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攻略:初學 十二、根、道、果

  

十二、根、道、果

  

  學習和修行的氛圍、思想、心態、次第等,一切都可以量化和表述。有時我們把修行都想象得過于抽象,其實是可以量化的。只是需要達到一定高度,才可以回過頭來製定量化。俗話說:欲知山中路,須問過來人。佛陀和曆代祖師作爲“過來人”,爲了方便我們後人修學,就廣作講經造論等佛事,用量化的方式來引導我們領悟。

  

  修行,講究“根、道、果”。根,就是因;道,就是方法;果,就是目標。這個因也包含著當下狀態。例如,我們現在濰坊,我們的目標是到北京。可以設計幾條路線:要坐飛機,就到青島或者濟南機場;如果開車,我們就選擇上高速;如果願意步行呢,我們要准備幹糧。方法有多種的,因人而異。但目標要明確,如果目標不明確,那就無所適從,只能在這裏輾轉徘徊。所以,建立這樣一個世俗谛“根、道、果”的概念,對修行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現在要建立一個目標——果。什麼樣的果呢?我要成佛。再明確一點,你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佛?我要成爲阿彌陀佛那樣的佛。阿彌陀佛有什麼特點?他發了四十八大願,最終成佛,建立極樂世界,利益一切衆生。好,我就照著四十八大願去做。什麼叫阿彌陀呢?阿彌陀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就是不生不滅,無量光就是光明遍照。這時目標問題就解決了。

  

  方法是什麼呢?淨土法門的方法就是念佛,行菩提道。淨業行人長時誦念阿彌陀佛聖號,是在給如來藏下訂單——我要回歸無量光壽,不生不滅,光明普照。其實,光和壽代表著衆生的法執和我執轉化到清淨叁昧境界上,我們就能現證無量光、無量壽。

  

  有了方法(道)和目標(果),我們還要找出我們目前所處的准確位置(根),這個很重要,卻經常被我們忽略和混淆。修行到哪個高度,就用相應的方法“解決煩惱,化解危機,精進辦道,自利利他”。自己的高度(位置)找不准,方法就會混亂。方法用錯,就如同吃錯藥,不僅無益,反受其害。這個就是對症下藥。要遵循道次第找到自己的准確位置,就要誠實思考,無僞觀察,不要刻意美化自己,也無須過分謙虛。我們仔細思維自己修行的動力來源,通過察知自己的發心,便可了知自己正處在哪個修學階段,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我們把道次第量化爲:人天乘、聲聞緣覺乘、菩薩乘和無上乘。無上乘,就是密乘,也稱作淨宗玄門。

  

  在淨土念佛法門中,修學次第就是淨土宗根本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的“淨業叁福”,由佛陀金口親宣,不僅是淨宗修學次第,而且是一切法門的修學次第。

  

  “淨業叁福”是《觀經》中釋尊無問自說: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觀經》中的“淨業叁福”,在淨土宗中有五部經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念佛圓通章》,這是五經,再加上《往生論》(世親菩薩造),叫淨土五經一論。“淨業叁福”是《觀無量壽佛經》中的,有時候我們把《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這叁部經,稱作淨土根本叁經。這幾部經典將來大家都要深入地學習,參加了這次的學習班,你再去看這些經典,就容易理解“如來真實意”了。

  

  “淨業叁福”,佛陀稱之爲“叁世諸佛成佛正因”,一切諸佛都是依據這叁福來成佛的。第一,就是人天乘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乘的修法。這個還沒上升到修行成佛的概念,連二乘出離都不夠,但是這個必須要完善,這個完善不了,到後面就會出現偏差。

  

  第一是孝養父母,我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我經常講的幾部經是比較注重這一點的,“淨業叁福”、《吉祥經》,還有《善生經》。講這幾部經都是基于人天乘,比較適合普通大衆,不管他有沒有宗教信仰,都能完全接受。到了二乘,要讓大家觀想苦空無常,不是世間人都能夠接納的。而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人人可以接納的,這是一個普世價值。

