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淺釋
——大明講堂開示
2012.10.12
我們來講解一下這個《心經》,好不好?(衆答:好)。《心經》啊,不僅僅是我們的《心經》,也是佛的《心經》;不僅是佛的《心經》,也是我們的《心經》,我們大家的《心經》;不僅是佛的《心經》,也是法的《心經》;不僅是法的《心經》,也是僧的《心經》。它總集叁寶爲一體的,啊,所以這個心又叫精華。但是往往爲什麼不提它是精華呢?因爲一切佛經都是精華。故所以這個精華,又是精華中之精華:般若波羅蜜多。
啊,“般若”是我們平時一直講的,六度中的般若,那個般若的意思,大智慧。“波羅蜜”,到彼岸,依靠這個大智慧到彼岸。這個大智慧既不是我們分別心的,經文裏有叫“無智亦無得”。不是從意識分別,一種有爲的。這個“經”呢:就是道路,我們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一條路。又是我們修行所依止的加持,所以又叫湧泉,湧出的甘露水一樣啊,可以不停地加持我們。它也是真理,所以叫契經,它是不變的真谛。
佛陀講般若經講了二十多年了,二十二年的般若經。佛陀總共才說法這個四十年,哦,叁百余會。但是卻說般若就講了二十多年。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講,靈鹫山有講,竹林精舍有講啊,祗樹給孤獨園有講啊。不僅在我們人間講,升玉皇大帝天、帝釋天又去講,在各天王宮講大般若。
那這個《心經》,佛陀是在哪裏講的呢?佛陀是在靈鹫山,而且很奇特,我雖然講佛陀在靈鹫山講的,但這個經裏面,其實整個經文不是以佛陀的嘴講的。大家知道《心經》是誰講的?是觀世音菩薩說的。請問觀音菩薩和佛是什麼關系?從我們佛法的教理上來說,觀音菩薩代表一切諸佛之悲心啊。觀音菩薩其實是佛的報身的狀態,也就是祂不是化身佛所講的,而由報身佛所講出來的。那化身佛在幹嘛呢?化身佛在入法身佛的定。
我這樣講你們有點腦子轉不過來了。佛陀入得大光明定是法身的境界,祂是不來不去啊,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所以無法言說的。舍利佛也跟著在入定。但是眼睛睜開看看,啊,佛放大光明啊,他就感到好奇特,佛是什麼境界呢?放大光明。那看到觀音菩薩在那裏,好像沒有入很甚深的定。然後,舍利佛尊者就問觀音菩薩:“菩薩摩诃薩,大悲怙主啊,您看,我們本師佛陀入這樣的大光明定,那是什麼境界呢?”這樣子一問,觀音菩薩就跟他講了《心經》的這一部分。
我們現在大多數讀的這個本啊,都是玄奘法師所翻譯的《心經》,但是他老人家呢,他把這個《心經》的序品部分沒有講。因爲序品部分很長,就是我前面講得這一段:一時佛在靈鹫山,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然後,舍利佛尊者再來問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再講。因爲這個《心經》,我們知道,那個玄奘大師在很多急難之中,馬上就持《心經》,直接就是持:“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直插從這個是最重要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馬上就能起作用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遇到急事了,你還講這個來由,那是要急死人的,對不對?哪家著火了,你馬上就是打報警電話就可以了,對不對?你拿起報警電話了,別人問你哪裏?“我這裏失火了”。在什麼地方?地址馬上告訴他就行了,對不對?你馬上拿起電話別人問你幹嘛?我這裏有個小孩,小孩在玩什麼什麼,說了大半天才說失火了,那不急死人那,對不對?所以這個序品部分,它就可以省掉,所以玄奘法師直指度一切苦厄,他就是把序品省掉了。正因爲把序品給省掉了,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是觀世音菩薩說的。
但是雖然是觀音菩薩,確實祂就是釋迦佛陀的心,祂是報身佛的狀態,也就是說這本經,有化身佛,有報身佛,有法身佛。佛陀入的法身的境界,由報身佛的觀世音菩薩來講解,最後由化身佛的釋迦牟尼佛印證。這個印證的這一部分,就是流通分。在玄奘法師的這個《心經》裏,也沒有把它翻譯過來。所以在我們平時讀的這個《心經》,也就是說序品分和流通分都沒有,全部都是主要的,當中的正文部分。但是在其他的《心經》翻譯當中,序品分和流通分都是有的。
觀音菩薩講完這個《心經》之後,世尊從定中出,然後贊歎:是啊是啊,是這樣啊。這是給觀音菩薩印證,觀音菩薩所說的完全是佛所說的一模一樣這意思。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自在菩薩,這時候爲什麼不用觀世音菩薩?請問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是不是一尊菩薩?完全就是一尊菩薩。
