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實之道
作者:阿姜.查的弟子們 合著、法觀法師 翻譯
內容簡介:
此岸生死苦,
鮮有能避者,
超越實爲難。
但依善逝說,
及依正法行,
度流登彼岸。
法句經第八五、八六偈
《譯者序》
去年夏天在泰國東北,閱讀這本書帶給我一些喜悅的共鳴。也許這本書看起來平常無奇,但它首先吸引我的(除了「法」本身之外),是這些活生生的比丘,他們的樸實、平凡、真實、謙卑、坦承、法依止……,這是我所歡喜和印象深刻的。我想,對于一個離俗出家的人而言,甘于澹泊、寂靜、謙遜、自省、放下自我、開闊……,才是生命真正成熟、深刻的開始!
至于此書的許多安排、和可以有的作用、意義、希望爲何,整個內容自身已作了相當完整且清楚的呈現,只待讀者自己去品味,譯者不想爲此多著筆墨。至少,這本書讀來應該還算容易、簡單的。頂多也只有個人所見深淺的不同而已。
這些開示都已是十余年前的舊作(英文原書于一九八九年出版)。書中看到的這些法師,現在多數都已是各化一方、近乎全生命投入的修行者。尤其這個傳承,在戒律上和寂靜中的體驗原本就有其堅持與紮實的一面。盼望這能多少帶給同爲出家的同參們些許共勉的作用。平凡寂靜,貼近生命,真報佛恩。默許大家都能同心增上。
除此,自己出家以來,承受在家居士們的關心和供養,慚愧感激;但願此書也能帶給他們對佛法僧存在世間的真義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長養自己更多的功德。
感謝泰國的Mae Rocana當時借給我這本書;感謝譯書過程中,Walter Pimbley在我英文疑難上的解惑,以及張小梅居士自始至終耐心地在計算機上的輸入工作;也感謝淨心文教的慈悲應允、成就此書出版--這是我想特別一提的。
願一切有情,在正道的實踐中,喚起內心真正的喜悅。
比丘法觀二000年四月于花蓮佛興寺
謹獻給~
Yo Dhammamdesesi:adhikalyanam,
Majjhekalyanam, pariyosanakalyanam.
佛陀已經指出的正道:
開始是甜美的,中間是甜美的,
結束也是甜美的。
上面的詩句是晨間唱誦裏「皈敬叁寶」的一部分,每一個清晨,在全世界南傳佛教的道場裏都可以聽得到。這節詩句正好也可以是我們的禅修老師--敬愛的阿姜.查--一生教導的寫照。
阿姜.查,或者如弟子們所稱呼他的「師父」(Luang Por),擁有有情中無與倫比的甜美特質:這種特質,唯有一個尋求真理(實相)之道的心才可能見得到。
「開始是甜美的」,在阿姜.查這個例子裏,是他決心過著艱苦舍離的出家生活(dhutanga bhikkhu 頭陀行比丘)。他培養無懈可擊的戒律和展現一貫的堅持,以大無畏的精進來面對各種狀況的考驗,特別是那些他原本很想畏縮逃避的。他給自己徹底的訓練,終于撥開迷霧,讓「正道」變得清楚。
中間是甜美的」是將他的了知,無私地和所有親近他的人們分享。不顧個人的種種不適,他身語意全然地奉獻出來,不停歇地幫助他的出家在家弟子,走上這條正道。他說他自己的教導方法,就是以身體力行作爲榜樣--而不只是口說而已。那些曾有因緣和他生活過的人都清清楚楚地知道:的確如此。
剩下來的,「結束也是甜美的」。它是,在數以千計此刻走在正道上的人們身上,每一個心中那種光芒四射、光輝燦爛的自信心;這個得到證實的信心,是對「Dhammam Saranam Gacchami皈依法--我皈依諸法如其本然的實相(真理)」最深切的表達。沒有在其它人身上看到過這種正道上的典範,這般自信心的覺醒就有可能不會發生;因此有句話這麼說,「沒有任何禮物可以勝得過:以法爲贈禮」。
《序言》
對于「真理之路(實相之道)」那樣珍貴的禮物,實在沒有任何言語可以表達我們內心的尊敬之情。不同的生命有情如果能夠遵循這條古道,共處于安祥和諧當中--也許就算做到了。
這本書是關于,一個團體中的人們努力地咀嚼消化他們已然接收到的禮物,並將之闡釋開來的一種呈現。更精確一點來說,這本書收集了,由阿姜.查(LuangPorChah敬愛的師父)的比丘弟子們--目前他們分居世界各地道場,所提供的一些開示(謄寫下來了)、信件和文章。想在西方出版一本書來表達對敬愛的阿姜.查的一生深摯的尊敬,以他從事教導的那些年裏的成果來呈現--似乎最合適不過。這些所收集的,正是他一生當中耐心培育之下所結出的一些美好果實。雖然將口頭上的一些開示轉化成文字型態時,爲了使讀者容易接近與閱讀而作了一些編輯;但我們已盡力保存了其原始呈現的精神:那是,活生生存在的真理--它的精神。
