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注維摩诘經》

「經疏部」經文1775卷38頁碼:P0327
後秦 僧肇撰

  《注維摩诘經》二

  

卷第二

  後秦釋僧肇選

  方便品第二

  什曰。此品序淨名德者。非集經者之意。其方便辯才世尊常所稱歎。故集經者承其所聞以序德耳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诘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什曰。將序其德先明修德之所由也

  深植善本

  什曰。功德業也。肇曰。樹德先聖故善本深殖也。此經之作起于淨名。其微言幽唱亦備之後文。出經者欲遠存其人以弘其道教。故此一品全序其德也

  得無生忍

  什曰。慧明業也。如來已盡則以智爲名。菩薩見而未盡而能忍受不退。故以忍爲名也。肇曰。所以菩薩無生慧獨名忍者。以其大覺未成智力猶弱。雖悟無生。正能堪受而已。未暇閑任故名忍。如來智力具足。于法自在常有閑地。故無複忍名也

  辯才無閡

  什曰。既具二業以辯才說法化衆生也。肇曰。七辯也

  遊戲神通

  什曰。因神通廣其化功。亦以神通力證其辯才。如龍樹與外道論議。外道問曰。天今何作。答曰。天今與阿修羅戰。複問。此何以證。菩薩即爲現證。應時摧戈折刃。阿修身首從空中而墜落。又見天與阿修羅于虛空中列陣相對。外道見證已乃伏其辯才。神通證辯類如此也。肇曰。經雲。菩薩得五通。又雲。具六通。以得無生忍叁界結盡。方于二乘故言六。方于如來結習未盡故言五也

  逮諸總持

  什曰。智慧能持實相亦名持。余持如大智度論中說也。肇曰。總持義同上。經雲有五百總持。亦雲無量總持也

  獲無所畏

  肇曰。菩薩四無所畏也

  降魔勞怨

  肇曰。四魔勞我故致爲怨

  入深法門

  肇曰。諸法深義有無量門悉善入也

  善于智度通達方便

  肇曰。到實智彼岸善智度也。運用無方達方便也

  大願成就

  什曰。初發心之時其願未大。或大而未成。大而成者唯法忍菩薩也。如無量壽四十八願。是大願之類也。肇曰。大願將無量壽願比也

  明了衆生心之所趣

  肇曰。群生萬端心趣不同。悉明了也

  又能分別諸根利鈍

  肇曰。叁乘諸根利鈍難辯而善分別

  久于佛道心已純孰決定大乘

  肇曰。七住以上始得決定也

  諸有所作能善思量

  肇曰。身口意有所作。智慧恒在前。故所作無失也

  住佛威儀

  肇曰。舉動進止不失聖儀。別本雲具佛威儀。什曰。謂能變身作佛。舉動進止悉如佛也

  心大如海

  什曰。海有叁德。一曰深廣無邊。二曰清淨不受雜穢。叁曰藏積無量珍寶。菩薩叁德義同海也。肇曰。海有五德。一澄淨不受死屍。二多出妙寶。叁大龍注雨滴如車軸受而不溢。四風日不能竭。五淵深難測。大士心淨不受毀戒之屍出慧明之寶。佛大法雨受而不溢。魔邪風日不能虧損。其智淵深莫能測者。故曰心大如海

  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

  肇曰。諸佛所稱人天所敬。彼何欣哉。欲度人故現居毗耶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禅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肇曰。至人不現行。現行六度者爲攝六弊耳

  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肇曰。沙門出家之都名也。秦言義訓勤行勤行趣涅槃也

  雖處居家不著叁界

  肇曰。叁界之室宅也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肇曰。梵行清淨無欲行也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肇曰。在家若野故言遠離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

  肇曰。外服寶飾而內嚴相好也

  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

  肇曰。外食世膳而內甘禅悅之味也

  若至博弈戲處辄以度人

  肇曰。因戲止戲

  受諸異道

  什曰。現受外道法也

  不毀正信

  肇曰。同于異者欲令異同于我耳。豈正信之可毀哉。受謂受學異道法也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肇曰。世典雖盡明所樂在真法

  一切見敬爲供養中最

  什曰。諸有德者能致供養。能致供養者複供養此賢。所以爲最也。肇曰。含齒無不敬。淨養無不供。故曰爲供養之最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肇曰。外國諸部曲皆立叁老。有德者爲執法人。以決鄉訟攝長幼也。淨名現執俗法。因此通達道法也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肇曰。法身大士瓦礫盡寶玉耳。若然則人不貴其惠。故現同求利。豈喜悅之有

  遊諸四衢饒益衆生

  肇曰。四衢要路人所交集。隨彼所須而益焉

  入治正法救護一切

  肇曰。治正法律官也。導以正法。使民無偏枉。救護一切也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

  肇曰。天竺多諸異道。各言己勝。故其國別立論堂。欲辯其優劣。欲明己道者則聲鼓集衆詣堂求論。勝者爲師。負者爲資。淨名既升此堂攝伏外道。然後導以大乘爲其師也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

