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行到才得到

  行到才得到

  和尚不是要成佛嗎?爲什麼不修福報呢?爲何單單叫居士修福報呢?

  出家前我認識了一個叫妙寂的禅師,現已往生。他經常憑借禅定力直升兜率天,他說兜率天裏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居士,很少有高僧大德往生到那裏。我問他極樂世界呢?他說那裏居士更多,幾乎沒有和尚道士的份兒。我問,佛法不都是和尚在講在傳播在修嗎?他說和尚傳法不修法,傳給居士讓居士修,所以去極樂世界、兜率天的大多數是居士,和尚反而去得少。我問,那和尚去哪裏呢?他說和尚來世還在人道,因爲他欠人道的太多,所以來世還在人道。

  你對叁界那麼貪婪留戀,財色名食睡樣樣放不下,你憑什麼超越叁界呢?你想超叁界,就不能用叁界的東西太多,你用叁界的東西越多,就越難超越叁界。

  今天有人問我,受五戒是不是一定要能守住才能受。通常是先受叁皈依,你如果能守住五戒中任何一戒,就可以受其中的一戒,並非等到你五戒都能守了才能受。做人本來就應該遵守五戒十善,不是學佛了才要去守五戒,只不過學佛後更加強調了五戒十善。難道只有學佛的人才應該誠信不殺生,不學佛的人就不應該遵守嗎?

  學佛不是喊口號。看一個人的行爲就能知道他是不是在修道,能不能成佛。不學佛還好,打份工養活自己。學佛後就變成了索取者,還美其名曰:“讓人種福田”。你學佛,你怎麼不種福田,爲什麼叫人家種福田呢?與其說我們每天都在虔誠地修行,不如說我們的欲望每天都在膨脹。以這種心態和方法,我們都不是學佛的,不過是在增長自己的欲望而已,這種所謂的虔誠都是我執和貪欲。

  我常想,佛道真的離我們很近,而人道卻離我們很遠。佛道真的不需要修,六祖不是說“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本自圓滿”嗎?那我們還修這個佛道幹什麼呢?既然一切都是清淨的、圓滿的、現成的,還要那麼多戒律幹什麼?“道”需要這些戒律嗎?戒律是來戒人的,不是來戒道的。這就是爲什麼在我的佛學思想裏面特別強調“要修人道,以人爲本”。因爲佛道的起用是在人道的基礎上,人道不修好是無法啓用佛道的,即使你大徹大悟了,也無法在人道中啓用。

  曆史上有些成就了的神通廣大的高僧,爲什麼在世間不被大家認可呢?因爲他不遵守並違背了人道的遊戲規則,所以大家不認可他,甚至要把他殺掉。這種事例很多,不僅在佛教裏,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即使你有了神通,但是你在人間,你如果不按人間的規則辦事,而是以神通力在人間做事,最後的下場都不會好。所以,五戒十善是戒人的,是以人爲本的,它和自性沒有一點關系,難道我們的佛性還需要五戒十善嗎?可是你想啓用自性的力量,五戒十善必須過關。

  今天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不能解脫,是因爲我們人道的習氣太濃太重了。佛教稱之爲“業障”。我曾說,與其說是業障,不如說是惡習。爲此還有和尚說我是邪道——怎麼能把惡習當做業障呢?試問大家,業障難道不是我們的惡習造就的?難道不是你的惡習累積起來的嗎?如果你沒有世俗的惡習,怎麼會有人的業障呢?自性裏面是沒有業障的,只有人才會有業障。人的業障就是來自于人的惡習。因此,迄今爲止,我仍然堅持:“與其說是業障,不如說是我們人身上的惡習”。

  你看,每天晚上最早進堂來打坐的都是居士,然後是女衆出家人,再下來是男衆出家人。男衆出家人都是掐著點來,一分鍾都不願意早到,好像來早了人格就降低了。你們都坐好了我再來,自己就像老大一樣。在我們身上哪有一點體現出了我們對道的渴望!我看在我們身上體現出的都是想做人,對人道的渴望,並沒有體現出對佛道的渴望。

  上客房叁層樓住的都是居士,經常有居士離寺時會把被單撤下來洗洗再走。FX,你看挂單寮的和尚有沒有這種現象?(答:沒有)這就是出家人的品質。他才不吃這個虧呢,他洗床單就好像丟人似的。不僅被單他不會洗,房間裏的垃圾袋滿滿的他都不會拎著出去扔掉。你們再去上客房一二叁層的房間看看,樓長們搞得那麼幹淨,再看看你們出家人的房間。一個連外在都不願意整理的人,他會整理自己的內心嗎?面子的清淨都不要的人,會要內心的清淨嗎?當然,真正的大修行人的確不會在乎外在的清淨,因爲他已經能夠時刻把握自己內在的清淨。而一個凡夫俗子,他連外面的清淨都不在乎,他對內在的清淨就更不會在意。從我們身上取個單細胞即可反映出一個人的全部信息。通過一個人的首飾、穿著、房間擺設,就能知道此人身心內外的全部信息。

