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實修問答集 101~155例 (惟賢法師)

  101.佛法要在生活中得到受用,如何真正做到世間和出世間的圓融?

  

     

  佛法就是認識勝義谛的,認識出世的真如就在世間法上,“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並不是說離開現實,另外去找個佛法,你能夠在現實中了解它是無常的、苦的、空的、無我的,你認識了這個道理,建立了正確的觀點,它就是出世法,就是勝義谛的真實法,這就圓融起來了,不是說離開世間另外還有個出世法在。一般人辦不到這點,他只看到一面,不能看到兩面,他有執著嘛。他把苦當成樂,無常當成常,無我當成我,不幹淨認爲是幹淨的,他只看到一邊,就見不到出世法,見不到勝義谛,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指講法,講的是出世法,但要運用世間法,這也是圓融,世出世間法要圓融無礙。譬如在五明之中,你通內明,其他的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也通,你就可以利用世間法來解釋佛法,真正把佛法解釋清楚,這樣也可以做到圓融,這是一種圓融方便。

  

  102.對人世間的惡,我們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態度?

     

  善惡是有一定分別的,善惡分明,不能混淆。在佛法裏解釋,善以利他爲前提,惡以害他爲前提。能夠利他就能夠自利、自他兩利,那麼對眼前和將來都有好處,這就是善。假如你以害他爲前提,結果就把自己害了,自害害他,現在和將來都沒有好結果,這叫惡。佛法來講,必須要以善來轉惡,學佛要堅持善法,發揚善法,以善法來轉移惡,使他轉變過來。而在唯識學來講,盡管阿賴耶識裏是惡種子,你能夠多行善法,多親近善知識,多聞經教,就把惡種子轉過來了,就可以轉化得過來。

  103.當我們心裏沒有主意的時候該怎麼辦?該往左走還是往右走?

     

  那就是個正見問題了,應該把正見建立起來,就有主意了。沒有標准沒有正見,你就等于那個牆上的草,風吹兩面倒,自己拿不定主意,別人說什麼就跟著走。所以首先要有正見,正見是最要緊的。

  怎樣培養正見呢?需要先天、後天的結合。先天有善根,道根根基好,再加上後天的熏習,聽師長講,聽善知識講,多聽經教,就可以慢慢培養起正見來。

  104.在行持當中,遇到昏沈或者休克怎麼辦?

     

  在行持當中,假若是昏沈,就不妨起來,動一動,拜一下佛。要是休克狀態,家裏人就要把他扶起來,進行醫療,不能進入休克狀態。

  

  105. 怎麼把教理與行持結合起來?

     

  這是個人生觀和宇宙觀的問題。在認識論上,你認識到佛教教理可以解決人生的痛苦、可以淨化心靈,那麼你在行持上就要嚴守叁皈、奉行五戒十善,這樣子來結合。這種結合必須要實際,必須要恒常不斷,必須要勇猛精進。這種人現在雖然不多,但以少數帶動多數,就可以淨化大家的心靈,這也是我們今天的責任。所以我們也不怕人少。

  106. 作爲大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佛法?

     

  你們作爲大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內心的正念,以佛法思想爲指導,在佛家來講,生活與行持就完全可以結合起來。平常心就是道,生活就是道。你合乎真理來過生活,不管是學習呀、上課呀、休息呀、行動呀,都可以修持佛法。

  107. 有病怎麼辦?

     

  病,一種從業生起,一種從生理上起,還有一種是從心理上起。治病必須要佛法,佛陀就是大醫王,佛法是阿伽陀藥,阿伽陀藥治身又治心。具體辦法呢,一是醫療,二是修心,兩種結合,其中還需要忏悔業障。

  108. 生了病很痛苦,如何在苦痛中修習佛法?怎樣才能治病?

     

  佛法是阿伽陀藥,佛就是大醫王。什麼叫阿伽陀藥?就是無上妙藥,無上妙藥既能治衆生身病,也能治衆生心病,心病還需心來醫。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即能治八萬四千煩惱,消滅八萬四千的痛苦。就看你要不要吃這個“藥”,你能夠吃,就能夠由治心病達到生理上的平衡,解決生理上的痛苦。這就必須建立信仰,達到在苦痛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才辦得到。

  109. 如何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寫的。宗喀巴大師是黃教的祖師,他是西藏佛教的革新者,和我們的太虛大師一樣,提倡整理製度,其中心就是嚴守戒律,所以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結合大乘經典寫出來的。那麼如何讀?首先要把綱領找到,道前基礎,就是要親近善知識,念死殁無常,建立無常觀。下士道主要是講五戒十善,明因識果;中士道就是講厭離心,有出離心,就能夠持戒律、甘淡泊;上士道就是要發菩提心,修大悲大智大願,要修止觀。這是叁士道的精神,首先要把這個精神掌握好。最好先讀《菩提道次第略論》,把《菩提道次第略論》讀通,再進一步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由淺入深,就可以領會。

  110. 爲什麼人與人之間不能互相理解?

