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那个时候,这个位置有一排一排的南北房,座北向南的南北房,在两排南北房之间有一个很宽的地方,南北房靠边上围着,形成一个门,一进去,上面搭着石棉瓦,用铁架做的一个棚架子,实际上南北两边是没有墙的,就这么一个地方,可以坐300多人,在东边做一个台子。照片上有一幅佛像,这幅佛像现在还在,在佛教协会,是我们佛教协会的高士涛居士画的,他后来请回到佛教协会,我说这个是文物啊!最早的时候,这个地方念佛,就是用这一尊佛像的。
下面,这就是开营式,你看,“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典礼”,上面有“河北禅学研究所成立”。主席台上有一些熟悉的:有一个学者叫何云,从左边数第四个;左边数第二个是省民宗厅的当时的副厅长叫才立民,这个才厅长后来跟我们讲,就是要办夏令营我们也给宗教厅报告,宗教厅同时也认可这个活动。这个才先生当时只有三十来岁,他说,哎,这个事是好事啊。他是分管佛、道教,后来就批了,所以不能忘掉他,但是后来,他这个仕途太顺利了,现在做了副省长了,见到他也不容易了。
下面,这个是打坐的。再往下面,你们看,当时吃饭就在这样的地方,我们的营员自己行堂。
下面,再往下,这是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合影,这个合影在哪儿呀?(老和尚:还有,还不错呢)。这上面,注意,这个合影里面,我们净因法师呢?(净因法师:太小了)哎,在这儿,这儿是净因法师、湛如法师。
好,再往下,哦,这是第二届,第二届也在这个棚子里面,那时候上殿在普光明殿,这是绕佛的图片。
往下,好了,这个照片上有三位法师,跟我们夏令营密不可分,我们称他们三大士。从左边的这一位是净因法师;中间这位是济群法师,他过两天才来,他现在是苏州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所长;这个是湛如法师,现在是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这三位法师现在都是明星级的法师,不大容易见到的呢。他们三位从第一届开始就来这里讲课,大概这样坚持了好像有四五年以后,偶尔才会有间断。那时候净因法师在斯里兰卡留学,最右边这个法师是隆振法师,他现在新加坡,是我们寺院以前的监院。寺院刚刚恢复的时候,隆振法师还有我们的慧林首座,那时候在这里。第三届,也在这个棚子里面。
下面,这是过堂,你看很整齐。在这个图片上最右下角这个人是谁呢?看看,对了,是班文战老师。昨天我们已经看了这个图片,净因法师说,那会儿我们好像都有点营养不良。(众笑)
皈依,皈依拜佛的;往下,这是传灯;再往下,这是我们坐禅,每天坐禅要行香,因为人多,所以在外面行香。
下面,这是坐禅的样子,你看,这些女营员腿盘得很标准,这个姿势标准。有一个我们的老营员,也在现场的,左边这位——王冰,王冰你站起来,让营员们看看,站起来,哦,在那边(鼓掌)。她是和她的儿子一起来的,她现在在香港,也在香港大学佛学研究所读过书,这都是十几年以前了,那时候在学校,在大学。
往下,第四届的开营式,到了我们的*轮阁,不在那个棚子里了,在禅堂上面那个楼上,主席台前边最右边这个瘦瘦的是朱燕增处长,今天开营式他也来了。这是我们的老处长,十几年,包括柏林寺的开放,历届夏令营,他都参与帮助我们。
下面,这个是坐禅行香,中间有时候也会有外国朋友来参加夏令营,你们看这个外国朋友,看样子像是东欧的。
下面,在观音殿前行香。
再下面,这个讲课的是谁?是净因长老。(众笑,鼓掌)
再看下面,这个是普茶,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普茶。在观音殿前,我们喜欢在观音殿前普茶,因为这地方开阔,也比较拢音。
再往下,这是在哪里?这应该是我们夏令营,有一个内容是出去行脚。行脚呢,我们去过一些地方,中间也有一两年没去,今年我们有安排去。我们要在一天时间内到达的地方,就是去这样一些地方。周围这些地方都看遍了,这个(图片)不知道是在哪个地方唱三宝歌,在师父的前面那个瘦瘦的那个不用介绍(是当年的明海大和尚),师父后面有两个很小的小沙弥,他们只有十二、三岁,真的是看着特别小,我们有一个居士来这里住的时候,开个玩笑,说这两个小师父给他打开水,这个居士形容他们之小——比开水瓶高不了多少。但是他们现在都是法师了,一个是明继法师,一个是明非法师,都是一米七几了,有一段时间我给他们讲过课,我一个老师,他们两个学生,讲过。
下面,这是出去行脚,在嶂石岩照的。
下面,这是第十届了,第十届的时候这两个小的沙弥,你们看左边,左下角的,就变成了穿棕色大褂的师父。
好,下面,这是我们师父跟营员在交流。
下面,这个是很经典的一张照片——老和尚跟营员坐在一起。
下面,这是讲课的。
下面,这是唱三宝歌的,这个弹琴教我们的是赵玉英居士,她教了很多年,现在我们心疼她岁数大了,请了年轻的居士。