佛陀說,沒有其它人能夠爲我們走在正道上--不過他們可以指出我們應該走的那條道路。所給的方向將會因人而異,取決于多遠我們必須走和此刻的起點在哪。有很多次人們質疑阿姜.查,關于在他的告誡當中所出現明顯的矛盾之處。他回答:好比他站在道路的盡頭,看到某人向他走來時偏到路的左邊去了,他會告訴他向右一點;如果他們正偏往右邊,他當然會告訴他們移回左邊一些。指示是不同,但終極的方向卻相同。
當教導的對象不同,方式和強調也會有所不同。當讀者閱讀這本書時也會明顯地看到這樣的情況。讀者也可能碰到所謂的前後矛盾。如果是這樣的話,請您記得,這樣的出入只是在表面上罷了。這些文字無意表示是真理(實相)本身,而只是提出來作爲反省與思惟之用。
已有許多人從阿姜.查善于指出正道的能力中得到了法益;而同樣的這些人當中,許多人也已經參與了爲這本書的付出,謹以此書來紀念他們的老師。一種最深摯的感激,是源于:對這條正道的美好--一種真正的了知、贊歎與感恩之情;而因爲這樣的感激,這本書的供養--于是緣生。這是所有爲此書貢獻的人們的希望,願讀者們得以見到、明了、並且遵循--關于這本書裏所有寫下來的這些文字--所顯示的這條「正道」。
Evam如是
《各篇開示安排上的說明》
佛陀教導,僧團中後學比丘應該尊敬戒臘較高的比丘。僧團依此爲真實,而不論個人也許具有的其它特質或地位。因此,書中開示的安排順序完全依據受比丘具足戒的先後而決定。又,這些開示並非進階式的教導,因此,讀者們大可按己意自由選讀、重複閱讀或略去。
《敬愛的阿姜.查》
阿姜.查,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生于泰國東北靠近烏汶鎮(Ubon Rajathani)的一個小村莊。
接受了基礎教育之後,他出家成爲沙彌叁年,然後返俗幫忙父母親種田務農。二十歲那年,他決定重新回到出家的寺院生活,于一九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受了比丘具足戒(upasampada)。
阿姜查早期的僧侶生活遵循一種研習佛教教義和巴利經文的傳統模式。受具後的第五年,他的父親病重而過世;人命的脆弱和無常直接地提醒了他。這促使他去深思關于生命的真正目的;雖然他已有廣泛的學習而且也相當程度精通了巴利文,但對于痛苦的止息這件事,似乎並沒有具備更進一步親身的了解。于是,想從迷妄當中解脫的那種覺醒在他心中生起了,終于(在一九四六年)他放棄自己原本的學習,開始了一段托缽行腳的生活。
他走了大約四百公裏到達泰國中部,沿途睡在樹林裏,乞食則到村落中。他在一處重視毘奈耶(Vinaya 出家僧侶的戒律)的研究和行持的道場住了下來。停留在那兒期間,他聽到關于阿姜 曼.布利達多(Ven. Ajahn Mun Buridatto)這位備受尊崇的禅修大師。渴望去會見這樣一位成就的老師,阿姜.查以步行出發前往東北部,尋找他的蹤迹。
這個時候,阿姜.查正與一個決定性的問題掙紮著。他研究過戒、定、慧的教理,雖然經論中闡述地極爲詳盡且精細,但他卻無法明白究竟要如何將它們實際地付諸實踐。阿姜 曼告訴他,雖然這些留下來的教導的確是無所不包,但論到它們的核心實際上卻非常簡單;有了念住(覺知)的建立,如果見到了內心當中每一個事物的生起……當下便是修行的真實之道。這樣簡潔而直接的教導,對阿姜.查而言是個天大的啓示,而因此改變了他的修行方式--這條正道變得清楚了。
接下來的七年當中,阿姜.查在這種嚴峻而簡樸的森林傳統方式中修行;他遊方于鄉間,尋求安靜而隱蔽的地方,就爲了發展禅修。住在老虎和眼鏡蛇橫行出沒的叢林裏;利用對于死亡的省思來透視生命的真實意義。他曾經在火化屍體的火葬場修行,挑戰自己,而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他坐在濕寒交迫的暴雨中,一個無家的僧侶面對著徹底的淒涼與孤單。
多年的遊方之後,一九五四年,他被邀請回到他故鄉的村子,而在一處熱病肆虐、鬼魅出沒,被稱爲「巴蓬」的森林附近定居下來。盡管當地存在著瘧疾的侵擾、住處簡陋和食物稀少……等等困境,追隨他的弟子還是與日俱增。這個道場便是現在衆所皆知的「巴蓬寺」(Wat PahPong),從那兒開始,而慢慢地各地分院道場也相繼建立。
一九六七年,一位美國籍的僧侶來到巴蓬寺。這位剛出家不久的蘇美多法師(Ven. Sumedho)在靠近寮國邊界的一處寺院練習密集禅修,方才度過他的第一個雨期安居(vassa)。雖然他的努力帶來些許…
《如實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