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十六

  卷第十五 / 沙門法寶撰

  分別業品第四之叁

  論。此別解脫至不爾雲何。此下一頌。大文第九明叁種律儀所從得處 初之從字通其叁節。從一切。從二。從現 第叁句從字通二節。從根本。從恒時。總有五節

  論曰至後起而得。釋第一節。謂別解脫律儀從一切根本.加行.後起處得。即是殺等加行.根本.後起 太法師取禮僧等加行.說重等後起。此恐非也 婆沙一百二十雲。別解脫戒通于業道.加行.後起處得。此是明發戒處。已發戒後方說重等。如何後起是發戒處。取殺等加行.根本.後起爲勝。戒防此叁位故

  論。從二得者至性罪遮罪。釋第二節。有二種二。謂情.非情。性罪.遮罪 若唯染心發。是性罪攝。如殺生等。若通染.不染。是遮罪攝。如飲酒等 正理論雲。于情性罪謂殺生等。遮謂女人同室宿等 非情性罪謂盜外財。遮謂掘地壞生草等

  論。從現得者至有情處故。釋第叁節。即離七惡業根本.加行.後起得別解脫戒。七惡業道及加行.後起。既有情所依.所止處。發戒亦合同。過去.未來非是有情。非依處。及非止處故。于現在蘊.界.處得 正理論雲。有情處者。謂諸有情。及諸有情所依.止處。現蘊.處.界。內者即是有情所依。外者名爲有情所止。非過未故(解雲。有情即是六界之總名。所依即是內蘊界。有情所止者。即是外器.草.木.及財.食。此等皆是現在假聚。非過未故) 婆沙一百二十雲。彼別解脫戒唯于現在有情數蘊.界.處得不于過未。墮法數故

  論。若得靜慮至況從遮罪。釋第四節。正理論雲。若得靜慮.無漏律儀。應知但從根本業道。以定中唯有根本業道故。非從前後近分而得。以在定位唯有根本。在不定位中無此律儀故(解雲。此由六禅地中靜慮及無漏。與欲惡戒作斷治等。翻此故有二種律儀。惡戒既唯根本七支 此亦唯根本業道。散心非彼斷等對治。由斯無有此類律儀。非如別解脫從別緣製)

  論。從恒時者至蘊處界得。釋第五節 正理論雲。從恒時者。謂從過去.現在.未來.蘊.處.界得。如與此戒爲共有心(解雲。既心緣叁世斷彼惡戒。所得律儀亦于彼處發) 太法師雲。理實而言。過去蘊.處.界自發過去定.道心俱戒。現在蘊.界.處自發現在定.道心俱戒。未來蘊.處.界自發未來定.道心俱戒。以戒從現在有情處得故。叁世各別發 以定.道心通叁世一時得。故戒亦叁世一時得。故言從叁世蘊.處.界得。故正理論。雲從恒時者。謂從過去.未來.現在蘊.處.界得。如與此戒爲俱有心。法師此釋誤也 若如法師此釋。即是得恒時。非是恒時得。即與共有心別。如何論雲如俱有心 又雲以戒現在有情處得故。若爾與別解律儀何別

  論。由此差別至加行.後起。已下四句分別。第一句是得別解律儀非定.道。第二句是得定.道非別解。第叁俱句。第四俱非。如文可解

  論。非于正得至防護過現。正婆沙文雲。正得叁種戒時。現無七支不善。言從現根本處得者。不分明也。應言從現起業處得。處是起業道處 正理論雲。有言非得善律儀時可有現在惡業道等。故應別立此四句文。謂應說言。有一類法于彼唯得別解律儀非二律儀。乃至廣說。第一句者。謂于現在得前後近分及遮罪遠離。余隨所應皆如是說(准此。加行.後起者是惡業加行.後記。非是受戒時加行.後起)。于業道等處置業道等聲。故前四句義亦無失。由如是理亦通防護過.現業道等。非唯防未來。以業道等聲。說彼依處故。若異此者。則應但說防護未來。律儀但能防未來罪令不起故。非防過.現。已滅。已生。律儀于彼無防用故

  論。諸有獲得至異相雲何。下一頌。第十明律不律儀支。因。多.少

  論曰至支因說不定。總釋有情必同支。因不定。八種律儀必普緣一切有情處發。支即不定。或四。或七。因或上.中.下等

  論。支不定者至名律儀支故。釋支不定。比丘.比丘尼具有七支。余戒唯有身叁.語一。謂五戒.八戒.十戒不同。四根本業道名律儀支故

  論。因不定者至後叁因說。釋因不定。因有二種。一無貪.無嗔.無癡叁因。二上.中.下叁因 若無貪等叁因。若就體明別。即叁因所發戒別。若就人明戒。無一住律儀者。不從叁因發律儀者。必俱起故 若上.中.下因。無一住律儀者。發一種戒從叁因發。上.中.下心不並起故。若就別戒。別時。即容有也 頌中言支。因。不定者。就上.中.下因說

