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

「諸宗部」經文1870卷45頁碼:P0536
唐 智俨集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二

  

卷第二

  終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門釋智俨集

  淨行品初明凡聖行法分齊不同義章

  十力章 六波羅蜜章 十八不共法章 四無畏章 賢首品初立發菩提心章 叁種佛性章 八種梵音聲章 第叁會十住品內本分首種性章 十住章 梵行品初明通觀章 常乞食等四依章 十二頭陀章 受善律儀戒業章 五濁章 發心功德品五戒章 八戒章 四果章 六十二見章 五蓋章 十纏義章 十欲章 明法品初立五停心觀章 損益章 二種莊嚴章 叁寶義章 六和敬義章 第四會華聚品初立十波羅蜜章 十藏品內立一乘叁乘小乘教藏章 六無爲章 叁界章 四辯章 道品章 十二部經章 第五會明十回向章 法數章 七財章 第五回向悔過除罪章 第六回向四輪除八難章 九十六種外道章 七士夫趣章 秘密翻依行檀起行作業同異章 第八回向真如同異差別章 第九回向初普別始終差別理事諸觀義章 第九回向未明住地始終寬狹相攝分齊微 細差別義章 一乘法海章 第十回向生成佛德差別章

  淨行品初明凡聖行法分齊不同義章

  凡聖所修行法。皆由叁業。成就回向。並皆不同。且如行施一門。佛教雲。破戒破見破威儀者。教令行施。何以故。欲令且離地獄故。此施雖不親順菩提分解脫分善。佛爲救苦。仍許令行。准此人天善根戒施修等。教令行施。雖非究竟。爲離畜生餓鬼。許行不疑。若修解脫分善。爲離人天故。佛許行。聲聞緣覺即是其事。若修菩薩道。爲回聲聞。初教許行。爲引初教。終教許行。爲引漸教。頓教許行。爲引頓教。圓教許行。故信位滿心賢首歎德。廣辨行施。興供養事。順一乘善。不棄一法。據佛別意。唯一乘可行。余不可行。何以故。非究竟依故。如是取舍各別。皆同一施。何以故悉由智慧故有差別。如施一門。萬行皆爾。准以知之

  十力章

  十力者。是處非處智力。自業智力。禅解脫叁昧正受智力。諸根利鈍智力。種種解智力。種種性智力。至處道智力。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漏盡智力。並不可屈伏。故名爲力。無邊智能故名爲力。此叁乘義名與小乘同。義隨二宗高下不等。小乘如所謂實。初教即空。終教即如。頓教不可說。一乘之義。如不思議法品那羅延幢等力可知

  六波羅蜜章

  六波羅蜜者。陀那.屍羅.羼提.毗梨那.持诃那般羅若。波羅蜜。陀那者此名布施。運心周普名布。惙己惠人名施。屍羅者。此雲清涼。叁業炎氣事等如熱。戒能防息。故曰清涼。羼提者。此名忍辱。他人加惱名辱。于辱情安名忍。毗梨耶者。此名精進練心于法名精。精心愗達名進。持诃那者。此名智生。依定生智故名智生。般羅若者。此名爲慧。于緣決定明了名慧。波羅蜜者。波羅名彼岸。蜜言到。即到彼岸也。此義是叁乘小乘名亦同。若望其義。即到彼岸不到彼岸不同。若叁乘初教。六度各有十義。如地持論說。又義離叁輪相。修其六度。即是空真如。若依終教。知法性無貪。修其檀度。即順真如德。若依頓教如。則不可說。若約一乘。六波羅蜜皆有十門。如下經離世間品說

  十八不共法章

  不共法者。謂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說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此之十八。不與因同故名不共。又此十八。別名小乘不解依。如雜心用十力四無畏大悲叁念處。爲十八不共法。問依攝論。百四十不共法。與小乘同。因何十八別名小乘不解。答此意欲顯一百四十不共法名數與小同。仍欲顯彼小乘文義不同大乘故。于文中作差別說。若一乘義。即如下經不思議法品不共義中說

  四無畏章

  四無畏者。初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叁障道無畏。四盡苦道無畏。答難不怯故名無畏。此叁乘義。與小乘共。但義深淺不同。一乘無畏之義。具其十種。即無盡法。如下不思議法品說

  賢首品初立發菩提心章

  菩提心者。菩提梵語。此翻名果道。果德圓通故曰菩提。于大菩提。起意趣求。名發菩提心。然此發心。經亦名願。要大菩提。令來屬己故名爲願。體性者。隨義不同。略有叁種。一相發。二息相發。叁真發。言相發者。深見生死之過涅槃福利。棄舍生死。趣向涅槃。隨相厭求名相發心。言息相發者。深悟平等。知其生死本性寂滅涅槃亦然。生死寂故。無相可厭。涅槃如故。無相可求。返背前相。歸正如道。故名爲發。良以取相背真故。令舍相爲發。亦可離相平等之心始起名發。故經說言。滅諸發不發。是發菩提心。言滅發者。滅諸相。言滅不發者。不起相發。是發心者。無相相應名爲發矣。叁真發者。菩提真性。由來己體。妄想覆故在而不覺。名爲生死。後息妄心。契窮自實。由來己體。知菩提性是己體故。舍彼異求。實相現前。故名發心。亦可真證智起名曰發心。發心六門。一信發心。所謂十信滿心。二位發心。謂十解心。叁行發心。謂十行心。四方便發心。謂十回向心。五證發心。謂初地已上心。六究竟菩提發心。所謂佛心。此之分齊。是叁乘義。小乘分有。一乘究竟。有十種發心。如離世間品說。顯無盡故。其發心德。有二百一十八句經。如下彌勒善知識中說

