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略纂》六
卷第六(論本第十叁第十四第十五) / 基撰
地第四段。釋第五義諸經宗要衆雜事中有二。上釋宗要。下釋雜義。文分爲二。初十一複次別引經釋。後以四正法。攝持聖教
初經。明身心遠離引如實覺
第二經。善修止觀覺了所知
第叁經。等持等至等。于善巧中。文分爲叁。初引經標。第二兩複次。釋經四句。第叁雲何爲住下。別釋十四句。經其等愛下。例翻不等愛爲一句。故成十四句 調善句下。有行拘執法性拘執。釋調善中。此二標文。非釋經句 其四句中。初複次。以定相對爲四句。其等持名目十一種。空無相等。最殊勝故。緣境遍故。偏得彼名。其等至名。亦目六種。勝處遍處。能成變化。滅盡等至。唯聖所成。故偏得名。爲初二偏句。俱句之中。略舉遍處例勝處滅定。標無想定。顯諸異生所成等至。亦入此句。五現見等至。亦應別說。義小隱故。略而不說。余皆准知。故下結言如是于先所說等持等至中。隨其所應當善建立。此中從勝且偏說故。第二四句中。唯作初二句 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者謂于等持名句文身善知差別非于能入等至諸行狀相差別等者。此說善巧。叁慧爲性。其等持者。今此中說。略有二義。平等定爲所持。行者爲能持。我能持等定。故名等持。又所诠定。名之爲等。能诠定教。名之爲持。教能持定。故名等持。其等至者。所入定名爲等。能入定行狀相名等至。能至等故名等至。至者到義因能入果。至于等故。又所入定名等。至義如常。釋由此等持等至。各有二義故。此四句相對不同。此中初句。定教爲等持。能入定諸行狀相名等至。第二句。以能入等至諸行相狀。及所入定俱名等至。以诠定教能入行者。名爲能持 有諸菩薩雖能得入下。顯于等至善巧。非等持相。指諸菩薩以明其義 乃至未從諸佛所聞等下。釋于等持非善巧。有叁義。一未從佛聽聞。二未于第一菩薩所聽聞。叁未自證得第一究竟故。于定教不能善知。上一未字。下貫叁處 于不定地分別體相所攝者。散境也。此即是地不同類法。故思惟散境名出定也 定所作者謂飲食等者。此是出定所應作事。由至此時應出定故 所緣相者謂分別體由緣此故能入諸定者。諸有漏皆名分別。故定所緣名分別。體相分。離見無別性故。或此所緣以五法中分別。所現相體爲所緣相 雲何引發謂能略攝廣文句義。此聞持力攝廣文義 雲何等愛謂慚愧愛敬等者。此謂定前。起十二種法。一慚。二愧。叁愛。四敬。五信。乃至第十二樂。以此爲方便。心便得定。于此十二平等愛故。名爲等愛
第四。分別靜慮經中。文有四。一引經標。二略釋四轉。叁廣釋相。四結成 此中四轉當知二時顛倒等者。四轉者。一有漏叁摩地趣進時顛倒。二有漏定趣退時顛倒。叁有漏定正退失無倒。四無漏定正進時無倒。或初二于進。謂退名爲顛倒。初于有漏定進時。謂退後于無漏定進時。謂退故皆名倒。論說第二
于叁摩地退時顛倒者。修進無漏。趣退有漏時謂顛倒。後二退時。謂退名爲無倒。初于有漏定。實退時謂退。後于無漏定。退有漏時謂退 于有漏定退時謂退中。文有叁複次。一由愛味故退。二由慢毀故退。叁由貪诳故退。第二無倒翻初無倒應知其相者。謂得無漏定。將失有漏定時。如實知退。是名無倒。第叁無倒。退時知退。第四無倒。無漏進時知有漏退。此中第四與前第二。有差別者。前修無漏方便。猶未證得。謂退曾得定。今第四。正得無漏有漏不行。謂之爲退。故成差別
第五分別四撿行經中文有叁。一引經標。二略顯撿行相。叁廣顯示所撿行。即四分淨定爲所撿。能撿察即叁慧。此即一人具修四種
第六。于六境不受想無相經文有二。初牒經。後別釋 于此諸法若實若有都不領受者。不受境自相也 尚不受想者。尚不受六境之想 何況無想者。亦不受彼無想也。下釋有叁 無有眼想。釋尚不受于想 不受自相。釋都不領受 不受無想。釋何況無想
由厭壞故威勢映奪乃至能有其想者。謂無漏定。數思厭壞。遂于眼等無有事想。唯有四谛諸理相起 不受無想者。想與無想。皆悉不受。由不思惟一切相故。有空二想皆悉不受。故于滅盡真如理中。思惟寂靜 此中意說離諸相想名無想者。無分別智正證如時。前苦樂等相亦皆離之。想與無想一切皆出離。故離相想名爲無想
第七。釋四趣道經有叁。初標。次釋。後顯差別。初唯有漏依定引起無漏道故。第二依定起慧。第叁依二起二。第四初依定起慧。後依慧起定。第二第叁。通有漏無漏。第四亦爾。俱引見道及修道無學道故
