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維摩诘經》下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觀人物品第七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菩薩何以觀察人物。答曰。譬如幻者見幻事相。菩薩觀人物爲若此。譬如達士見水中月。菩薩觀人物爲若此。譬如明鏡見其面像。菩薩觀人物爲若此。取要言之。如熱時之焰。如呼聲之響。如空中之霧。如地水火風空。如諸情同等。如無像之像。如真人斷叁垢。如溝港見自身。如如來諸所有。如所見諸色像。如得盡定無身不身。如空中之鳥無迹。如蟲蚤之根自然。如夢所見已寤。如未生塵。如真人現。菩薩觀人物爲若此也
文殊師利曰。如是觀者何以行慈。答曰。如是觀人人物爲幻。知法亦然。而爲說法以慈修止。止而慈者爲無所起。行不娆慈以無瑕穢。行等之慈等于叁塗。行無诤慈無所止處。行不二慈內外無習。行不怒慈爲都成就。行牢強慈強若金剛莫能沮壞。行清白慈內性已淨。行平等慈平若虛空。行如來慈如本隨覺。行佛之慈覺諸凡人。行自然慈以自覺正。行道之慈同其所味。行無比慈能卻衆惡。行大悲慈導以大乘。行不視慈其視如空。行布施慈無所遺忘。行戒以慈與惡戒眼。行忍以慈彼我皆護。行精進慈荷負衆人。行一心慈思所當念。行智慧慈而以知時。行善權慈一切現聞。行不谄慈意淨無求。行不飾慈心無所著。行不我慈無複惡意。行安慰慈至于得佛。爲立大安菩薩之慈。爲若此也。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爲悲。曰所造德本修辯爲人。何謂爲喜。曰所以施衆而無悔。何謂爲護。曰兼利之。又問。生死爲畏。菩薩何以禦之。曰生死畏者。菩薩以聖大之意爲之作禦。又問。欲建聖大當何所立。曰建聖大者必等一切而度衆生。又問。欲度衆生當何除解。曰度衆生者解其勞塵。又問。既解勞塵當複何應。曰已解勞塵當應自然。又問。何所施行而應自然。曰不起不滅是應自然。又問何等不起何等不滅。曰不善不起善者不滅。又問。善不善孰爲本。曰善不善身爲本。又問。身孰爲本。曰欲貪爲本。又問。欲貪孰爲本。曰不誠之雜爲本。又問。不誠之雜孰爲本。曰不住爲本。如是仁者。不住之本無所爲本。從不住本立一切法
于是有天在其室止。聞上人言。現其天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如應。若持至大弟子即著不墮。一切弟子神足舉華便不墮落。天問舍利弗。何故舉華。曰不如應是以舉之。天曰不然。此華如應。何爲賢者謂之不應。又如此華無應不應。賢者自爲應不應耳。觀諸大人華不著身者。以一切棄應不應也。譬如丈夫畏時非人得其便。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細滑得其便。已離畏者一切五樂無能爲也。止處未斷華著身耳。止處斷者華不著也。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曰至于此久如耆年解脫。又問。止此久耶。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而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曰真解者無所言取。故吾于是不知所雲。天曰。若耆年案文言之。則一切如文解相。何則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從兩間得。而文字亦無內外兩間之得。是故賢者無以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從等解。曰不複以不欲淫怒癡而解乎。天曰。甚慢者不用是說解。如不樂慢淫怒癡者乃以是解。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奚得以何爲證辯乃如是。曰不我得不爲證故辯如是。若有得有證。則于自然法律爲甚慢矣。舍利弗問天。汝于叁乘爲何志求。天曰。弟子行者乘弟子法。緣一覺行眼見道意。求大乘者自行大悲。如入栴檀林者唯嗅栴檀不嗅他香。如是賢者。在佛德香之室者。不樂弟子緣一覺香。若天龍神釋梵四天王。得入此室聞斯正士講說法者。皆樂佛美德香。終不起欲樂香也。昔者菩薩發意出家。十有二年吾止此室。不聞弟子緣一覺之雜言。但聞殊異菩薩雜語大慈大悲不可思議佛法積要。又舍利弗。此室有八未曾有自然之法以現正化。何謂八。此室晝夜照以智慧睹佛金光。不以日月所照爲樂。是爲一未曾有。此室入者在中而止。一切無複淫怒癡垢。是爲二未曾有。此室恒有釋梵四天王異刹菩薩來會不休。是爲叁未曾有。此室常聞講說道化六度無極不退之輪法語不廢。是爲四未曾有。此室天人恒歌正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爲五未曾有。此室其中有四大藏衆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爲六未曾有。此室釋迦文。阿閦佛。寶首。樂忻。寶月。寶淨。無量。固受。師子響。慧作斯。彼諸如來等。是正士念時說時。彼佛即爲來。來說佛行無不悅怿。是爲七未曾有。此室清淨常見諸天名好宮室及一切佛嚴淨之土。是爲八未曾有自然之法。如是賢者。此常見正誰已見此。當複舍學弟子法乎