那觀世音,祂側重在尋聲救苦上,“觀”,祂的重心點在祂的這個用上,用。“觀自在”,重在祂的定,祂的體,如體有用啊,對不對?所以觀音菩薩這個時候,稱爲叫觀自在菩薩,這觀自在菩薩,我前面爲什麼說這個《心經》既是佛的《心經》,也是法的《心經》,也是僧的《心經》,也是我們的《心經》呢?這時候你觀自在菩薩,可以在經典的引導下,我們也觀觀自在,我們也回光返照,觀下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行深般若”就是以甚深的這種智慧,這個智慧可以到達彼岸的,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當下的,你觀自在之後所覺悟到的那個佛性,那個佛性就是般若體,就是如來體性。
我們現在也觀一下到底有沒有自在,我們從早上到現在,從你出家門到現在,你想想看,你眼前有多少東西過去,你耳朵裏聽到多少聲音,你的腳步在移動的時候有多少景物移動過,我們現在坐在這裏,電風扇,你知道它要轉多少圈?嗡嗡嗡嗡嗡嗡在響。師父的聲音也是,敲打著你的耳膜,這一切都猶如塵埃,猶如過客啊,就是你那個觀,就如明鏡高懸,它是自在的,它本自存在的,它不動不搖的。古人說“不隨萬法異,不著世事遷”。不隨著好像四季去凋零啊,它不會凋零的。
大家現在坐下來你看,你回光返照,眼睛閉著,聽我這樣講,你思考,是不是?我講話的聲音是不是有改變,意思也變,但是你能夠聽得到的,你那個明明了了的,那個是不是本自存在的?是不是本自存在的?請問我們投胎之前它在不在?我們以後死了,這個身體換了,那個在不在?在。所以說先天地而有,非父母而生,是不是?這個能觀的如來性,是不是本自存在的?所以這個觀,這個本身就在的,這個本身在的觀就是般若,就是很甚深的。
所以這個經典啊,你不要說覺得我像讀小說一樣的,我期待著下面的故事在哪,沒有的,就那個觀字就很重要。這個觀然後解釋這個觀,它是自,解釋這個自它就是在的,這個在的它就是行的,它不是死的,它是活靈活現的,靈活的,叫善逝、世間解,祂的名字又叫。那它什麼呢?它就是般若,你看,我們講到現在有沒有離開那個觀,所有下面的字都是解釋那個觀的,對不對?然後,就是這個觀能夠到彼岸。
請問是生滅法大?還是你那個本自不動,如如不動的那個大?苦海再寬再大,那個觀能不能超過去?可以超過去,你別掉在那個苦海裏啊,掉在苦海裏就飛不起來了,所以人不能沈溺在苦海當中。我們每次回向“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這個“普願沈溺諸衆生”,沈溺在什麼地方?沈溺在光影色塵之中,沈溺在生滅,沈溺在境界,沈溺在我們的外在的光明,內在的煩惱。那這個觀,它就是自的,它就是在的。
我現在講的就要你們要去修的哦,我現在講的你的那個觀哦,不是在我這裏,我講是提醒你們了,我的語言只是標月之指,所以不應看指,應當依指而望月,看你那個你當下的那個觀的月亮。觀得明明了了的,你又不需要攀緣,又不需要分別,當下現成的。也不需要找,師父講的什麼,那是講我的,我的在哪呢?你找,海青袖子裏也沒有。哪怕你現在眼睛閉著,哎喲,我要打瞌睡了,師父你講我腦筋已經轉不了彎了,我打瞌睡。你知道你打瞌睡,瞌睡也是塵埃啊,也是塵啊,你知道那個塵,誰在打瞌睡?誰知道他在打瞌睡?你打瞌睡的那個狀態是什麼?你說,我打瞌睡就是迷迷糊糊咯,眼也睜不開,腦子也轉不動。那你現在就停在腦子也轉不動的,你就觀著它,你看,誰在打瞌睡?就那個叫觀,它可以到彼岸。就是那個觀,它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啊,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觀音菩薩頭頂上那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什麼?就是這個觀。就靠這個觀照見五蘊皆空,前面講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然後下面就照,就靠這個觀,能觀的性,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對不對?色受想行識五蘊。我們生命,我們這個世界就是色受想行識出來的,就靠這個組成的。如果組成的這幾大元素是照見它,是顯而無有自性的,是如空花水月,如泡沫一般,那因此所産的喜怒哀樂不就是空的嗎?所以度一切苦厄,這就總的已經講完了。你看這個《心經》可以到這邊,如果明白了就可以結束了。佛經叁藏十二部到這邊也可以結束了。
所以昨天師父問我:他說:講《心經》,那要很長呢。我說可以長講,也可以短講,要短講的話,可以講得比《心經》還短,就是長講也不得了,哦,叁藏十二部都不出這個《心經》的範疇,因爲再接下來就講到小乘的見,講大乘的見,講金剛乘的見,下面都有。所以叁乘教法在《心經》裏全部都有,
然後舍利子啊,色不異空,仔細講了,祂又分開講了,色法。我們現在你看,是不是你眼睛所看到的這一切都叫色法,我們自己的身體,肉體的這一部分全部叫色法,我們現在唯物的世界觀,唯物的世界全部屬于色法,一個色法就把它包括掉了。
色不異空,色不異空現代科學家他用物理學的角度上,你看,木頭就是木頭,木頭不是鐵,對不對,但是你分析它的時候,那木頭它是什麼東西變的呢?是什麼東西組成的呢?木頭怎麼變得?你說樹長的。然後這個木頭你看,它的結構是什麼呢?哦,再用放大鏡放放,它是分子,放大鏡再放放放,哦分子又有原子,哦,…
《《心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