第八。釋四淨勝經中有叁。初標淨勝經。次釋淨勝義。叁釋四淨勝想 謂所得所證所引戒等者。所得者。謂若圓滿法 所證者。謂若攝受法 所引戒等者。謂發勤精進。未滿令滿法 四淨勝者。一屍羅。二叁摩地。叁見。四解脫 此中所得所證所引戒等言。皆通四淨勝 圓滿攝受下文。牒釋發勤精進未滿令滿足。所引戒定見解脫體故不牒釋 又所得者戒。所證者定見 所引者。解脫 戒等者等定見解脫。互顯所得所證所引 下七雲何。初一爲戒。其等持見解脫。各二雲何。隨應配釋 雖住具戒等四句六支。如聲聞地廣說 戒定二種。異生位名圓滿。得其聖位名攝受。見在異生位名未圓滿。入聖位名圓滿。無學位名攝受。解脫在有學位未圓滿。無學位名圓滿。不時解脫名攝受。解脫定障及事障。所得擇滅名解脫
第九。釋心清淨行苾刍思惟五相經中。文有五。初引經標。二釋清淨行。叁明行障。四別釋思惟五相。五結成 障者。即諸不善欲恚害尋。親裏國土不死尋。所曾經樂等七種尋思。皆爲障體
叁別釋五相中有二。初總標叁品尋思差別成五。二別釋五。第一耎品尋思行者。思惟因果等谛相故。令七種尋滅。依中品尋思。分成二種。一見尋思過患。二不念思惟令七尋滅。依上品尋思。亦分成二。一非初即令一切不行。要當方便漸尚折伏。二若猶未能伏。便生厭悕。多思惟故。令七尋滅
第十。蕩塵經中。文有叁。初引經問。二釋叁陶練。叁舉法合 如金性內所有生金下。是發心出家。名初陶練。在資糧道位。得靜慮等。是次陶練。入聖位已。是後陶練。故論說言不爲有行之所拘執。依慧根伏令根姓顯。根除煩惱立陶練名
第十一。釋于叁相思惟經有叁。一引經標。二釋叁相。叁結成差別。叁相者。一止。二舉。叁舍。一向修止舉。在定加行。于緣起等不正思擇。不思擇故心不正定。不能現觀。不盡諸漏成阿羅漢。數思惟舍。便思緣起乃至漏盡。道成滿故
上十一段。別引經釋。下一複次。以四正法攝持聖教。有叁。一標。二列。叁釋 遠離者。入定處所 修習者。所修定慧 修果者。謂所得解脫所離二障有無爲果 雲何已習奢摩他下。釋此第叁 無乖爭者。行善順教。資善順師。故善契理。宗教無違返。名無乖爭。若義若句若文。不說名者。舉初後以貫中故。第一句者所謂前句乃至即以此句而問第二等者。此略明于句平等潤洽 前句者。第一句也。如尊者阿難。于五百苾刍中。以此初句。問一比丘。複以初句問第二比丘。乃至五百。彼皆答言。如是如是。乃名師弟。義句無乖。平等潤洽互相隨順。句義同故。師弟同。教教同。教義同。義義同。行教同。皆准知也。設于初一依蘊而問。乃至不得名互相隨順。此返顯也。設于初一巧上依蘊而問。恐有第二。同類行者。而不解前所問義。故以余問。依問既殊。句義便別。雲何得名平等潤洽。初二行者果證既同。有知不知句義。問別師弟相返教義不同。故非平等潤洽隨順。以佛弟子證見同故。教義師弟互不相乖。外道見殊遞相乖返 非叁摩呬多地境用之中。上釋等引位。下釋非等引位。釋論雲。翻前易了。體即欲界全。上二地中一切散法。然觀此論文意。十二不定中。第七第九第十叁種不定。地是上界。六七作意。第八是上界染法。此地不唯翻前地。是亦通上二界一切法 文分爲二。初問起標。後隨別釋。此十二種。決擇六十叁。廣說差別建立所由。謂依初不定地。于安住心。應正取相。謂青瘀相等。此說五識性不定故。于境馳流貪等生起。爲止息故。觀青瘀等。而安住心。即以此義西方二說。一雲五識唯是有漏。性不定故。性散亂故。說十五界唯有漏故。成所作智。或第六識。或第七識。二雲依諸二乘異生者。說十五界有漏自性不定。非依余位。于中有說。成所作智。菩薩修道即現在前。有說佛地方得初起。如唯識第十。佛地第四等釋 或有阙輕安名非定地謂欲界系心心所等。六十叁雲。依止此故。爲得作意。應勤修習。此言意說。爲得上界作意。應勤修習欲界善心。或厭阙輕安欲界散地。爲得上界輕安地。作意應勤修習。唯識兩說。有義欲界無輕安。以此文爲證
言善十一通一切地者。通有尋伺地等叁地俱有故。有義欲界亦有輕安。彼定加行亦得定地。彼亦微有調暢義故。除定加行余欲界心。皆阙輕安。名不定地。非一切無。說善十一通一切地。即九地故。余十不定地。如六十叁釋
有心無心地。初九地。叁乘境中分四。此之二地。第四段辨境位。六識有心無心二位別故。文分爲二。初問標五門。後隨別釋
地建立中。唯依初五地。辨地建立。非依余者。但依地體。五識意地有名有心。無名無心。辨有無心。相猶未顯。未知九地何處義成。舉地體性。于有尋等地叁相之中。以辨有心及無心者。即知九地二位差別。亦知定非定地。何者有心。何者無心。故更不須依定非定地。辨有無心。叁慧叁乘六地。諸行有無心別。不出前門有無余依
此第四第五門中。辨有心無心。非有身位。有無心別故。有無心唯依五地 有尋有伺地中。無心睡眠。無心悶絕。不名無心地者。以睡眠悶絕無心不定故 無尋無伺地中。無想定等。定無心故 又睡眠悶絕。依主識說名有心地。無想定等。依客識說名無心地。影略說故 又依隨轉理門。以辨無心。薩婆多說悶絕有心故 然決擇分。複依五義辨有心地。由七種因辨無心地。唯依地體以辨有心。依此第叁生與不生。建立無心 彼說七因。此八因者。此…
《瑜伽師地論略纂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