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略纂》五
卷第五(論本第十一第十二) / 基撰
一釋來意。十七地中。初之九地。明叁乘境。分之爲四。初二地是境體。一切皆以識爲性故。次叁地是境相。粗細異故。次二地是境用。定散二時起作用故。後二地是境位。有心無心二位別故。由體依相有其作用。位次別故。立九地境。境體二者易知難知。以爲先後。境相叁者。粗中細品以爲先後。境用二者。勝品劣品以爲先後。境位二者。顯時隱時以爲先後。此下二地。明其境用。即以勝劣而爲前後。是謂此地之來意也
二解地名 叁摩呬多此雲等引。舊雲叁摩提。訛略也。此有七名。一雲叁摩呬多。釋論解言。謂勝定地。離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此卷下言。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故。即以叁義解等引。一等能引。二引平等。叁平等方便所引發故。能引所引俱平等也。叁摩雲等。呬多雲引 二雲叁摩地此雲等持。叁摩如前。地是持義。舊雲叁昧訛也。叁雲叁摩缽底。此雲等至。叁摩如前。缽底雲至。舊雲叁摩跋提訛也。四雲馱衍那。此雲靜慮。舊雲禅義不整也。五雲質多翳迦阿羯羅多。此雲心一境性。質多雲心。翳迦雲一。阿羯羅雲境。多雲性。舊雲一心略也。六雲奢摩他。此雲止也。七雲現法樂住。六十叁中。解等持心一境性奢摩他及住義。此諸名中。其等引地。釋有叁解。如實義者。通有心無心。唯在定位一切功德。等引叁義其理通故。一切散位皆非此地。叁摩地名目。別境中等持一數。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如釋論中四句分別。然諸經論。就勝但說空無願等。名叁摩地。叁摩缽底。通目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諸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爲等至。靜慮通有心無心。有漏無漏。染與不染。依色四地。非余地處。然諸經論。就勝多說色地有心清淨功德。名爲靜慮。心一境性。體即等持。通染淨故。以心一境性釋等持。故奢摩他唯有心位。非無心。唯淨位。非不淨。唯定位。非散心。現法樂住。唯四靜慮根本。非近分。淨無漏心。非散及無色。由此等引。通攝一切有心無心定位功德。總寬通故。偏立地名也
叁出體性。釋有叁師。相對四句皆廣如彼。此地之中。初結前生後以發論端。後依問答。答中有叁。一頌標。二釋標。叁廣解 最後衆雜義。即入第五諸經宗要。其宗要中。釋下所列八解脫等諸法相經。其衆雜義。亦解諸經散雜衆義。俱釋經故。故成一門。于安立等門中。唯解靜慮。不解解脫等持等至。下宗要中方釋之故 廣解有四。一總標。二安立。叁作意及所緣。四釋經。叁四合明故爲四段。總標中有二。初標四門。後隨別釋
四靜慮別名。如前第五卷抄釋。廢立增減。如六十叁。等持中有十一門。不釋第十一易故。又聲聞地方釋 四修定。一爲得現法樂住。二爲得智見。叁爲得分別慧。四爲得漏盡 五聖智者。謂自體智。補特伽羅智。清淨智。果智。入出定相智 聖五支者。現法樂住爲四。依審觀緣起法。及爲斷除余結縛爲第五 有因有具聖正者。正見正思惟語業命五。名有因。正見正精進正念叁。名有具。此七支。與聖正叁摩地爲因故 等至中有六門。八勝處十偏處因解解脫。已略解訖。更不釋之。決擇等中釋四無色。不異解脫故亦不解
安立門中。以五門分別。一安立等引地。二安立離生喜樂等。叁安立蓋障。四安立支分。五安立別名。安立地中 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者。謂由持戒心便無悔。無悔故歡喜。歡喜故安樂。安樂故得定。故此等引非于欲界。亦非欲界。于法全無審正觀察
第二安立中有叁。初引經標。次隨別釋。後世尊于無漏方便下。釋叁摩地。與解脫前後妨難 欲所引喜等。顯示所離。所證轉依無爲名離故 又于五法修習圓滿者。顯由轉依所生之法。歡喜俱以喜受爲性。無悔所引。正深慶悅。立二差別。安樂俱以樂受爲性。離諸粗重所引調暢。調暢所引二種樂果。立二差別。即前第五卷雲。離生喜樂。然此二受俱是適悅。皆由意生。總名爲喜。故此但言說離生喜。不爾諸文便爲乖角 欲所引中。不說舍者。欲所引舍而非忻樂。厭惡欲故而非所斷。不善引舍不善性故。正是所斷。故說不同
歡者謂從本來清淨行者觀資糧地所修淨行等者。此中意說。加行道位方修等引。故住資糧方修淨行。持戒清淨生無悔等。或修定時前遠方便。要先戒淨名資糧地。非要入位方修等引
