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浅释
——大明讲堂开示
2012.10.12
我们来讲解一下这个《心经》,好不好?(众答:好)。《心经》啊,不仅仅是我们的《心经》,也是佛的《心经》;不仅是佛的《心经》,也是我们的《心经》,我们大家的《心经》;不仅是佛的《心经》,也是法的《心经》;不仅是法的《心经》,也是僧的《心经》。它总集三宝为一体的,啊,所以这个心又叫精华。但是往往为什么不提它是精华呢?因为一切佛经都是精华。故所以这个精华,又是精华中之精华:般若波罗蜜多。
啊,“般若”是我们平时一直讲的,六度中的般若,那个般若的意思,大智慧。“波罗蜜”,到彼岸,依靠这个大智慧到彼岸。这个大智慧既不是我们分别心的,经文里有叫“无智亦无得”。不是从意识分别,一种有为的。这个“经”呢:就是道路,我们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一条路。又是我们修行所依止的加持,所以又叫涌泉,涌出的甘露水一样啊,可以不停地加持我们。它也是真理,所以叫契经,它是不变的真谛。
佛陀讲般若经讲了二十多年了,二十二年的般若经。佛陀总共才说法这个四十年,哦,三百余会。但是却说般若就讲了二十多年。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讲,灵鹫山有讲,竹林精舍有讲啊,祗树给孤独园有讲啊。不仅在我们人间讲,升玉皇大帝天、帝释天又去讲,在各天王宫讲大般若。
那这个《心经》,佛陀是在哪里讲的呢?佛陀是在灵鹫山,而且很奇特,我虽然讲佛陀在灵鹫山讲的,但这个经里面,其实整个经文不是以佛陀的嘴讲的。大家知道《心经》是谁讲的?是观世音菩萨说的。请问观音菩萨和佛是什么关系?从我们佛法的教理上来说,观音菩萨代表一切诸佛之悲心啊。观音菩萨其实是佛的报身的状态,也就是祂不是化身佛所讲的,而由报身佛所讲出来的。那化身佛在干嘛呢?化身佛在入法身佛的定。
我这样讲你们有点脑子转不过来了。佛陀入得大光明定是法身的境界,祂是不来不去啊,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所以无法言说的。舍利佛也跟着在入定。但是眼睛睁开看看,啊,佛放大光明啊,他就感到好奇特,佛是什么境界呢?放大光明。那看到观音菩萨在那里,好像没有入很甚深的定。然后,舍利佛尊者就问观音菩萨:“菩萨摩诃萨,大悲怙主啊,您看,我们本师佛陀入这样的大光明定,那是什么境界呢?”这样子一问,观音菩萨就跟他讲了《心经》的这一部分。
我们现在大多数读的这个本啊,都是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心经》,但是他老人家呢,他把这个《心经》的序品部分没有讲。因为序品部分很长,就是我前面讲得这一段:一时佛在灵鹫山,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然后,舍利佛尊者再来问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再讲。因为这个《心经》,我们知道,那个玄奘大师在很多急难之中,马上就持《心经》,直接就是持:“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直插从这个是最重要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马上就能起作用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遇到急事了,你还讲这个来由,那是要急死人的,对不对?哪家着火了,你马上就是打报警电话就可以了,对不对?你拿起报警电话了,别人问你哪里?“我这里失火了”。在什么地方?地址马上告诉他就行了,对不对?你马上拿起电话别人问你干嘛?我这里有个小孩,小孩在玩什么什么,说了大半天才说失火了,那不急死人那,对不对?所以这个序品部分,它就可以省掉,所以玄奘法师直指度一切苦厄,他就是把序品省掉了。正因为把序品给省掉了,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这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但是虽然是观音菩萨,确实祂就是释迦佛陀的心,祂是报身佛的状态,也就是说这本经,有化身佛,有报身佛,有法身佛。佛陀入的法身的境界,由报身佛的观世音菩萨来讲解,最后由化身佛的释迦牟尼佛印证。这个印证的这一部分,就是流通分。在玄奘法师的这个《心经》里,也没有把它翻译过来。所以在我们平时读的这个《心经》,也就是说序品分和流通分都没有,全部都是主要的,当中的正文部分。但是在其他的《心经》翻译当中,序品分和流通分都是有的。
观音菩萨讲完这个《心经》之后,世尊从定中出,然后赞叹:是啊是啊,是这样啊。这是给观音菩萨印证,观音菩萨所说的完全是佛所说的一模一样这意思。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这时候为什么不用观世音菩萨?请问观世音菩萨和观自在菩萨是不是一尊菩萨?完全就是一尊菩萨。