     

  不能互相理解,一是不能平等對待,二是水平有差別。在別人不理解你的情況之下,你作爲一個學佛人,就要理解別人、容納別人、忍讓別人!別人不理解你,你也不理解別人,就會形成是非爭鬥,這就不大好。

  111. 爲什麼要學佛?達到佛的境界是個什麼境界?

     

  學佛,就是要發揮人心靈的價值。人與禽獸有別,就在于心靈,假如不發揮心靈的價值,做人就是一個愚癡的人、一個暴惡的人、一個煩惱的人、一個痛苦的人。淨化心靈,發揮心靈的價值,這正是混亂的社會、混亂的人群需要的。

  至于佛是以什麼表現呢?達到佛的境界是個什麼境界呢?我們經常講涅槃,涅槃是佛證得的,是一種圓滿解脫的境界、消滅了煩惱的境界,這種境界很清淨,很解脫,很自在。這種境界,不一定是你死了以後、成了佛以後才有。

  梁啓超形容涅槃有四句話,說到了涅槃境界以後,心靈解脫,“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定無破壞,絕對平等無差別,絕對自由無束縛”。梁啓超學佛比較認真、切實,解釋這個涅槃很中肯。你的心靈若是達到這個境界,就是涅槃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不過是因位的境界;到了佛果的境界,那就是不可言說,假如可以言說,就不能代表佛法的精深博大,不能代表佛陀的崇高!

  112. 什麼法門才能夠救世?

     

  在佛教來講,佛教所有法門都能救世,但是佛法有原則,有方便,具體來講,就是要契理契機。契理就是符合佛教的原則,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契機就是要適合時代,根據地方不同、人不同、環境不同、時代不同,而行方便法門,叫契理契機。過去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現在趙樸初老居士提倡的人間佛教,都是以佛法精神做入世事業,達到二谛圓融,那麼這個人生佛教以及人間佛教的具體內容,希望大家多學習,這是當今最契理最契機的法門。

  113. 看《宗鏡錄》對自己有幫助麼?

     

  《宗鏡錄》是宋朝永明延壽禅師編著的,其主要內容就是:如何走正道?如何做人?如何過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有正確的觀點?明白這些,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悟道。

  

  114. 在八風之中如何修止觀?

     

  佛教中說的“八風”大家要曉得,不是外邊吹的那個大風,而是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能影響人之情緒,故形容爲風。這就像大海一樣,大海平靜時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宇宙的森羅萬象;假若大風一起,波浪掀天,不能行船,也不能照出一切現象,這時就在八風之中。“八風”來了怎麼辦呢?你就必須以靜止的心情、智慧的觀察,保持高度冷靜,鍛煉自己,就可以對付八風。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就是佛的境界。

  

  

  115. 請問人爲什麼總在一念之間徘徊?

     

  “一念”在凡夫境界是很雜的,有善念有惡念,有染念有淨念,它是交織在一起的。那麼我們如何以修行方法,加強用功,熏習善的種子、淨的種子,使這個惡種、染汙種子逐步消滅,達到心靈的淨化,就在一念之間。雖然說是一念,你能夠保持下去念念相續,正念相續,慢慢就有定力。有定力後,八風是動不了你的,若沒有定力別說八風,一股風甚至一絲絲風就把你動了。

  116. 面對社會中的不公平,我們應該如何做?

     

  對待社會中的不公平,我們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別公私,分別善惡,分別邪正,分別是非。要有分別心,有分別心就不會同流合汙,就會保持純淨,那麼在力量所及、條件夠的地方我就可以加以改造,條件不夠我就自己保持,穩坐泰山,過去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是這個意思。

  117. 《地藏經》的重點是什麼?

     

  地藏經的重點一是盡孝、報恩;二是發願,像地藏菩薩一樣;叁是修行的軌則,如供養、懸幡、供花、供水、修法等。

  118. 如何學地藏菩薩發願?

     

  《地藏經》是一部報恩經,地藏菩薩發了一個很大的宏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個願望沒有私心雜念,是很了不起的。普通人的願望都有私心雜念,爲名、爲利、爲地位,全是爲自己,結果就發生爾虞我詐、你爭我鬥,菩薩的願就沒有私心雜念。大智和大悲結合成大願,悲願結合是菩薩心胸。願力不可思議,這種願力得到了諸佛菩薩的護念,得到了龍天護持,就會有願必成。

  我們就要學習菩薩發願,受了菩薩戒就更應該學,發了願就要堅定。怎麼堅定?各種困難挫折、艱難處境都無所謂,都要勇于面對、承擔,遇魔堅百忍以支持,修行曆千難而不退,要有這個精神。不怕沖關,要勇敢,要大雄大力,就與菩薩道相應,你們就要發這種菩提心。

  119. 在晚上讀《地藏經》時,感到有一些奇怪事情發生,如床莫名其妙地晃等,甚至會…

《實修問答集 101~155例 (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