  我們都會背誦神秀和慧能的那兩首偈子。慧能的那首偈子放在你們身上,你們會受益嗎?慧能當時就達到了那個境界,他還要隱藏在獵人隊裏修行十多年,他還要吃肉邊菜,適時放生。可是在座的又有幾個人承認並願意采用神秀的偈子呢?神秀是個大學士,又是首座,滿腹經綸,當時圓覺經、般若經早已風靡,難道他就沒有讀過《金剛經》 《楞伽經》 《圓覺經》 《楞嚴經》 《華嚴經》等般若經典嗎?難道他不知道《般若無知論》嗎?既然他讀過以上經典,他難道不知道自性是清淨的,佛性不需要修正嗎?他爲何還要來一個“時時勤拂拭”呢?所以我說,就是這部《壇經》才使得禅宗從六祖的孫子開始逐漸走向衰敗,乃至衰滅,成了如今的口頭禅。當然,也正是這部《壇經》將禅宗推到了頂峰,六祖本人及其《壇經》成爲了禅宗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不朽的豐碑,再也無人能超出其上。因爲後來者都認爲自己是屬于慧能的根器,不願意把自己列爲神秀的根器,如果認可神秀的觀點就好像丟人似的,還是把自己列爲慧能這一派光彩。所以我說這首偈子毀了佛教,把今天的學佛人害慘了。

  你見到你的自性是清淨的嗎?你見到你的自性是圓滿的嗎?你見到你的自性具足萬法嗎?你沒有!你在你內心看到的都是貪嗔癡。你能夠看到自己內心的貪嗔癡,已經可以算個比較好的修行人了,很多人根本看不到自己內心的貪、嗔、癡。在坐的各位,可以閉起眼睛來假設一下,你現在已經找到了自性,見到了本來面目,你已經開悟成佛了。現在讓你出去弘法,你能做什麼呢?你到社會上又能做什麼呢?你說你是開悟的聖人祖師,你見到了自性,人家問你自性是什麼樣的,你說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亮晶晶的。你除了通達內明,前四明你什麼都不會,那有什麼用呢?你吃不吃飯?幹不幹活?爲不爲人?處不處事?在世間哪有多少次、多少地方能用到你內心的大智慧?即使你有大智慧,你的身份和你的環境也決定了你不可能有用到大智慧的地方。而用的最多的——就是爲人處事。

  整天想開大智慧,想成佛,世間真的需要那麼多佛嗎?當初的耶稣基督的確是明心見性、悟道成就了,爲何30歲就被釘在了十字架上?就是因爲他不懂世間法,不懂爲人處事。他逢人便說他得道了成就了,可以和天父 ——上帝對話了,那有什麼用呢?即便你得到了根本智,你的世間法不能起用,你的根本智必將無法啓用。

  一些信徒經常跑到我這裏說要開大智慧。我問,你是幹什麼的呀?他說我是種地的,我知道他是個普通人。我問,你現在的智慧不夠你種地嗎?你的地種得不好嗎?他說種得好,種得好。我說,你種得好就不能開智慧了,開了智慧你就不能安分守己了。你是一個農民,你的身份限製了你,你還想開大智慧。你開了智慧還是種田犁地,那時你就會痛苦,就想改變身份,就要造反了。

  真正開了智慧的人,給人的感覺更平凡,更謙虛,更渺小,更真實,更現實。很多人把“現實”理解成貶義詞,自從我學佛後就把“現實”理解成褒義詞。因爲開了智慧的人就是最現實的人,即活在當下的人——過去的已經過去,勿管它;未來的尚未來到,渴望它幹什麼?他只會把握現前的、真實的東西,不會去渴望未來的、虛無缥缈的東西。而現在的學佛人卻總是渴望未來,悔恨過去,空過虛度現在。如果你是個“現實”而又真實的人,過去的,好壞都已經過去了,你不會把心放在過去,更不會把心放在對未來的渴望,你只會把握好現在,把握好當下。

  如果我們真的渴望修道,就會對自己的惡習痛下功夫。不是痛恨惡習,而是坦然地面對惡習。惡習是人性中累世遺留下來與生俱來的,今生我們帶著它而來,如果不在這一世轉化它,還會帶到來世。佛教講種子的力量不可思議,你起善念就播種善的種子,起惡念、不好的念頭,同樣是一粒種子,都會種在我們的心田裏。一旦機緣成熟,善惡種子都會現形。爲什麼有些人的內心時刻會生出那麼多不好的念頭呢?就是因爲他過去動的惡念和壞念頭太多了,他沒意識到,即便有時他注意到了,也沒馬上忏悔。

  一個修行人,如果隨時能發現自己內心生起的惡念,隨時忏悔,那麼這個惡的念頭就如同種子被拔除了,你千萬不要小看了我們忏悔文中的四句話。你甚至動一個“我忏悔,我很慚愧”的念頭,那麼剛才生起的一些惡念種子就不會種進你的心田,這個壞念頭就被你清除了。如果你意識不到,或者你沒有生起慚愧忏悔的念頭,之前的那些惡念就會種下去。今天我們有沒有智慧,身體是否健康,有沒有財富,是否有人緣,都與我們無量劫前的起心動念和發心有密切關系。學佛的人總想在自己身上能出現放光動地的境界,但是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有那麼多的欲望和嗜好,我們身上所流露出來的盡是一些惡習——貪嗔癡慢疑,這一切都使得我們的美好自性根本沒有機會流露出來。

  HK晚上來了沒有?下來這段時間有什麼感受啊?(弟子在想如何回答)不用想啊,一想就已經錯了,那說明你根本沒有感受。如果我們對一件事物有深刻的感受,就不會用腦筋去想,因爲它占據了你的整個頭腦和靈魂,怎麼還需要去想呢?很簡單,當人問你,你最愛的人是誰,你只要一想,肯定就不是你最愛的人了。哪裏還需要你去想呢。你讀了很…

《行到才得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人以事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