那观世音,祂侧重在寻声救苦上,“观”,祂的重心点在祂的这个用上,用。“观自在”,重在祂的定,祂的体,如体有用啊,对不对?所以观音菩萨这个时候,称为叫观自在菩萨,这观自在菩萨,我前面为什么说这个《心经》既是佛的《心经》,也是法的《心经》,也是僧的《心经》,也是我们的《心经》呢?这时候你观自在菩萨,可以在经典的引导下,我们也观观自在,我们也回光返照,观下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行深般若”就是以甚深的这种智慧,这个智慧可以到达彼岸的,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当下的,你观自在之后所觉悟到的那个佛性,那个佛性就是般若体,就是如来体性。
我们现在也观一下到底有没有自在,我们从早上到现在,从你出家门到现在,你想想看,你眼前有多少东西过去,你耳朵里听到多少声音,你的脚步在移动的时候有多少景物移动过,我们现在坐在这里,电风扇,你知道它要转多少圈?嗡嗡嗡嗡嗡嗡在响。师父的声音也是,敲打着你的耳膜,这一切都犹如尘埃,犹如过客啊,就是你那个观,就如明镜高悬,它是自在的,它本自存在的,它不动不摇的。古人说“不随万法异,不着世事迁”。不随着好像四季去凋零啊,它不会凋零的。
大家现在坐下来你看,你回光返照,眼睛闭着,听我这样讲,你思考,是不是?我讲话的声音是不是有改变,意思也变,但是你能够听得到的,你那个明明了了的,那个是不是本自存在的?是不是本自存在的?请问我们投胎之前它在不在?我们以后死了,这个身体换了,那个在不在?在。所以说先天地而有,非父母而生,是不是?这个能观的如来性,是不是本自存在的?所以这个观,这个本身就在的,这个本身在的观就是般若,就是很甚深的。
所以这个经典啊,你不要说觉得我像读小说一样的,我期待着下面的故事在哪,没有的,就那个观字就很重要。这个观然后解释这个观,它是自,解释这个自它就是在的,这个在的它就是行的,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灵活现的,灵活的,叫善逝、世间解,祂的名字又叫。那它什么呢?它就是般若,你看,我们讲到现在有没有离开那个观,所有下面的字都是解释那个观的,对不对?然后,就是这个观能够到彼岸。
请问是生灭法大?还是你那个本自不动,如如不动的那个大?苦海再宽再大,那个观能不能超过去?可以超过去,你别掉在那个苦海里啊,掉在苦海里就飞不起来了,所以人不能沉溺在苦海当中。我们每次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这个“普愿沉溺诸众生”,沉溺在什么地方?沉溺在光影色尘之中,沉溺在生灭,沉溺在境界,沉溺在我们的外在的光明,内在的烦恼。那这个观,它就是自的,它就是在的。
我现在讲的就要你们要去修的哦,我现在讲的你的那个观哦,不是在我这里,我讲是提醒你们了,我的语言只是标月之指,所以不应看指,应当依指而望月,看你那个你当下的那个观的月亮。观得明明了了的,你又不需要攀缘,又不需要分别,当下现成的。也不需要找,师父讲的什么,那是讲我的,我的在哪呢?你找,海青袖子里也没有。哪怕你现在眼睛闭着,哎哟,我要打瞌睡了,师父你讲我脑筋已经转不了弯了,我打瞌睡。你知道你打瞌睡,瞌睡也是尘埃啊,也是尘啊,你知道那个尘,谁在打瞌睡?谁知道他在打瞌睡?你打瞌睡的那个状态是什么?你说,我打瞌睡就是迷迷糊糊咯,眼也睁不开,脑子也转不动。那你现在就停在脑子也转不动的,你就观着它,你看,谁在打瞌睡?就那个叫观,它可以到彼岸。就是那个观,它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啊,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观音菩萨头顶上那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什么?就是这个观。就靠这个观照见五蕴皆空,前面讲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然后下面就照,就靠这个观,能观的性,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对不对?色受想行识五蕴。我们生命,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色受想行识出来的,就靠这个组成的。如果组成的这几大元素是照见它,是显而无有自性的,是如空花水月,如泡沫一般,那因此所产的喜怒哀乐不就是空的吗?所以度一切苦厄,这就总的已经讲完了。你看这个《心经》可以到这边,如果明白了就可以结束了。佛经三藏十二部到这边也可以结束了。
所以昨天师父问我:他说:讲《心经》,那要很长呢。我说可以长讲,也可以短讲,要短讲的话,可以讲得比《心经》还短,就是长讲也不得了,哦,三藏十二部都不出这个《心经》的范畴,因为再接下来就讲到小乘的见,讲大乘的见,讲金刚乘的见,下面都有。所以三乘教法在《心经》里全部都有,
然后舍利子啊,色不异空,仔细讲了,祂又分开讲了,色法。我们现在你看,是不是你眼睛所看到的这一切都叫色法,我们自己的身体,肉体的这一部分全部叫色法,我们现在唯物的世界观,唯物的世界全部属于色法,一个色法就把它包括掉了。
色不异空,色不异空现代科学家他用物理学的角度上,你看,木头就是木头,木头不是铁,对不对,但是你分析它的时候,那木头它是什么东西变的呢?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木头怎么变得?你说树长的。然后这个木头你看,它的结构是什么呢?哦,再用放大镜放放,它是分子,放大镜再放放放,哦分子又有原子,哦,…
《《心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