  論。或有一類至勤策戒。句數分別。如文可解

  論。無有不遍至不全息故。釋定遍有情無不遍也。若一切衆生中。留一有情擬行殺.盜.淫等。戒總不發。以惡意樂不全息故

  論。若人不作至別解脫律儀。釋全息惡意樂也。若不作五種定限。則惡意樂全息。若作五種定限隨有一定。則惡意不息

  論。謂有情支處時緣定。列五名也

  論。有情定者至當離殺等。釋有情定。若言家獸不殺。野獸即殺。非怨不殺。怨即殺等。是有情定

  論。言支定者至當持不犯。釋支定也。謂若五戒.二百五十戒等。于中。隨簡一戒雲不能持。即不戒發

  論。言處定者至當離殺等。釋處定也。謂我若于自國即不殺等。若于他國即行殺等。名處定也

  論。言時定者至能離殺等。釋時定也。唯近住限一日夜。余戒皆從盡形。若限年月戒即不發

  論。言緣定者至能離殺等。釋緣定也。如文可解

  論。如是受者至相似妙行。總結也。若作上五種定限。律儀不發。但得妙行。諸經中說得戒者。是引接言

  論。于非所能境如何得律儀。問也。若于此有情能殺等發願不殺等。可得律儀。他方聖人.及上界地所有衆生。于此一切必定不能殺。如何于彼得不殺等。此不殺等不由受心不行殺等

  論。由普于有情至故得律儀。答也。以發起增上于一切衆生不損命意樂故。于一切衆生得于律儀

  論。毗婆沙師至有得舍過。敘婆沙釋也 婆沙反釋。若唯于能殺等境得律儀者。如此處羊是能殺境。上界天非是能殺境。于此生中。或有天作羊時應處得戒。羊作天時應舍于戒非此得舍緣。如何得舍。婆沙一百一十七第二師釋。大同此論

  論。彼說不然至例亦應爾。難婆沙釋。若能境有增.減。即戒有得.舍。如草有生.枯。戒亦應增.減

  論。彼言不爾至性不同故。婆沙釋也。能.不能境。同一情性。若殺.不殺。境有增.減。戒有得.舍。生草變枯其性有異。若生草枯損無罪故。戒無得.舍

  論。若爾有情至于理不然。重破釋也。若謂生草後枯不同故戒無減者。有情般涅槃已既無前性。如何不減。此是論主述古問.答。雜心論中亦同此論

  論。前所說因于理爲善.斷取前解不全舍惡意樂故因

  論。若爾前佛至無減前過。敘婆沙問答也。此是其問

  論。以一切佛至無減前過。答也 婆沙一百二十雲。問若別解脫律儀唯于現在有情處得。非于去.來蘊.界.處者。則諸如來應正等覺律儀不等。所以者何。過去諸佛出現世時。無量有情爲律儀境。彼有情類已入涅槃。釋迦牟尼于彼境上不得律儀。今釋迦佛出現世時。無量有情爲律儀境。彼有情類已入涅槃。慈氏如來于彼境上不得律儀。境有寬.狹。律儀亦爾。豈不諸佛律儀不等(此是各別發戒家難) 答應作是說。律儀境界雖有多.少。而律儀體前.後無異。俱從一切有情境處總發得故(此第一師境別戒同答) 有作是說。叁世如來律儀不等亦無有失 問若爾施設論說當雲何通。如彼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悉平等。答由叁事等故名平等。一修行等。謂諸如來皆于過去叁無數劫勤修四種波羅蜜多究竟圓滿得菩提故。二利益等。謂諸如來等于無量應化有情作利樂事此究竟故。叁法身等。謂諸如來皆具十力.四無所畏.叁念住.大悲.十八不共等勝功德故。由此叁義故言平等。非律儀體無多.少異。又由根等故說等言。以一切如來皆住上品根故。又由戒等。一切如來皆得上品戒故 此是別別有情戒各別也 有余師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律儀。皆于一切有情處得故說等言。非體無異。謂過去佛律儀所從諸有情境。設今猶在。釋迦牟尼從彼境上亦得律儀。然無此理。釋迦如來應正等覺律儀所從諸有情境。設當在者。慈氏如來從彼境上亦得律儀。然無此理。故說等言亦無有失(此第叁師意。前後佛所發戒境各別不同。如一有情前年住現在蘊。與今年住現在蘊體各別故。前佛戒境至于後佛必無此理。假設至今亦能發戒。以力停故名之爲等。今論主同第叁釋也) 又次下文雲。此中有說。彼七支戒一一于一切有情處得而所得是一(雲雲。同前第一師)有說。此七支戒一一于一切有情處得而所得各異。如有情數量。所得戒亦爾(此師所說一一有情各得七支。叁善根同。是第二師也) 有余師說。別解脫律儀隨因差別成二十一。此中有說。二十一種。一一于一切有情處得而所得不異(雲雲) 有說。此二十一種。一一于一切有情處得而所得各異。如有情數量。所得戒亦爾(已上叁牒說皆無評文也) 下文又雲。問有于外物中得律儀不。若有得者。所得律儀應有增.減。謂生草枯時。酒味壞時。應減。即彼生時。熟時。應增(雲雲) 如是說者。于外法中亦得律儀 問若爾律儀應有增.減 答無增.減。以總得故。謂此律儀總于一切生草等上得一無表。而世間無有無生草等時。總于一切蒲桃等酒。則不壞時得一無表。世間無有無諸酒時。是故律儀無有增.減 准此評文。故知一切有情上同發七支爲正。又准道理此說爲正。所以得知。且如衆生無邊。即有無邊七支無表。此等無表非俱有因。各別四大所造。一念戒體既無邊故。能造四大又多于戒。是對礙法。如何六尺之身容爾所四大。故知總發于理爲善

  論。已說從彼至例此應知。此下明不律儀支.因。如文可解 婆沙一百一十七雲。如是說者律儀漸得非不律儀所以者何。律儀難得。以難得故漸受.漸得不律儀易得。以易得故頓得.頓受

  論。此中何名至名不律儀者。簡住不律儀人。謂屠羊等但起盡壽。恒有害心名住不律儀者。若限以年月起于害心。不名…

《俱舍論疏十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