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七
卷第五諸經要集卷第六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受齋部第八(此有叁緣) 破齋部第九 富貴部第十 貧賤部第十一 述意緣 引證緣
述意緣第一
夫正法所以流布。貴在尊經。福田所以增長。功由齋戒。故舍一餐之供。福紹余糧。施一錢之資。果超天報。所以福田可重。財累可輕。共樹無遮之會。等招無限之福也
引證緣第二
又舊雜譬喻經雲。昔有四姓請佛飯時。有一人賣牛湩。大姓留止飯。教持齋戒。受聽經已乃歸。婦言。我朝相待未飯。便強令夫飯。壞其齋意。雖爾七生天上。七生世間。師曰。一日持齋。有六十萬歲余糧。複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隱。叁曰少淫意。四曰少睡臥。五曰得生天上。常識宿命所行事也。又波斯匿王。欲賞末利夫人香璎。喚出宮視。夫人于齋日著素服而出。在六萬夫人中。明如日月。倍好如常。王意悚然加敬。問曰。有何道德炳然有異。夫人白王。自念少福禀斯女形。情態垢穢日夜命促。懼墜叁塗。是以日月奉佛法齋。割愛從道。世世蒙福。願以香璎奉施世尊
又中阿含經雲。爾時鹿子母毗舍佉。平旦沐浴著白淨衣。將子婦等眷屬。往詣佛所。稽首作禮白世尊曰。我今欲持齋善。世尊問曰。居士婦今持何等齋耶。齋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放牛兒齋。二者尼揵齋。叁者聖八支齋。雲何名放牛兒齋者。若放牛兒朝放澤中晡收還村。彼還村時作如是念。我今日在此處放牛。明日當在彼處放牛。我今日在此處飲牛。明日當在彼處飲牛。我牛今日在此處宿止。明日當在彼處宿止。如是有人。若持齋時作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當食如彼食也。我今日飲如此之飲。明日當飲如彼飲也。我今日含消如此含消。明日當含消如彼含消。其人于此晝夜。樂著欲過。是名放牛兒齋。若如是持齋。不獲大利。不得大果。無大功德。不得廣布。雲何名尼揵齋耶。若出家尼揵者。彼勸人曰。汝于東方過百由延。外有衆生者。擁護彼故棄舍刀杖。如是南西北方亦爾。或脫衣裸形。我無父母妻子。勸進虛妄言將爲真谛。或執苦行。自餓諸邪法等。是名尼揵齋也。若如是持齋者。亦不獲大利。不得大果。無大功德。不得廣布。雲何名爲聖八支齋。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如是思惟。阿羅诃真人盡形壽。離殺斷殺。棄舍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昆蟲。于殺淨心。乃至盡形壽。離非時食。斷非時食。一食不夜食。樂于時食。我以此支。于阿羅诃等同無異。是故說齋。彼住此聖八支齋已。于上當複憶念。如來無所著等十號出世淨法。舍離穢汙惡不善法。是名聖八支齋也。若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者。身壞命終得生六欲天。遠得四沙門果
又菩薩受齋經雲。某自歸佛。自歸法。自歸比丘僧。某身所行惡。口所言惡。意所念惡。今已除棄。某若幹日若幹夜。受菩薩齋。自歸菩薩。佛告須菩提。菩薩齋日有十戒
第一菩薩齋日。不得著脂粉華香
第二菩薩齋日。不得歌舞捶鼓妓樂莊飾
第叁菩薩齋日。不得臥高床上
第四菩薩齋日。過中已後不得複食
第五菩薩齋日。不得持刀金銀珍寶
第六菩薩齋日。不得乘車牛馬
第七菩薩齋日。不得捶兒子奴婢畜生
第八菩薩齋日。皆持是齋。從分檀布施得福。菩薩齋日去臥時。于佛前叉手言。今日一切十方。其有持齋戒者。行六度者。某皆助安無量。勸助歡喜。福施十方。一切人非人等。所在勤苦厄難之處。皆令得福。解脫憂苦。出生爲人。安隱富樂無極
第九菩薩齋日。不得飲食盡器中
第十菩薩齋日。不得與女人相形笑共坐席。女人亦爾。是爲十戒。不得犯。不得教人犯。亦不得勸勉人犯。菩薩解齋法言。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某若幹日若幹夜。持菩薩齋。從分檀布施。當得六波羅蜜。如諸菩薩六萬菩薩法。齋日夜。一分禅。一分讀經。一分臥。是爲菩薩齋日法。從正月十四日受。十七日解。從四月八日受。十五日解。從七月一日受。十六日解。從九月十四日受。十六日解
述曰。既受齋已。若欲解齋。要待大。明相出時。始得食粥。不爾破齋。何名明相。如薩婆多論雲。明相有叁種色。若日照閻浮提樹。即有黑色。若照樹葉。則有青色。若過樹葉則有白色。于叁色中白色爲正。始得解齋食其粥也。又僧祇律雲。佛住舍衛城。南方有邑名大林。時有商人驅八頭牛。到北方俱多國。有一商人。共在澤中放牛。時有離車捕龍食之。捕得一龍女。女受布薩法。無有害心。然離車穿鼻牽行。商人見之即起慈心。問離車言。汝牽此龍欲作何等。答言。我欲殺。商人言。勿殺我與汝一牛貿取。捕者不肯。乃至八牛。方言。此肉多美。今爲汝故我當放之。時商人恐。放龍女去已。商人念言。此是惡人。恐複追逐更遣捕取。放別池中。隨逐看之。龍變爲人語商人言。天施我命今欲報恩。可共入宮當報天恩。商人答言。龍性卒暴嗔恚無常。或能殺我。答言。不爾。前人系我。我力能殺彼人。但已受布薩法。都無殺心。何況天今施我壽命。而當加害。若不去者。小住此中。我先屏當。