舍利弗問天。汝何以不轉女人身。天曰。滿十二歲。始以女人形求而得之。夫女人相猶幻事也。故女人爲幻觀世如類。而雲何以轉女人身。舍利弗言。觀諸有身皆無所成。如是賢者。一切諸法亦無所成。奚爲複問何轉女身。于是其天即以神足。立舍利弗令如天像。天自化身如舍利弗。既現化而問曰。雲何賢者。轉爲此女像。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曰。不識吾何以轉成此女像也。天曰。賢者。若能轉此女像則衆女人身可轉。若其不女于女身亦不見者。則衆女人雖女身爲非女非見也。又如佛言。一切諸法非女非男。即時舍利弗身複如故。天曰。賢者。何緣作此女相。曰吾不作非不作。天曰。如是賢者。諸法亦非作非不作。夫不作非不作者佛所說也
舍利弗問天。汝沒此當于何生。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如佛化生非沒生也。天曰。衆生猶然。亦不見其沒生者也。曰天久如能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乎。曰久猶凡民之普得法。乃吾成最正覺。曰雲何凡民之普得法者。無乃非處乎。天曰。其爲無上最正覺者非有處也。所以者何。佛無所立故曰無所于最正覺者。舍利弗言。今諸佛最正覺及其已正覺與當正覺者。如江河沙皆謂何乎。曰此以文數爲讀者耳。非謂道有去來今也。夫叁塗等且如。賢者得道雲何。曰所得者爲不惑耳。天曰。如是賢者。吾成佛者。亦以爲彼未正覺故。爾時維摩诘。謂賢者舍利弗言。是天已奉事九十二億佛。神通之智已解了。所願普具法忍已得。已不退轉。願行如言所欲能現
維摩诘經如來種品第八
文殊師利問曰。何謂族姓子。菩薩所至到處興有佛法。維摩诘言。其來往周旋有智慧興有佛法。菩薩來往爲之奈何。其至五無間處能使無诤怒。至地獄處能使除冥塵。至于畜生處則爲除闇昧能使無慢。求入餓鬼道。一切以福隨次合會。至無智處不與同歸能使知道。在怒害處爲現仁意不害衆生。在憍處爲現橋梁合聚度人。在塵勞處爲現都淨無有勞穢。如在魔道則能使其覺知所緣。在弟子道所未聞法令人得聞。在緣一覺道能行大悲坐而化人。入貧窭中則爲施以無盡之財。入鄙陋中爲以威相嚴其種姓。入異學中則使世間一切依附。遍入諸道一切能爲解說正要。至泥洹道度脫生死如無絕已。是爲菩薩來往周旋。所入諸道能有佛法。于是維摩诘又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答曰有身爲種。無明與恩愛爲種。淫怒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六入爲種。七識住爲種。八邪道爲種。九惱爲種。十惡爲種。是爲佛種。曰何謂也。文殊師利言。夫虛無無數不能出現住發無上正真道意。在塵勞事未見谛者。乃能發斯大道意耳。譬如族姓子。高原陸土不生青蓮芙蓉蘅華。卑濕汙田乃生此華。如是不從虛無無數出生佛法。塵勞之中乃得衆生而起道意。以有道意則生佛法。從自見身積若須彌。乃能兼見而起道意故生佛法。依如是要。可知一切塵勞之疇爲如來種。又譬如人不下巨海。能舉夜光寶耶。如是不入塵勞事者。豈其能發一切智意
賢者大迦葉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言誠如之意塵勞之疇爲如來種奚但身見能發無上正真道乎。雖以五無間具。猶能發斯大道意而具佛法矣。已得羅漢爲應真者。終不能複起道意而具佛法也。如根敗之士其于五樂不能複利。如是弟子雜行已斷。其于佛法不樂不利無複志願。是以凡夫于佛法爲有反複。如弟子無有。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大道不斷叁寶。使夫弟子終身聞佛法力無所畏。非複有意起大道也。于是衆中有坐菩薩字衆像見。問維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奴客執事安在。朋友親戚徒隸爲誰群從所有象馬車乘皆何所在。爾時長者維摩诘答衆像見。而說頌曰
母智度無極 父爲權方便
菩薩由是生 得佛一切見
樂法以爲妻 悲慈爲男女
奉谛以降調 居則思空義
學知一切塵 其生隨所欲
上道爲親友 覺意而不著
我徒勇而果 群從度無極
四恩當女事 樂以歌道德
總持爲苑囿 覺華甚奇快
厥實度知見 彼樹法林大
八解之浴池 正水滿其淵
淨葉衆如殖 浴此無垢塵
參駕五通馳 大乘難過踰
調禦以道意 八道坦忘憂
相具以嚴容 衆好飾其姿
慚愧免行成 華鬘謂不疑
七寶貨之大 求者兼與法
得報利弘多 隨布分斯道
守如禅解教 無患清淨道
以是依諸佛 常勇志不搖
是食甘露者 以解味爲漿
不慢不疑淨 戒品爲塗香
在彼衆塵埃 勇犍莫能勝
降伏一切魔 鹹使至道場
其于所墮生 都已無惑根
爲現諸刹土 將護度衆塵
供養億如來 奉諸叁界將
不我則爲佛 生辄務成養
修治佛土淨 訓化諸群生
由是得最刹 無人人所行
一切民萌類 聲響及衆變
一時能盡現 菩薩樂精進
邪行爲順現 隨欲牽致來
方便度無極 一切示軌儀
爲現勝言教 示身終如死
祐化諸人物 于幻法不殆
現劫盡幹燒 更始生地形
衆人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正使或億千 出之一邑裏
能悉爲空舍 安諸施以道
如有禁咒語 崄谷若幹輩
皆爲到彼度 菩薩無所畏
世間衆道術 一切從而學
非以隨疑見 因之解人惑
或作日月天 或爲梵中尊
爲地主以德 爲風神亦然
劫中有疾疫 爲之設醫藥
勤恤護養安 除病消諸毒
劫中設饑馑 則施食與漿
前救彼饑渴 卻以法語人
劫中若兵起 己爲作慈利
化之以不诤 兆民得休濟
若于大戰中 則我得臣衆
…
《佛說維摩诘經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