  什曰。如釋迦菩薩入學堂說梵書梵天下來爲證衆人信受。斯其類也。肇曰。學堂童蒙書學堂也。誘開如太子入學現梵書比也

  入諸淫舍示欲之過

  什曰。外國有一女人。身體金色。有長者子名達暮多羅。以千兩金要入竹林。同載而去。文殊師利于中道變身爲白衣。身著寶衣衣甚嚴好。女人見之貪心內發。文殊言。汝欲得衣者當發菩提心。女曰。何等爲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問曰。雲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是此女曾于迦葉佛所宿殖善本修智慧。聞是說即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將示欲之過。還與長者子入竹林。入林中已自現身死膖脹臭爛。長者子見已甚大怖畏。往詣佛所。佛爲說法亦得法忍。示欲之過有如是利益也。肇曰。外國淫人別立聚落。凡豫士之流目不暫顧而大士同其欲。然後示其過也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肇曰。酒致失志開放逸門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爲說勝法

  什曰。長者如今四姓豪族也。聲聞于凡夫爲勝。如是展轉佛法最勝也。肇曰。凡人易以威順。難以理從。故大士每處其尊以弘風靡之化。長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弘出世勝法也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

  什曰。外國白衣多財富樂者名爲居士

  斷其貪著

  肇曰。積錢一億入居士裏。寶貨彌殖故貪著彌深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

  什曰。梵音中含二義。一言忍辱。二言嗔恚。言此人有大力勢能大嗔恚。忍受苦痛剛強難伏。因以爲姓也

  教以忍辱

  肇曰。刹利王種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轉食自然粳米。後人情漸僞各有封殖。遂立有德處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爲名焉。其尊貴自在。多強暴決意不能忍和也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

  什曰。廣學問求邪道。自恃智慧驕慢自在名婆羅門也

  除其我慢

  肇曰。婆羅門秦言外意。其種別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爲業。或在家或出家苦行。多恃已道術自我慢人也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肇曰。正法治政法也。教以正治國以道佐時也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肇曰。所承處重宜以忠孝爲先

  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

  什曰。非如今內官也。外國法取曆世忠良耆長有德用爲內官。化正宮女。肇曰。妖媚邪飾女人之情。故誨以正直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

  什曰。昔有一賤人來入城邑。見一人服飾嚴淨乘大馬執寶蓋。唱言不好。乃至再叁。彼人怪而問曰。我嚴淨如是。汝何言不好耶。賤人曰。君宿殖德本獲此果報。威德被服人所宗仰。我昔不種福。鄙陋如是。以我比君猶如禽獸。故自言不好耳。非毀君也。賤人因是感厲廣修福業。形尊悟物所益以弘。況以道法化人哉。肇曰。福力微淺故生庶民也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

  什曰。小乘中初梵有叁種。大乘中有四種。余上叁地亦如是。梵王雖有定慧而非出要。誨以佛慧故言勝也。肇曰。梵天多著禅福。不求出世勝慧也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

  什曰。梵垢薄而著淺故爲現勝慧。釋愛重而著深故爲現無常也。肇曰。天帝處忉利宮。五欲自娛。視東忘西。多不慮無常

  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衆生

  什曰。護世四天王也。諸惡鬼神殘食衆生。護世四王護之不令害也。今言尊者道力所護兼及十方也。肇曰。護世四王各治一方護其所部。使諸惡鬼神不得侵害也

  長者維摩诘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衆生

  肇曰。法身圓應其迹無端。故稱無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什曰。上諸方便以施戒攝人。施戒攝人則人感其惠。聞其有疾問疾者衆。問疾者衆則功化弘矣。是以廣現方便。然後處疾也

  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並余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

  肇曰。雖複變應殊方妙迹不一。然此經之起本于現疾。故作者別序其事

  其往者維摩诘因以身疾廣爲說法

  什曰。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況于無德而可保也。肇曰。同我者易信。異我者難順。故因其身疾廣明有身之患

  諸仁者是身無常

  什曰。諸佛常法要先以七事發人心。然後說四谛。何等七。一施。二戒。叁生天果報。四說味。味樂味也。五果報過患。雖有少樂而衆苦無量。衆生迷于少樂而不覺衆苦。猶以芥子置于山頂唯見芥子而不睹大山也。六教厭離世間。七歎涅槃功德。今不說七法直說無常者。將以此會積德已淳慧識修明故也。複次無常是空之初相。將欲說空故先設無常。所以但說身不說余法。余法中少生著故也

  無力無堅

  什曰。無有能作力也。無堅體不實也

  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肇曰。身之危脆強力不能保。孰能信其永固者。此無常義也

  爲苦爲惱

  什曰。無常故苦。苦則惱生

  衆病所集

  肇曰。苦八苦也。亦有無量苦。惱九惱也。亦有無量惱。病四百四病。此苦之義也

  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肇曰。撮摩聚沫之無實。以喻觀身之虛僞。自此下至電喻明空義也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肇曰。不久似明無常義。然水上泡以虛中無實故不久立。猶空義耳

  是身如炎從渴愛生

  肇曰。渴見陽炎惑以爲水。愛見四大迷以爲身

  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

  肇曰。芭蕉之草唯葉無幹

  是身如幻從顛倒起

  肇曰。見幻爲人。四大爲身。皆顛倒也

  是身如夢爲虛妄見 夢中妄見覺後非真

  是身如影從業緣現

  什曰。形障日光光不及照影此現。由無…

《注維摩诘經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