下面,这是我们行脚在苍岩山。
下面,大家知道,网络出现是近几年的事情,在网络出现以后,我们夏令营也有几届在网上直播。那时候网络是个新鲜事物,从这个照片上你们可以看出来这个新鲜事物在寺院刚出现的时候,人们的那种好奇,那种过度的关注,现在要是有网络直播,我们大家不会去围观它了。那时候,你看!这些表情,还有三个师父,你看(众笑)。
好,下面,这个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那时候他同时兼秘书长刀述仁居士,来参加我们的开营式。
下面,这个是湛如法师,这个湛如法师他有一个很奇特的,他的头发老是这样,好像老是这样,都是很长。
下面,这个是现在成都文殊院的住持,宗性大和尚,那时候他在中国佛学院上研究生,有一届也来讲课。
下面,这上面发言的就是今天上午开营式发言的夏泽红居士,她的左手这一位叫于晓非,是中央党校一个老师,他是在佛学方面很有造诣的。这个是复旦大学现在宗教所的所长王雷泉教授,他也是我们历届夏令营的资深的老师。
下面,这是于晓非老师,这个于晓非居士很健谈,雄辩滔滔,口若悬河。
下面,这个是我们出去,我们在第十届生活禅夏令营的时候,为了纪念第十届出去行脚,办了一个活动,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怕,我们把五百个营员用十几辆轿车从柏林寺出发,拉到五台山。然后在五台山的黛螺顶,每人捧一盏灯,然后,爬到黛螺顶上供在那里,还念经。然后在五台山,男众和女众分别在两个寺院住一宿,第二天上午活动再集中,集体再拉回来。所有过程非常顺利,那时候胆子大,现在想都有点不敢了。当然我们也有比较周密的组织,分成小组,对讲机都用上了。但是有一些活动,现在那样做就不可能,比如,我们到五台山,那么多人点灯,那个时候也没有法律意识,现在点灯肯定要被禁止,山里要防火啊。很奇怪呀,五六百人,呼啦一下去了把灯一点然后爬上去了,现在就不可能。
看前面那个,当初这个照片是我们在碧山寺,就是五台山有个广济茅蓬,在碧山寺参观的时候拍的。
下面,这个是我们在塔院寺,显通寺前面。
下面,这是在五台山,在台怀镇的街上。
下面,这也是第十届生活禅夏令营,从加拿大一个大学,好像是叫卡尔加里大学,他们有二十几个外国朋友是学佛学的,也参加了我们的夏令营。因为他不会汉语,所以使用了同声传译,用了一个半导体的系统,每人给他们一个,然后调频,在同一个频,然后有一个人翻译。
下面,这个是夏令营中间营员们出坡。其实寺院有很多活,但是也不敢找太重的,所以拔拔草,体验出坡生活。
下面,夏令营中间有时候我们也会安排抄佛经,你看这个抄得很认真。
下面,这是师父和营员在一起。
下面,这个是我们分组的讨论,分组讨论上面有一个是圣凯法师,靠右边的。圣凯法师现在也是明星级法师,左边的是菩提法师,他在莆田广化寺。
下面,这是行香。
下面,这是听讲,你们看这是外国朋友。
下面,这是接站的,义工嘛,很辛苦。
下面,这个是第十一届,我们就到了现在的文殊阁了。
下面,好,这是坐香的照片。
下面,这个是我们夏令营里面,有一日一夜的短期出家,我们的当家师常照法师和短期出家的沙弥们在一起,这张照片很温馨的。
下面,这是我们晚上的柏林夜话,在夜晚的灯光下所拍摄到的那种像梦幻一样。
下面,这是营员提问。
下面,这个是夜话的另外一张照片。
下面,这是传灯,上面有明奘法师、利生法师。
下面,这是传灯、供灯。
下面,这个是我们出去行脚、爬山。
下面,这是他们在背经。《心经》背下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百六十多个字,在七天之内背下来有奖。今天早上有导读吗
(营员:有)有导读了,大家要发心背下来,玄奘大师从中国走到印度,一路上遇到很多艰险、考验,都是靠这个经克服了困难。所以希望你们把这个《心经》背下来,到了第六天、第七天,我们考试通过的,奖品已经准备好了。
下面,这个是给我们讲课的香港理工大学的潘校长,潘宗光校长,在去年来讲课。
下面,这个是济群法师,这个是短期出家剃度的情况。
下面,这个是我们在第十三届生活禅夏令营有一个短期出家,然后有托钵。同时,因为男营员是短期出家了,女营员给她们一个生存挑战,就是她们不带钱,在不带钱、不骗人、不犯法的情况下,在赵县城内,她们分小组去找回四五个人的饭回来吃。那天中午庙里没饭给她们吃,她们就自己要找回这个饭来吃。所以她们遇到很多很丰富的体验和感受,回来以后分享。这个非常精彩,精彩的太多了。有的营员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就知道了帮助人是多么重要,帮助一个陌生人是多么重要。因为自己换位呀,换在一个需要帮助的位置,就体验到帮助人的重要。这是(指图片)那一年,我们师父带大家出…
《十五届:分享夏令营——柏林夜话(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