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乐器,问所从来。曰,西来迎恭上人耳。一人怀中出莲华,华合如拳,叶出异光,望寺而驰。次日,至寺,恭已亡矣。岿因感悟改节,以名德著。(佛祖统纪)
有一天,惟恭生病了。灵岿走出寺院,见一个少年手拿乐器,他就问:“你从哪里来?”少年说:“我从西方来的,是來迎接惟恭上人。”还有一个人从怀里拿出莲花,这朵花是合着的,有拳头那么大,叶子发出奇异的光明,向着这座寺院的方向飞过来。
第二天,灵岿回到寺院,惟恭已经往生了。灵岿非常感叹,从此行为也变好了。他以后有很好的修行名声。
大行,齐州人。初学天台教。后入泰山,居焉。结草为衣,拾果为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大士现身。一日,叹曰,人命无常,不久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入大藏叩祷,信手探之,得阿弥陀经。于是专心思念阿弥陀佛。
唐朝大行,齐州人。最初学天台教法,后来进了泰山,在山里居住。住山时,把草结起来做衣服,然后捡一点果子做食物。修行法华三昧,感得普贤菩萨现身。
有一天,他感叹地说:“人命无常,不久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意思是:人命只在呼吸间,很快就会灭掉,不知道我来世受生在哪里?)”他忧心起生死大事了。因此就入在大藏经里,叩头祈祷:我和什么法有缘?随手探取,是《阿弥陀经》!从此就一心念想阿弥陀佛,因为自己的因缘就在这里。
阅三七日,夜半,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又见佛及二大士,涌立空中。僖宗闻行名,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年,琉璃地复现。谓左右曰,宝地复现,安养之期至矣。即日,右胁而终。(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过了三个七天,半夜里忽然见到琉璃地,心眼洞明。又见佛和观音、势至两大菩萨站在虚空中。
唐僖宗听到大行禅师的尊名,诏令入宫,赐号为“常精进菩萨”。
又过了一年,琉璃地再次现前。大行禅师对身边的人说:“宝地又现了,我生净土的时间到了!”这一天,他右胁而卧,就这样圆寂的。
志通,姓张,凤翔人。出家,游洛下,遇嚩日啰三藏,行瑜伽教法,通礼事之。钱文穆王时,东游吴越,入天台山。于智者道场,览净土灵瑞传,发心愿生彼国。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
石晋志通,凤翔人。出家游历到洛下这个地方,遇到嚩日啰三藏,行瑜伽教法。志通就礼拜承事这位三藏法师。
到了钱文穆王时期,他往东方游历到江浙一带,入了天台山。在智者大师的道场看到净土灵瑞传记。这时就发起愿生极乐世界的心。从此,不向西方吐唾液,端坐时不背向西方。
一日,登山中招手岩,诵四十八愿,愿速生净土。投身而下,堕一大树中,枝软干柔,殊无少损。乃复整身登岩,誓曰,大愿已发,余生可厌,唯望圣众同来接引。再投而下,栖于草上,久之,苏矣。众僧寻至,掖归。
有一天,他登上山上的招手岩,口里诵四十八愿,发愿疾速往生净土。发愿后,就从山崖上投身而下,结果身体落到一棵大树上。树枝很柔软,托住了他,没受一点伤。然后又登上山岩,又发誓:我往生的大愿已经发了,活在世间没有意义,唯愿圣众一同来接引我。又从山岩上投身而下,结果掉到草上。过了很久,他醒过来了。好多僧人都来找他,找到后就把他带回去了。
往越州法华山,默修净业。后见白鹤孔雀成行而下,又见莲华开合于前。通曰,白鹤孔雀,净土境也。莲华光相,受生处也。净相现矣,乃起礼佛而终。茶毗,有五色祥云,环覆火上,舍利鳞砌于身。(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以后他去了越州法华山,默默地修持净业。后来见到成行的白鹤、孔雀从空中飞下来,又见到莲花在面前开敷、闭合。志通说:“白鹤、孔雀是净土的境界,莲花光明相是我的受生之处,净相已经现了。”他就站起来礼佛,就这样圆寂的。
荼毗时,有五色祥云环绕覆盖在火上,法体上满布着舍利。
可止,姓马,范阳大房山人。年十二,出家。十九,抵五台山求戒,感文殊灵光烛身。二十三,往并部,习法华经,百法论。后于长安开演,化导日众。未几,归故乡,母犹在堂,持盂乞食以养母。长诵金刚经。晚居长寿净土院。
后周可止,范阳大房山人。12岁出家,19岁到五台山求戒,感得文殊菩萨放光照触他的身体。23岁去并州学习《法华经》、《百法明门论》。后来在长安开法演说,教化的事业日益广大。
不久他回到家乡,母亲还在,他就拿着钵乞讨来供养母亲。他常诵《金刚经》。晚年住在长寿净土院。
后周广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微疾,召弟子念阿弥陀佛,助吾往生,奄然而化,年七十五。(宋高僧传)
广顺元年正月二十二号,他生了小病,召集弟子念阿弥陀佛帮助他往生。忽然间就坐着走了。当时75岁。
绍岩,姓刘,雍州人。七岁,出家,依高安禅师。遍览经书,有如宿习。后居钱塘湖心寺,恒讽持法华经,昼夜无间,期满万部,得生净土。俄感莲华生于陆地。
宋朝绍岩法师,雍州人。7岁出家,依止高安禅师,遍览经书,就像以前曾经学过一样。
后来住在钱塘湖心寺,经常诵《法华经》,昼夜不断,预期念满一万部得生净土。不久就感得陆地上生出莲花。
誓焚身供养西方三圣,吴越王俶力劝止之。又投身曹娥江中,如有物藉其足,得不死。吴越王于宝塔寺,建净土院以居之。
