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

「經疏部」經文1789卷39頁碼:P0343
明 宗泐 如[王*巳]同注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七

  宋求那跋多羅奉 诏譯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臣)僧(如[王*巳])奉 诏同注

  一切佛語心品第四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叁藐叁佛陀。我及余菩薩摩诃薩善于如來自性自覺覺他。佛告大慧。咨所欲問。我當爲汝隨所問說。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爲作耶。爲不作耶。爲事耶。爲因耶。爲相耶。爲所相耶。爲說耶。爲所說耶。爲覺耶。爲所覺耶。如是等辭句。爲異爲不異 涅槃是所證之法。如來是能證之人。大慧既領。涅槃之旨故。又以如來爲請。叁藐叁佛陀此雲正遍知。亦名正覺。正遍知者。謂正知遍知。正知于中遍知于邊。如來自性謂法身也。佛既領請故。大慧具以叁號爲問。叁號即是叁德。如來即法身中谛也。應供即解脫俗谛也。正遍知即般若真谛也。通號有十。而特問此叁者。乃其要也。作謂修持造作義該因果。事即果也。相謂身相說謂言說覺謂覺知。謂如來于此辭句。爲異爲不異耶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于如是等辭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過故。大慧。若如來是事者。或作或無常。無常故。一切事應是如來。我及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無所得故方便則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無所有故。大慧。若無事無因者。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不墮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來句義亦如是。慧者當知 答中先酬所問。非事非因即非因非果也。合雲非作非不作。言俱有過者。不特言事因而已。正言如來若惟是事因。則墮有作之過。若非事因則墮無所有過也。言如來是事等者。謂若如來定須用因果等事。則是無常。若是無常。則一切所作之法應是如來。然我及諸佛。皆不欲同彼事也。若非所作等。即核上非事因句。謂非所作則無所得。無所得則智慧方便皆爲徒設。同于兔角石女兒也。又言無事無因者。謂法身既非有作。則離有無之過。離有無過則出于四句之外。四句者。即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四句也。不墮此四句。是爲如來句義。爲智者之所取也

  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如牛馬。大慧。譬如非牛馬性非馬牛性。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諸法非無。自相。有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當如是知 上明如來句義不墮四句。恐未達者謂如來句義亦非實性。故引例以顯。如我所說等。佛謂我常說一切法無我。無我者。謂無性執之性。非無性分之性。故雲有自性無他性。他者對己之謂也。意謂如來句雖離諸句。非無法身常住自性故。又以喻顯。如牛但有牛之性而無馬性。馬但有馬之性而無牛性。故雲非有非無。謂彼各有自性而無他性。入楞伽雲。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有自相而非有即有。謂非但有自性。亦有自相。但非無我者。無我即聲聞。謂但非凡小之所能知。而不知者由妄想分別之所蔽也。如是一切法空等。謂一切法無我既然。以例一切法空。如來之性不空。一切法無生。如來法身乃生。一切法無自性。而如來有常住之性。故雲當如是知

  如來如是與陰非異非不異。若不異陰者應是無常。若異者方便則空。若二者應有異。如牛角相似故不異長短差別故有異。一切法亦如是。大慧。如牛右角異左角左角異右角。如是長短種種色各各異。大慧。如來于陰界入。非異非不異 如來如是下。謂法身與五陰對論。非異非不異。陰即苦道。苦道即法身故非異。迷悟有殊故非不異。若言法身不異五陰。則是無常生滅之法。若謂異者。則如來無全體起用方便益物之相故雲則空。所以法身與陰非異非不異也。若不了陰即是法身。則二者有異故。又以牛角爲喻。牛角相似則不異。長短差別則有異。一切諸法亦如是者。謂法身與一切法非異非不異。亦如是也。又以牛角左右異爲喻者。謂法身本一。而諸法有異。亦猶牛之左右角之不同耳。結文可知

  如是如來解脫非異非不異。如是如來以解脫名說。若如來異解脫者。應色相成。色相成故應無常。若不異者修行者得相應無分別。而修行者見分別。是故非異非不異 此法身如來。對解脫之德而論。言如來以解脫名說者。如來之所究顯。蓋由了結業即解脫故也。此如來與解脫非異非不異。若雲異者。解脫應身色相則是無常。若不異者則修行之人。與解脫相應。無因果人法之異。然有能所分別。故結雲非異非不異也

