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演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3卷43頁碼:P0811
唐 智周撰

  《成唯識論演秘》四

  

卷第二(末)(論第二)

  疏。如童女想等者。西域立法出逢童女表有吉祥。又如童女齒白唇薄腳膝纖團。表此女人生子必善。異前相者生子必惡

  疏。然遮生等至決定相違者。遮彼生等定別有故。與彼定別而作違故名決定違。非是第六決定相違。決定相違改他宗法.及因喻故 有雲。第六雖不改因亦得成故 詳曰。不然。第一.第六二種不定更有何別。故初釋正

  疏。無爲無生至叁種能相者。此外人難

  疏。體無起盡等者。論主答也

  疏。此難不然等者。問外言亦爾。立.不立別。何能息難 答我宗無爲亦立假想。故大集經第二十雲。無爲之法有叁種相。謂無出.無滅.無住。瑜伽八十八雲。有爲是無常。叁有爲相施設可得。與此相違應知常住無爲叁相 若爾何故不相應法但二十四 答舉勝而談二十四也。我既假施。汝應實立。又難彼六。我宗無爲體是一無差別故無假相。汝宗滅等許體多同有爲多有實相

  疏。因有親疎者。謂六因中除能作因余五皆是因緣所攝。且同類因叁性五蘊各自爲因。如善識蘊望自爲親。望余四蘊名之爲疎。以非識故。余互相望親疎准此

  疏。緣法亦爾者。四緣之中除因緣外皆名爲緣。且自六根望自六識名親增上。余望六識名之爲疎。不爲礙故。非近生故。余准此知

  疏。正理師至是取用者。按正理論第十四意。生相未來但起功能非是作用。現取果用方是作用。作用必功能。功能非必有作用 俱舍師破。功能.作用眼目異名。何故生用但名功能。住等叁種名爲作用。又違娑沙評家所說。說雲無有等無間緣異時取果異時與果。准彼論主。入無心定即是過去取.與果也。既過去取應名現在 正理師言。等無間緣現在頓取過去漸與者。此爲不可。即無間緣異時取.與違前婆沙

  疏。何不去來法皆有功能者。此難過.未一切諸法皆有功能。不但生相及與果也。俱本有故

  疏生。非作用等者。此乃牒計成前難意。由汝本言生與果等不是作用顯是功能。不言余法有功能故。又難生相無作功。作功無故名功能。余未來亦無作用。無作用故名功能。難過去法亦准此知

  疏。異滅至便非現在者。問准正理論。住.異.滅叁皆能取果。起用各別。于所相法住令安住令取勝果。異即衰損令取劣果。滅即壞滅令入過去。難豈非過 答異等不能引于勝果名不取果。就一邊難亦無失也

  疏婆沙第叁說未來叁法有作用者。按彼論雲。謂一切法能于未來有作用者。總有叁類。一者內法。如苦法智忍。二者外法。如月光明。叁內外法。如諸生相 問苦法智忍作用雲何 答即彼論雲。苦法智忍能正舍異生性。謂正生時舍異生性。于正滅位能斷欲界見苦所斷十種隨眠 釋曰。言正生者即未來世。未來世舍異生性。是忍作用。余二可知

  疏。即前異不成等者。按彼論。經部破有部雲。異于一法進退推微理不應有。異謂前後性相轉變。非即此法可言異此。故說頌曰。即前異不成。異前非一法。是故于一法。立異終不成 釋曰。異相異法。若即是前住相住法異義不成。非別法故。此乃進責。若異相法異前住相所住之法。法即非一。若住異法而有別者。有違宗過。彼許一法有住異故。此退責也

  疏。十時分位者。胎內.胎外各有五時。俱如法數

  疏。諸論唯望于前者。諸論通明一切有情。有情之名亦攝無學。無學末心更無後蘊。無後可異故言望前

  疏。亦說除彼末心者。除彼無學最後之心。對余有情亦得異後。故不相違

  論。若名句文至非實能诠者。問大乘自許他方佛土色亦能诠是異聲有。因豈不犯自不定耶 答非實诠言以簡彼訖故無不定

  疏。若不言法處等者。若宗但言非離所依別有實體。他許屈曲離所依色別有實體。故阙所立。若言法處。他亦不許色上屈曲在于法處。故喻無過

  疏。不可難言戒體但依思等者。外難意雲。長等但依色。即令別處收。無表唯依思。應不同處攝。答意雲。無表現與思同法處。何得難令不同處耶。此即且據同處答他不離他責。他責之曰。長.短亦爾。現同處故。何得難令別處耶。由此次下當正解也 有雲。現行是意境。能依是意境。故同法處收 詳曰。定道無表理容可然。別脫無表如何依現。又若意境即同法處。色等屈曲自亦意境。應唯法處。故知非也

  論。此應如彼聲等者。疏有兩意。初立量破。而言此者此小內聲。彼亦彼小弦管聲也。次雲又若語聲等者。此言此自內屈曲聲。彼即彼外內生名聲。然疏中量與前外量作有法差別。思可知也

  疏。但如汝化身語二業等者。意如燈釋 問既許能诠成語業不 答大乘語業實體唯思。若據假業。縱離質聲名業無失。故佛地論第七說雲化身語業各有叁種。謂自他身.非身相應。意業唯二。謂自他身。無非身也非身謂非情。若心相應非非情故。故但二種 問小乘化語得爲業不 答若依有部。即質化語能生名等。是語業性。若離質化。依婆沙意而有兩釋 一雲化語性是語業。由心發故。雖離質化無執受生。然屬有情非外器攝。故風輪等外器音聲。與此相違不能诠也。弦管等聲類亦如是亦無诠表。有歌曲等似名非真。許是語聲。由風氣等所引發故。雖名語聲仍外器攝。無名非業。不成就故 二雲雖是能诠然無實名。所有诠表似名非實。如鏡中火似火非真。性亦非業。又不成就。以無執受大種生故。諸論據似說有情名。依即質化說成化語

