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 一

  《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一)

  《四法宝鬘》梵名Dharmacatur-ratnamala

  藏名Cho-zhi rinpochei trengwa

  龙青巴 造论

  谈锡永 译注

  皈敬述意

  【正文】顶礼十方诸佛诸菩萨

  以无上百重信意,献于如日诸佛前。

  诸佛法身自性,如晴空无际,合容万法。

  诸佛色身坛城,有五决定。由佛行光辉,令诸佛子如莲花开放。

  【注释】诸佛法身自性,即是法界,即如来藏,即真如,详见后文。色身有二,一报身,二化身。此处指报身而言。

  五决定——一处决定:报身佛唯居色究竟天,不住余处。二法决定:唯说大乘法。三相决定:唯相好庄严,不变现余相。四眷属决定:唯十地菩萨,无异生眷属。五时决定:乃至生死未空,不取般涅槃。

  【正文】胜利王之教法,若如意宝树之清凉树荫,令一切受轮回热苦者得依怙,使能圆熟解脱。为具信者能依次第入此树荫,今且将此硕大宝树分四支解说。其谛听之。

  归心于法第一

  【正文】欲度轮回无边大海至彼岸者,先须思维,今生即应精进成就,得安乐解脱。难得易失之人身,为得解脱之筏,具闻法思法修法之资质。一旦获得人身,若任其空过,则不能脱此轮回海,不能中止生死流转之苦,仍于此难堪怖畏大海中浮沉,其迷妄之潮遍三善道,老死如泡沫溅至一切处,生死之流由是无尽。

  【注释】轮回有六道,又称为六趣,即生命之六种趣向。三善道为天人、非天(阿修罗)、人;三恶道为地狱有情、饿鬼、畜生。六者统名“六道有情”。

  【正文】唯得闻法教者,则可断生死流转而不离无上大乐,故应以此能得安稳之无上法门,为最胜宝筏,精进度越三界迷误海。

  【注释】一切未解脱之有情均住于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仍有轮回生死。

  欲界有情有淫欲及食欲,上至六欲天,中至人畜所居的四大部洲,下至无间地狱,皆为欲界。

  色界有情无淫食二欲,然尚具有物质身(色身)一如欲界。四禅十八天属之。

  无色界有情既无淫食二欲,又无色身,但住心识于定境。四空天属之。

  【正文】若今不修此趋向解脱之觉道,即难具福再生,经历无尽具苦生命,世复一世,仍无能脱离流转。故今既得暇满人身,即应精进至诚修道,由是得利乐,能圆满自利利他。

  【注释】轮回得暇满人身,即为具福再生。六道中唯人最堪闻思修佛法,下三道太苦兼且愚昧,不堪修法;天人及非天太乐,亦不堪修法,故皆不具闻思修佛法之福。然得人身者,亦须具八有暇及十圆满,始名具福。八有暇者,一非生于地狱;二非生于饿鬼;三非生于畜生;四非盲聋瘖哑;五非世智邪辩,不信佛法;六非生当正法灭尽时,无佛法可闻;七非生于北俱卢洲,此洲有情长寿安乐,不信正法;八非生于无想天,此天有情住于深定,不能闻思修法。非此八者,称八无暇。

  十圆满分内五圆满与外五圆满。

  内五圆满者,一众同分圆满,即既得人身,又得丈夫身;二处所圆满,即生于人中,又生于有正法可闻之国;三依正二报圆满,即既处所圆满(依报),又无身根残缺,复能分辨邪正,堪能受法(正报);四无业障圆满,即于现生中不曾作五无间罪,亦未教他人作(五无间罪即杀父、杀母、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五无信解障圆满,即不因信邪法或外道而于正法不生信解。

  外五圆满者,一大师圆满,即遇佛出世三。二正法施设圆满,即能值佛说法。三正法流转圆满,即值佛弟子能依正法证果。四正法不灭圆满,即正法未灭,能证果之胜义法未断。五随顺资缘圆满,即修行人能得衣食卧具汤药等缘。

  【正文】色身虽得暇满,心识却无保障。盖万法均不坚牢,且具变易而无本质,以万法无常且易坏故。故应深切思维,死即将至。

  【注释】世间一切事物现象,佛家称为万法。万法无本质,具变异,即称为无自性。自性之定义,即为能独立存在,独自成立,而不依附任何客观条件,且无任何变易。依此定义,万法皆无自性,是即有为法,唯涅槃无为,其自性实有。下文即逐步详论及此。

  【正文】周围世界亦一体如是,此世界将为七火一淹及风所坏,无发尖许地能得保存。万物荡然,只余虚空。寄于其上之无常流转有情,如天人、非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无论为何种有情,一旦时至,都将投入死海,转识再生。年月日时亦短暂无常,分散消逝,如四季之变换即为其证。时地均无常,故当思维自身亦如是无常。