  如是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大慧。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者。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爲非無爲。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陰非異陰。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故。悉離一切量 此約般若與智障相對而論。智即般若爾焰即智障。例前合雲。若異則離障無智。若不異則障豈是智。但雲非異非不異者。文之略耳。此般若與智障非異非不異者。則與法身解脫無二無別。故複總結而例通之。曰非常非無常等。總不出非二邊顯中道非能所顯一相非四句顯忘言故。又雲離一切量。量即數也

  離一切量則無言說。無言說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寂滅。寂滅則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則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則無攀緣。無攀緣則出過一切虛僞。出過一切虛僞則是如來。如來則是叁藐叁佛陀。大慧。是名叁藐叁佛陀佛陀。大慧。叁藐叁佛陀佛陀者。離一切根量 夫離諸言量。則是無生寂滅自性涅槃而已。既彰本性乃複宗。結示曰無事無因等。惟一法身逈然獨立。不見諸法爲所攀緣。故出一切虛僞。名爲如來叁藐叁佛陀。重言佛陀者。翻知覺之異。雙結二名也。言至于此可謂極矣。而複疊雲離一切根量者。總酬所問。指歸法身自性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悉離諸根量  無事亦無因

  已離覺所覺  亦離相所相

  陰緣等正覺  一異莫能見

  若無有見者  雲何而分別

  非作非不作  非事亦非因

  非陰非在陰  亦非有余雜

  亦非有諸性  如彼妄想見

  當知亦非無  此法法亦爾

  悉離下四句。總頌佛陀離相。陰緣者。陰即五陰緣即界入等攀緣之緣。正覺即法身。一異莫能見者。謂正覺法身與生死苦道。無一異之相可見。既無能見之人。豈有一異之法而可分別耶。非作等四句。正顯法身中道。余雜者。諸法過咎也。亦非有下四句離有無二見。言如來法體。由彼凡夫妄想分別而見。雖離諸相而亦非無實相可見。此法法亦爾者。謂此法身不不可言有。不可言無法爾而然也

  以有故有無  以無故有有

  若無不應受  若有不應想

  或于我非我  言說量留連

  沈溺于二邊  自壞壞世間

  解脫一切過  正觀察我通

  是名爲正觀  不毀大導師

  以有故無以無故有。此有無相待而立。有無既各無自體。豈應取著。故雲不應受不應想也。其或未子二我本空。滯于言說。此乃溺于有無二見。非獨自壞亦且壞他。何由出于生死。若能了達法身解脫自在。離一切過。是爲達觀不謗于佛也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雲何世尊爲無性故說不生不滅。爲是如來異名。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不現。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攝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願爲說。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亦非無義 經中言不生不滅者非一。其所诠之旨不無同異。如雲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攝受者。謂舍攝其理。又雲。此是如來異名。大慧以爲不生不滅是無性義。雲何言是異名。豈如來亦無性耶。佛答以不生不滅是離有無故。曰有無品不現。此以一答酬其二請。大慧又以爲不現是不生。若一切法不生。豈是如來異名。若是異名。于名字中豈亦有不生法義。故又致請。答中言非無性者。謂如來非是無法。亦非攝取不生不滅。亦不待生滅之緣而非不生不滅。言亦非無義者。起後正答也

  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彼不生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來異名。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無自性 言我說意生身等。其文猶略。應雲我說不生不滅即不生義不生而生則一切法身異名皆從此出。故曰意生法身如來名號。言彼不生者。疊上一切法不生義也。然此不生是如來究竟之趣。非外道偏乘之所造詣。故雲非其境界。七住即七地。蓋通教菩薩。到八地方證無生故也。以此不生爲如來異名。即不生不滅名偏義圓。斯之謂也譬如因陀羅等。此引帝釋異名。以況如來異名非一。蓋帝釋所住地。及虛空乃至手足。隨一一物各有異名。其名雖多人只是一。故無多性隨物顯義。非無自性也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婆世界。有叁阿僧祇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大慧。或有衆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紐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毗羅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叁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我于娑呵世界。等凡例叁十叁種異名。始言愚者悉聞各說我名。謂名各有義也。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則不知其體一本于不生不滅也。乃至雲如是等叁阿僧祇百千名號。阿僧祇此雲無數時。此乃如來果後施化之迹。言百千名號不增不減者。蓋隨舉一名則攝諸法名。在多不增在一不減。此方他界皆知佛名。言如水月不出不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