  疏。今大乘因俱等者。按對法第一雲。因受大種者。謂語等聲。因不受大種者。謂樹等聲。因俱者。謂手鼓等聲 釋曰。因謂所以。受謂執受。省故言受。即內大種所引之聲有情數攝。因不受聲翻前可知。由內外緣所引之聲名爲俱也。二增上緣發生一聲。然有宗不許。故顯宗論雲。無一聲性以有執受.及無執受大種爲因。二四大種各別果故。雖二大種有相扣擊而俱爲因各別發聲。據自依處不成叁體。雖有手鼓相擊爲因發生二聲。而相映奪隨取一種。相別難知。是故聲處唯有二種。今依大乘。不取小義

  疏。如林聲說法亦得有善等者。在佛化者而是善收。所余不爾。以佛色.聲皆唯善故 有義設非是化。有情勝業所感外器有如是聲。能诠諸法同弦管聲。亦無有失 詳曰。經中唯言是佛化作。弦管等聲要人吹扣。無教不例故難依也

  疏。以語與名不即離等者。此遮伏難難雲我名離語汝不許之。既不許離汝應即語。故有斯答

  疏。天所愛等者。略有二釋 一天屬能愛。愛屬所愛。所愛名天天之愛故。依主釋 二天之與愛並屬能愛。今者所愛得天愛名。即有財釋。如毗伽羅論而明此事。即樞要中所說是也

  疏。文者彰義等者。名.句二種爲彰爲顯。顯彰自性差別義故。文爲所依從能依說稱爲彰顯 有說文體即名彰顯。以能诠彼名.句二故。能诠即是彰顯義也 詳曰。疏釋爲正。有所憑故。故瑜伽論五十二雲。若唯依文俱可了達音韻而已。不能了達所有事義。若依止名便能了達彼彼諸法自性.自相。亦了音韻。不能了達深廣差別。若依止句當知一切皆能了達。俱舍第五雲。[褒-保+可].阿等字非能诠表。順正理論七十六雲。文謂不.能親目于義。但與名.句爲诠義依。此等諸論言文不能了達事義能诠于法。雲何名顯。若名能顯。雲何不能了事義耶。故疏釋善 若爾何故五十二雲于一切所知所诠事中。極略想是文。若中是名。若廣是句 答由能爲依助彼名.句令成诠表。遠有诠義。诠義疎微名之爲略。非親所诠小名爲略 今又釋雲。若言能诠唯名.句二。若言能顯通名.句.文。文能顯彼音韻差別名.句二故。故五十二雲。若唯依文。但可了達音韻而已。顯揚十二雲。顯發名.句故謂之文。對法第二雲。此言文者能彰彼二故。又此名顯能顯義故。義者所以。文是能顯聲之音韻之所以也

  疏。自相共相體非是遍者。此之二相互不相遍名非遍也

  疏。自性差別體即遍通者。此二俱遍自相.共相。故名爲遍也

  疏。今不同彼等者。今此論言名诠自性。不同余教現量所證諸法自體之自性也。疏雲諸法至唯現量證。即舉所證之自性體

  疏。若爾一切法皆不可言等者。問與次問答何有別耶 答前粗後微。故二別也。細思可悟

  疏。又唯五根五塵心心法得者。根.塵自相名皆不得。故唯心得。佛果八識悉皆得之。因中第八得二自相。五識但得五塵自相。六五同緣得塵自相。定中意識亦得五根。余即不爾 問五根照境。五境自相根何不得 答現量之心名得自相。根非現量故不得彼 若爾何故顯揚論雲問如是現量誰所有。答色根現量等。准彼答詞。即五根體亦名現量。今何言非 答彼文意舉心之根.境。以爲能有現量之心而言現量。現量之體實唯心法

  疏。不得共相之別義者。即共相差別義。差別之義句所得故 問此名.句二所诠自.共。與現.比量所緣何別 答有同.別。且比量心而有同者。通緣彼二。若不爾者。如何得言聞謂比量。比量據此得緣彼二。而言別者。于自.共相爲欲了知。心相.行解實比余法。方名比量所取共相。現量望彼而言同者。但言名.句诠于色.聲常.無常等。此自.共相現量亦緣而言別者。名.句所诠但依心變無實體性。唯共相轉。現量帶诠。彼之二相總名自相。又現量心尋彼名言所诠之法。雖不定計名屬義等。而作行解亦與彼同。聲不及處智不轉故。佛知彼無以遍緣故。亦與彼同。除前諸義。若五.八識在于因位相。正義有體。定所帶相通有無體。名.句所诠共相無故。故與彼別 問名.句所诠心變無體唯共相轉。比量亦爾。二能變心.及二所緣竟何別耶 答句等所诠該于一切自類之法名爲共相。比量所緣通于異類名爲共相。如所作因通聲.瓶故。比量之心立一種類貫比余法。尋句等心即不如是。故有差別 若爾尋句等智何量所收 答定心緣名現量所收。尋名橫計即是遍計。非量所攝。若不橫計雖不作意。貫于余法亦比量攝。不爾此心是何攝耶。更思 問名.句所诠與經所說二相何別 答經依法體。名.句所诠想心安立 問何故不取緣名等智所有相分爲共相等。但取行解心變者耶 答所變相分不通余類不得名…

《成唯識論演秘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