即便入去。後入宮內見。龍門邊二龍系在一邊。商人問言。汝爲何事被系。答言。此龍女半月中叁日受齋法。我兄弟守護此龍女。爲不堅固。爲離車所捕。以是被系。唯願天慈語令放我。龍女屏當已。即呼入宮。坐寶床上。龍女白言。龍中有食能盡壽消者。有二十年消者。有七年消者。有閻浮提人食者。未知天今欲食何食。答言。欲須閻浮提食。即持種種飲食與之。商人問龍女言。此龍何故被系。龍女言。此有過我欲殺之。商人言。汝莫殺。不爾要當殺之。商人雲。汝放彼者我當食耳。白言。不得直爾放之。當罰六月擯置人間。商人見龍宮中。種種寶物莊嚴宮殿。商人便問言。汝有如是莊嚴。用受布薩何爲。答言。我龍法有五事苦。何等爲五。爲生時眠時淫時嗔時死時。一日之中叁過。皮肉落地。熱沙曝身。複問。汝欲求何等。答言。樂人道中生。爲畜生中苦。不知法故。欲就如來出家。龍女即與八餅金語言。此金足汝父母眷屬終身用之不盡。語言。汝合眼。即以神變持著本國。以八餅金持與父母。此是龍金。截已更生。盡壽用之不可盡時(思念人慈不得不行暫救龍女恩報彌鍾況持大齋受福何盡)
頌曰
禁饕緣芳味 持身唯節儉
一坐肅容儀 五萬豐余斂
戒香飛且馥 情關閉愈掩
勿言徒辛苦 終然越危崄
破齋部第九(此有二緣) 述意緣 引證緣
述意緣第一
惟夫無常苦空之本。念生老病死之源。長夜哀倒懸之苦。漂淪愍隨流之急。思之困厄。亦深可懼也。良由福田輕薄。信施難消。齋戒無固。事等壞瓶易毀難持。又同霜露。我人轉盛著逾膠漆。不懼累劫之殃。但憂一身之命。所以飽食長眠何異肫犬。破齋夜食鬼道無殊。是故施主失應供之福。衆僧損良田之美也
引證緣第二
如舍利弗問經雲。舍利弗白佛言有諸檀越。造僧伽藍。厚置資給。來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時就典食僧。索食而食。與者食者得何等罪其本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時者。是破戒人。是犯盜人。非時與者。亦破戒人。亦犯盜人。盜檀越物。是不與取。非施主意。施主無福。以失物故。猶有發心置立之善。舍利弗言。時受時食食不盡者。非時複食。或有時受至非時食。複得福不。佛言。時食淨者。是即福田。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導師。其不淨者。猶爲破戒。是大劫盜。是即餓鬼。爲罪窟宅。非時索者。以時非時辄與。是典食者。是名退道。是名惡魔。是名叁惡道。是名破器。是癞病人。壞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諸婆羅門不非時食。外道梵志亦不邪命食。況我弟子。知法行法而當爾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盜我法利。著無法人。是名盜食非法之人。盜與盜受。一團一撮。片鹽片酢。皆死墮燋腸地獄吞熱鐵丸。從地獄出生豬狗中。食諸不淨。又生惡鳥人怪其聲。後生餓鬼。還伽藍中。處其圊內啖食糞穢。並百千萬歲。更生人中貧窮下賤。人所棄惡。不可言說。人不信用。不如盜一人物其罪尚輕。割奪多人故。良福田故。斷絕出世道故。又揵陀國王經雲。佛在世時。時有國王號名揵陀。奉事婆羅門。婆羅門居在山中。多種果樹。時有擔樵人毀其果樹。婆羅門見之。便將詣王所言。是人無狀殘敗我果樹。王當治殺。王敬事婆羅門。不敢違之即爲殺之。自後未久。有牛食人稻。其主逐捶折其一角。血流被面痛不可忍。牛徑到王所白言。我實無狀食此人少稻。今折我角。稻主亦追到王所。王曉鳥獸語。王語牛言。我當爲汝殺之。牛即報言。今雖殺此人。亦不能令我不痛。但當約敕後莫取之如我。王便感念言。我事婆羅門。但坐果樹令我殺人。不如此牛。今事此道。複不免生死。何用此道。便到佛所。五體投地爲佛作禮。願受五戒十善。佛言。布施持戒現世得福。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無量。後生天上。王即歡喜得須陀洹。阿難白佛言。此王與牛本何因緣。佛言。乃昔拘那含牟尼佛時。王與牛爲兄弟。作優婆塞共持齋戒。一日一夜。王守法精進。不敢懈怠。壽終升天。天上壽盡下爲國王。牛時犯齋夜食。終受其罪。罪畢複作牛五百世。尚有宿識。故來開悟王意。牛後七日壽終。上生天上。佛言。四輩弟子。受持齋戒不可犯也
又法句喻經雲。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中。爲天龍鬼說法。東方有國。名郁多羅婆提。有婆羅門等五百人。相率欲詣恒水岸邊。有叁祠神池。沐浴垢穢裸形求仙。如尼揵法。由大澤迷不得過。中道乏糧。遙望見一大樹。如有神氣。想有人居。馳趣樹下。可無所見。婆羅門舉聲大哭。饑渴委厄窮死斯澤。樹神現身。問諸梵志。道士那來今欲何行。同聲答曰。欲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饑渴幸哀矜濟。樹神舉手。百味飲食從手流溢。給衆飲食皆得飽滿。其余飲食足供道糧。臨當別去。詣神請問。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答梵志。吾本所居在舍衛國。時國大臣名須達。飯佛衆僧。于市買酪無提酪者。倩我提之。往到精舍…
《諸經要集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