然后他发誓要焚身供养西方三圣。吴越王极力劝阻他不要焚身,这样他才停止。他又纵身跳入曹娥江,好像有东西托住了他的脚,才得以不死。吴越王在宝塔寺建造净土院供养他居住。
宋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作偈累篇,示门徒曰,吾诵经二万部,决生安养,跏趺而化。茶毗,舍利无算,年七十三。(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宋朝开宝四年七月,他生病了,也不求医药,作了长篇的偈颂开示门徒说:“我诵了两万部经,决定生安养。”然后结跏趺坐就往生了。荼毗后得到无数舍利。当时73岁。
守真,姓纪,字法灯,永兴万年人。出家圣寿寺,谒从朗师,学起信论。次依性光师,传华严法界观。后礼演秘阇黎,授瑜伽教。并得心要,明达诸法,宣畅妙典,四十年无少怠。赐号曰昭信。常于中夜,习西方无量寿观,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宋朝守真,永兴万年人。在圣寿寺出家,依止从朗师学《大乘起信论》。接着又依止性光师传“华严法界观”。后来礼演秘阿阇黎,授瑜伽教法。他所学的法都能得到心要,能够明彻地了达诸法,无碍地演说教典。40年中从没有一点懈怠,皇帝赐号为“昭信”。他曾经在中夜习西方无量寿观、修念佛三昧,发誓求生净土。
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命众同唱佛名,久之令止,奄然归寂。年七十八,阇维,获舍利焉。(宋高僧传)
开宝四年秋天八月九号,叫大众同念佛号。念了很长时间后,他说:“可以了,不念了。”就这样突然圆寂的。78岁。
延寿,字冲玄,钱塘王氏子也。少诵法华。钱文穆王时,知税务,多用官钱买放生命,罪当死。引赴市曹,王使人瞯之,色不变,命释之,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复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尝于国清寺行法华忏,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获大辩才。
宋朝延寿大师,钱塘王家的孩子,少年时诵《法华经》。钱文穆王时代,他管理税务,多次用官家的钱买放生命。按这个罪业应当处予死刑。这一天就要拉到市场上砍头,国王叫人在旁边看他有什么表现。结果临刑时脸色不变,因此就下令释放他。
他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后来又参天台韶国师,这时就大彻大悟了。曾经在国清寺修法华忏。禅观中见观音菩萨用甘露灌在他口里,因此得到无碍辩才。
以宿愿未决,登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一曰万行庄严净土。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建隆二年,忠懿王,请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
他因为宿愿不决定,就登上智者禅院做两个阄,一个写着“一心禅定”,另一个写着“万行庄严净土”。他潜心精诚祈祷,七次都拈到了净土阄。从此就一心修持万行,庄严净土。
建隆二年,忠懿王请大师住持永明寺,赐号为“智觉禅师”(他住持的寺院是永明寺,因此后人尊称为“永明大师”)。
日课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诵法华经,积一万三千部。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施鬼神食,买赎生命,皆以回向净土。著宗镜录一百卷,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又著万善同归集,集中指归净土处,最为切要。
永明大师每天都做108件佛事。夜晚就到别的山峰行道念佛。山旁边的人时常听到海螺天乐的音声。他诵《法华经》总共一万三千部。住在永明寺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常给大众授菩萨戒、施食鬼神、买放生命,所有这些功德都回向净土。曾经撰写《宗镜录》一百卷,把天台的教、华严的教、法相的教融会起来,归于心宗。又写《万善同归集》,里面指归净土之处最为切要。
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年七十二。后有僧来自临川,经年绕其塔。人问故。曰,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礼拜。因询其人,曰,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礼敬耳。(乐邦文类,万善同归集。)
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号早上,永明大师起来,烧香告别大众后,结跏趺坐圆寂。当时72岁。
后来有位江西临川的僧人,成年累月绕永明大师的塔子。别人问他什么缘故,他说:“我生病后入了阴府,见到阎王殿左边供奉一尊僧人的像,阎罗王精勤地对像礼拜。因而询问是谁,回答说是杭州永明禅师,已经往生了西方上上品,阎罗王敬重他的德行,因此设像礼敬。”(永明大师不但是禅宗法眼宗的大祖师,而且被后人尊奉为净土宗六祖。)
晤恩,字修己,姓路,常熟人。年十三,闻人诵弥陀经,心有所…
《净土圣贤的传记(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