  叁種佛性章

  佛性者。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其性平等。猶如虛空。于諸凡聖。無所限礙。名爲佛性。既無限礙。何故偏雲佛性。佛性者。據覺時語。所以知者。爲隨其流處成種種味。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據此因緣。不名佛性。今對聲聞淳熟人。說有其佛性。爲聲聞人先向無余不求作佛。今回聲聞並堪作佛故說佛性。教興如此。略說佛性有叁種。一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叁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即是本性。引出佛性。即修得性。至得果性。修因滿足名至得果。又自性住性。即是本性。引出佛性。本性引出至得果性。本性至果名至得果。又佛性有十種。如問答中辨。問如來藏性亦說本性。何故如來藏性。不約位說差別之相。佛性義門。即約地位論其明闇答如來藏差別。爲直進菩薩說故。不約位論。其差別佛性之義。爲根熟聲聞說。聲聞見增。今順彼見故說差別。佛性義者。當叁乘義。具辨差別。廣在抄中。若爲一乘。所目即入一乘圓教所攝。余義可知

  八種梵音聲章

  梵音聲者。有其二種。一約教義明其音聲。二約佛德以辨音聲。約教義者。如十住經說。如來有八種音聲。一謂見苦。二謂向苦。叁謂見習。四謂向習。五謂見盡。六謂向盡。七謂見道。八謂向道。此約教解名曰聲也。二約佛德辨音聲義。音者響也。聲者對根辨質故。二不同音者。有其八種。如十住經說。所謂梵音。一不男音。二不女音。叁不強音。四不軟音。五不清音。六不濁音。七不雄音。八不雌音。複有八音。如疏中釋。此之八音。當叁乘義。小乘名同。而義不同。謂空有別。小乘則有。初教即空。一乘音聲。與法界等。不可數量。與因陀羅微細界等。何以故。隨諸衆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故

  第叁會十住品內本分首種性章

  次當十信心後成一乘佛義種性義者。謂性種性。習種性。性種性者。約本性說。習種者。約修習說。亦有解者。性種性者。是本有性。習種性者。是修生性。此非佛法所樂。何以故。夫論種性者。順因緣門說。豈容不對因緣而說種性。故今性種性。不得爲本有。又習種性。不得修生。何以故。若法性外有修生者。緣起可增。是故不得說修生。故今種性義者。是其佛因。其義廣大。非偏在解。非偏在行。非偏在位。非偏在比。非偏在證。非偏因果。非偏本有修生故。今立性習二種者。約總說之。性種性。約本性說。位在種子。習種性者。約修生說。義即廣大。此依地持文。若依璎珞經。有六種性。一習種性。二性種性。叁道種性。四聖種性。五等覺性。六妙覺性。此約位說。義即是通。若欲出體。即用本有修生緣起福慧定慧等門爲體。此順叁乘。若一乘別教義者。謂六決定及住十相。即順普賢願行。如發心功德品偈廣說

  十住章

  十住義者。十者數。住者不退。即成住之位。亦雲十解。一發心住。二持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不動故名住。體者無量方便叁昧爲體。此順叁乘終教說。本即是一乘。初教則無定。愚法小乘。及初回心。即不說十住。宜可准知

  梵行品初明通觀章

  通觀者。通伏諸惑。通滅惑種。通修諸行。通觀諸理。故名通觀。即是一無分別智定也。此觀據成離言說相。不可說其體相言義不同。但是一行叁昧。據其所克。亦得與頓教義同。若據方便。即順尋思。及以如實唯識意言等。此順叁乘。若爲一乘所目。即屬一乘。若回向一乘。知是一乘方便。亦入一乘。初教亦有此門。但作即空說。宜可准知。今爲通觀義。略出諸家說。理不同一。有說。實性順無分別。息相應寂。即爲正義住。不複進。將謂是佛。二如上所說。其心正順久習。則佛乃至無量劫。叁論其法性。一切皆如。以本成一切法。非智相所緣。而得法性。如其法性。無二無別一切皆空。是其本性。無明煩惱等。即如所成。無明是何義。是真如義。何以故。真如成無明故。若無真如。即無無明。故起信論。從無明等。一切諸法。皆是摩诃衍衆生之心。真如體中生滅相用也。若可此義。即得隨順入真如門。一乘所目。亦入一乘。對前正觀。舉其相似。以明其正。依寶性論。新發意菩薩。修行心中遂成空亂意。略有叁種。一離空如來藏。以失變壞物修行。名爲空解脫門。起如是心。實有物斷滅。後得涅槃。是第一亂意。二者又複有人。以空爲有。物義應得空。是第二亂意。叁者又生是心。離色等法。別更有空。我修行爲得彼空。是第叁亂意修觀行者。應比決擇

  常乞食等四依章

  四依者。一樹下坐。二常乞食。叁糞掃衣。四陳棄藥。陳棄者。一用糞爲陳棄。二用陳宿所棄之藥爲陳棄也。問此依與頭陀法何別。答所用各異…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