之无考耶?且灯录与僧传不同,僧传列分十科,灯录仅述习禅一门,其他九科固未之及,而吾人于黔南禅宗以外,亦谓之无考,以是知记载重要。”陈氏长于考据,治学严谨,所言绝非虚语。其推重如此,足见是录之价值。又武作成《清史稿艺文志志补编》“子部释家类”著录“《黔南会灯录》八卷,安纯编”,“安纯”二字,当依《贵州通志·艺文志》及陈书作“如纯”或“善一”,“安”乃“如”之误也。

  ⑨ 《善权位禅师语录》卷二《塔铭》云:“公(权)独守平实之旨,……语言虽无润色,亦无枯寂之态。公赋性纯厚,履践真实,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终身一志,是不可夺。”

  ⑩ 善一曾为恩师撰作《行实》;《善权位禅师语录》之梓行,他亦曾预役,有校仇之劳。二人禅道风格颇为接近,然仍有某些细微处的不同,善加体悟仍会发现。

  11《语录》卷一,《上堂》。

  12 《古尊宿语录》卷四载义玄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往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13 释迦说:“一切语言,皆为戏论”;孔子说:“予欲无言”;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说:“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说:“对于不可言说者,应该保持沉默”;都表达了语言不能说出第一义谛的窘境。

  14 《语录》卷三,《示众》。

  15 《语录》卷一,《上堂》。

  16 《续录·上堂》

  17 《语录》卷一,《上堂》。

  18 僧肇《肇论·不真空论》。

  19 《语录》卷三,《示众》。

  20 《语录》卷一,《上堂》。

  21 《语录》卷二,《上堂》。

  22 《语录》卷二,《上堂》。

  23 《语录》卷三,《示众》。

  24 参阅冯友兰《禅宗的方法》,载《贞元六书》下册,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947-957页。

  25 《语录》卷一,《上堂》。

  26 《语录》卷二,《小参》。

  27 《语录》卷二,《上堂》。

  28 《语录》卷一,《上堂》。

  29 《语录》卷一,《上堂》。

  30 《语录》卷一,《上堂》。

  31 《续录·上堂》

  32 《语录》卷一,《上堂》。

  33 《语录》卷三,《示众》。

  34 《语录》卷一,《上堂》。

  35 《语录》卷二,《小参》。

  36 《语录》卷三,《示众》。

  37 《语录》卷一,《上堂》。

  38 《续录·机缘》

  39 《续录·拈古》

  40 《语录》卷一,上堂:“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时,年年是好年,月月是好月,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41 《语录》卷二,《上堂》。

  42 禅既不是生活又更是生活,既高于生活又不脱离生活,因为说似一物即不中。然而无论如何,生命的“在世”(包括出世的“存在”)的体验总是必要的,不能把禅从生活世界中剥离出来单独言说。

  43 《语录》卷三,《机缘》。

  44 《续录·上堂》

  45 《续录·上堂》

  46 《语录》卷二,《上堂》。

  47 《语录》卷二,《上堂》。

  48 《语录》卷一,《上堂》。

  49 《续录·示众》。

  50 《续录·小参》。

  51 《续录·勉参学》。

  52 《语录》卷三,《爆竹》。

  53 《语录》卷二,《举火》。

  54 《语录》卷二,《小参》。

  55 《续录·机缘》

  56 《语录》卷一,《上堂》。

  57 《语录》卷三,《偶言》。

  58 《语录》卷一,《上堂》。

  59 胡国翰《序》,见《语录》卷首。

  60 《语录》卷一,《上堂》。

  61 《语录》卷二,《上堂》。

  62 《语录》卷二,《小参》。

  63 《语录》卷三,《纲宗偈》。

  64 《续录·上堂》

  

《清代高僧善一禅学思想综论(张新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