  【注释】据《阿毘达磨》,世界须经成坏劫,于坏劫时,世界为火水风所坏,然后再入成劫。

  【正文】既心识无保障,而色身亦无常,故于今日即应深切思维,明日之前,生命或即已消尽。

  【注释】上来说此身无常。色身易坏,一如时空之变易毁灭,而心识则亦无自性。故吾人所据以为有者,实乃妄认。

  若不能由无自性及无常而知无我,则虽修持亦入邪道。如修神我、修生天、修长生等,皆持我见;如修无想定等,则陷入常见,终不能得解脱。

  下来说六道之生苦,由是建立出离心。

  【正文】生苦比死苦更可畏。无论生于六道中任何一道,均无悦乐。因生命流转即以炽燃火为自性故。由是当下即应求取解脱法门。

  地狱聚生为冷热折磨。饿鬼则受饥渴。畜生互相残杀,且愚昧无知。人则有三苦八苦。阿修罗为斗争及战争所苦。天人则受死苦,且有堕落恶趣之苦,其堕落也,享乐旋变为忧痛,此实为至难堪之大苦。天人享乐既尽,尚且或入地狱火海,思维及此,自当修持以离轮回。

  人生诸相无非为醒觉前之一梦,诸相变幻且复无常。以终须舍弃故,眷属与财富等等,又复何用。由是即应于法精进。

  【注释】人之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苦苦者,谓身心受苦时所生之苦,如生老病死等。坏苦者,谓偶现之乐境悴然失去之苦,如所爱者别离,欲求者不得。行苦者,谓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之苦,如五蕴苦,即由色受想行识五者引生之苦。

  八苦者,即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即所爱者不能长聚;六“怨憎会苦”,即所厌憎者却偏偏会聚;七“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蕴作用覆盖佛性,由是轮回流转。

  自世俗言,轮回有六道,即有六种不同生命形态,若自胜义而言,六道其实只在人之一心。譬如有所求而不得,心识熬煎,不眠不食,如此即是地狱。若心胸旷达者,付诸一笑,如此即是天堂。倘能知业力缘起,则为佛道,能离六趣。

  【正文】贪欲如毒如兵如火,困扰持续而来,无少间有乐。从此即以积聚、护持、增上所贪者为要务,由是即为鄙吝及贪念所缚。与人斗争,妄念愈增,于是心为物转,形骸与性命都销。

  沉溺世法而所为皆背出世法,每为圣者所呵。盖减少贪欲,功德则自能增长,故欲趋安乐解脱者,自当寡欲知足。

  故云:无欲即为圣者,寡欲则近乎圣。苦受与妄念随欲而增,功德则随寡欲而长,故当继圣者之步武,时常知足寡欲。

  交游实亦有无穷过患,过多无义利,身心纷扰,易增忿争,由是乃生取舍分别,终为结习所染。无论何所作,不能有一瞬令人真正得乐;无论何所为,亦不能令人得益;无论何所闻,皆无任何义利;无论何所亲,最终必至离散。是即宜屏侍从,离亲友,居于净所,精进修持清净法。

  古代无上圣哲尝云:唯静居始得尝法甘露味,故行者宜隐居山林,俾得安宁。

  诸胜利王佛陀亦曾称赞静居。无人烦扰,始能深心专一。行者能自在修法,无常心自能增上。置世法不顾,便自无俗务纷扰。不为世缚,则信意与出离心皆得倍增,诸行自能倍减。

  是故不为八风所动,不求取悦他人,亦不求名望,但朝夕于法乐中得自在,如是始不负暇满人身。如斯利益不可思议,故行者即宜退居密林,一生深心修持。

  【注释】八风,指利、衰、毁、誉、苦、乐、称、讥。如见有利于己者,即喜然而趋;见无益于己者,即耸然而避,此即为利衰二世风动。

  【正文】愿如上阐述之清凉法雨,能涤净妄念污染心。愿一心修持之功德,充满莲池;愿同登安乐土。

  修法为道第二

  【正文】若因具信得入此无上功德法门,且欲进而求解脱道者,即应以修法为道,亦即寓修持于日用,此为调御自心法要。

  有人巳得遇胜利佛陀之教授,且曾闭思修,而依然未得宁静者,则以有尘俗心故。或追寻邪道外道而离正轨,或具欲望与渴望,或专注今生而困扰,凡此种种过失,皆与正法相背,实因不以修法为道所致,今生来世遂有无穷过患。人若为种种虚幻所愚,临命终时,将生懊悔,其中有身则生怖畏与焦虑。来生或将堕恶道,更无缘得自轮回道上解脱。是故应修法为道。

  【注释】中有身,又名中阴身。即有情既舍此生身,而尚未取他生身之中间状态。世俗之称为鬼者,即此。

  【正文】如人以药疗病,苟用药不当,则病患更深,以法为药者亦如是。修法不当,亦生无穷过患,具信者须深知此点。

  【注释】末世多伪法,论者因特笔点出。以下即述择师及事师之道。

  【正文】修法为道者,首须依止上师,承事一具德上师实为要事,以一切功德皆由上师生起故。

  具德上师者,即具慈悲与善巧,复能寂静自制,及能容忍。其誓句,其信诺,其行止,皆应善妙圆满。且曾闻思修多种法要,其感染无可限量,使人自然受陶化。复能不执世法,于八风能清净如晴空。如是具德上师,能令亲近之者皆成善知识,得入解脱道,实为胜利王于末世化身示现,即宜以极尊敬心向彼皈依。

  皈依具德上师之义利无量无穷,能因之厌离轮回,减少世俗牵挂,万缘放下,离虚幻相。由是即能自制,闻思修法,从而获正信等…

《《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