釋前後妨難中。有叁經不同。一先說叁摩地。後說解脫。二先說解脫。後說叁摩地。叁說二俱時。上來所引離五惡法。先說解脫修習五法。後說叁摩地。當第二經。既此相違。故今解釋。此中根本定名叁摩地。斷伏煩惱名爲解脫。由無漏中多依根本地斷諸煩惱故。先說叁摩地。後說解脫。非不依近分先斷煩惱。後得根本地。于有漏中。多依近分。以六作意先伏煩惱。以第七加行究竟果作意。入根本地故。亦有第七作意。在近分地爲解脫道。後方得根本故。此中言由證加行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叁摩地故。不爾便違對法等說。第七作意在根本地。俱句之中。作意及定。俱是無漏解脫。俱斷煩惱種。謂加行究竟作意。在未至定。所引果作意。入根本定名叁摩地中。此定俱時是解脫道。證無爲解脫故。說叁摩地與解脫俱。非加行究竟作意俱時之定。名叁摩地 及余無間道叁摩地中等者。此說前方便在未至地。依根本地起無漏無間道。此二所引解脫道。俱叁摩地中。此能斷惑名解脫俱。非謂前二有漏作意能伏惑者。名余無間道。此不與叁摩地俱所引解脫道。亦不入根本地故。有漏無漏皆言方便者。未得無學果滿名爲方便。以說斷惑爲解脫故。說初離生喜。余定生等則可知矣或此俱句。即未至地無間道。名叁摩地。此能解脫障故。名爲解脫。與前叁摩地及解脫。體不同。以爲俱句。所望別故
安立蓋障中有二。初明蓋相。後明蓋食。蓋相有二。初標列。後別釋 惛沈睡眠蓋中。初別釋相。後合立爲蓋所由。不守根門等。如聲聞地說 心極昧略。如唯識說 解合立蓋中。初二複次釋。後結成相順生義 掉舉惡作蓋中。初別釋二相。後解合立蓋所由。所由中有二複次。初解俱緣親屬等處所同故。合立一蓋。後解行相相似故合立蓋。前別解惡作相中有叁時。初在俗時 我本何緣少小出家等者。初出家時 或因追念昔所曾經等者。出家後時 解行相相似文亦有叁文
于應作事乃至非作返作。釋初二時。悔應作不應作非作返作。皆通在俗初出家故 次除先追悔所生惡作。及生惡作差別。第二釋前出家後時所起惡作 除先追悔所生惡作等者。除在俗時所起惡作 此惡作纏猶未能舍者。初出家時所起惡作。猶未能舍 次後複生憂戀惡作者。念昔曾經戲笑等事所生起故。此又出家以後一種惡作差別。上來二種攝前叁時所有惡作。在俗惡作其處可起。與掉舉境界可同。出家初起惡作行相不應起。故名非處惡作。故論第叁總結之雲。次前所生非處惡作。及出家後時所起惡作。雖與掉舉處所不等。然相相似。非但同境。惡作憂戀與掉合立。其出家後二境不同。悔亦憂戀故合立蓋。非掉舉體不遍染心。然行相增。此時非有。說處不等。故與唯識理不相違
疑中。于師者佛僧二寶。于法者理。學者行。誨者教。證者果。即教理行果四法寶也。由于叁寶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道谛。及正斷寂靜滅谛 或方便者加行道。正斷者道谛。寂靜者滅谛也 下明食非食。食者資長義。增生蓋緣。非食者斷滅蓋法 若能于此遠離染心等者。唯舉淨妙相之所以也 九惱事者。如五十八說 法光明者謂如有一隨其所受所思所觸者。聞思修慧如次配之 觀察諸法。通上叁慧也 又證觀察能治惛沈睡眠黑闇者。證謂修法慧。謂于定中觸會名證。由法光明。聞思等慧。除癡及疑。在于修位能除睡眠。以能顯了諸法性故。名法光明以爲非食 [口*笑]者。謂如有一或因開論或因合論等者。顯說話名開論。隱密約喻說話。合之令解名合說。開口而笑名現齒。喉中出聲名啞啞 九種住心者。如第叁十卷聲聞地對法第十等釋 有緣緣起者。有緣謂果法。緣起謂因法
第四安立支分中有叁。初依地立數。次明廢立。後問等辨。合以七門分別 一釋名。支謂支分。如覺道支。薩婆多說。定是靜慮。亦靜慮支。余是靜慮支。非靜慮。如實義者。如四支軍。各對治故。舍念知叁。依于定位。同能除障。名內等淨。淨諸障故。余名可解 二出體。數雖十八體唯有七。一尋。二伺。叁受。四定。五舍。六念。七慧。初二定樂即樂受故。非是輕安。遍行一謂受。別境叁謂念定慧。善有一。謂舍。不定二。謂尋伺。由內等淨。六十叁說即舍念正知。故數唯七更無增減 叁地種類別。唯淨無漏具此支分。非染汙定。染汙定中。俱舍二十八雲。初染定無喜樂。非離煩惱而得生故。第二染定無內等淨。彼爲煩惱所擾亂故。第叁染定無正念慧。彼爲染樂所迷亂故。第四染中無舍念淨。彼爲煩惱所染汙故。今亦可然 四依地。其未至定初二靜慮。俱除其樂余可具有。或唯依根本。定慧均故。對法論說。諸無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 五斷障別。初叁靜慮所各五除二。四靜慮所除各四 六五四支分增減所由。初靜慮中無念知舍。第二定中名內等淨。第四靜慮標清淨名。皆如六十叁釋。第四靜慮不立正知者。不苦樂受所映奪故。明闇利鈍性相違故 問二定喜動踴起惑能障名內淨。四定舍受鈍既障正知。亦不淨。答二定由喜生煩惱。通令障叁名內淨。四定舍受唯障慧。不障舍念。名清淨。舍受行相鈍。障明利慧。故第四定不立正知。非由起惑障舍念故。說二清淨 七廢立中。六十叁及對法並十地經。皆有叁尋伺爲對治喜樂。爲利益定爲所依。此中說四 尋伺爲取所緣者。觀隨應境。爲能對除。定爲所依。喜領所得。樂除粗重。適悅心受名喜。能怡悅身即名爲樂。粗重在身。樂生彼滅。名之爲除。非除下惑。除下惑者唯尋伺故。即顯諸處說利益。支有二義。一領所得境。二除粗重障。第叁四定以領所得。即…
《瑜伽師地論略纂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