  

  這幾年,我一直倡導給父母磕頭。那是幾年前,在泰安給一幫年輕居士講課的時候,我問:給佛磕過頭的舉手?大家都舉手。給師父磕過頭的舉手?大家都舉手。給自己的父母磕過頭的舉手?基本就沒人舉手了。基于此,給大家布置了家庭作業,讓大家回家給父母磕頭。後來效果非常好,逐漸就開始向外傳播。當時我要求給父母頂禮的時侯,設置了一套儀軌:把父母請到自己家裏佛堂,讓父母在主座坐好,晚輩們排成一排跪在父母前,雙手合掌說叁句話,磕叁個頭。第一句話說:爸、媽,爲了照顧我,您二老一輩子受苦了,孩子給您磕頭了!一個頭磕到地。第二句話說:爸、媽,我年輕不懂事,有時惹您生氣,讓您牽挂,讓您擔憂,我在這裏至誠忏悔。一個頭磕到地。第叁句話:爸、媽,我非常感恩,是您給了我生命,給了我家庭,給了我疼愛,今後我一定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將來好好孝順您二老。一個頭磕到地。這種倡導感覺效果非常好,後來就開始在民衆中普及。到現在,大概有一萬幾千人磕頭了,之所以有這個統計,是凡磕了頭的,我都讓他們發短信,或者在我博客上留言,我定期給他們做大准提火供,爲這些天下的孝子祈福。

  

  有時候到民衆中去講課,勸他學佛皈依,他不接受。但是你教導他行善,遵守孝道就很方便。尤其有老人孩子現場示範,老人上座,讓孩子給老人磕頭。這個頭一磕完,老人孩子大多都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這時,你再說讓他們皈依讓他們念佛,他們即刻接受,怎麼說他怎麼聽。所以弘法以這個做切入,他最能夠對佛教對佛陀産生親善的感覺。作爲父母來說,辛勞一生,對孩子從小的牽挂、疼愛、付出、心血,無與倫比,天地可鑒。但往往孩子有時候不乖,不聽話,調皮忤逆,讓父母很糾結,當這些孩子在跪下磕頭的那一刻,老人悲欣交集,酸甜苦辣的感覺一下子就湧上來。在那一刻,老人就有個感觸:孩子還是個好孩子,爲了他們受累也值啊。孩子一開始只是被動地磕頭,當他說這幾句話的時候,一開始有嬉皮笑臉的,當他磕第二個頭的時侯,他就笑不起來,就開始良心發現:是啊,從小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地照顧,我還那麼調皮,氣他,自己真是不懂事。也是百感交集,那一刻,一磕頭,雙方的關系就拉近。有些有家庭矛盾的,甚至抱頭痛哭,相互忏悔道歉。

  

  我到農村去講課,一些婆媳關系不好的,兒子和老人多年不說話的,這一刻一個頭磕下去,一下子一家人水乳交融。所以,用孝道去傳播佛教文化是最接近世俗人情,也最符合這個時代大衆的需求。

  

  這個時代大衆的孝道觀是有問題的。我每次給大家講課講到孝道,都是先講老人帶孩子多麼不容易。從母親懷孕開始,飲食上就注意,一切都是爲了孩子。生病了,不敢吃藥自己扛過去,怕影響孩子的健康。到孩子出生時萬一趕上難産,母親甯願用自己的命換寶寶的出生。出生到長大,小孩病了,父母恨不得替孩子生病,看著小寶寶逐漸長大。從小家夥第一天成長,第一天叫爸爸媽媽,父母的那種感覺,那種愛,那種奉獻。到孩子上學,母親每天早起做飯,上學送,放學接,到外地上大學,到畢業幫著找專業。孩子上大學到了外地了,老人在家裏想孩子,站著也想孩子,坐著也想孩子,躺著還想孩子,忙也想孩子,閑也想孩子。老怕孩子第一次離家那麼遠,能不能照顧自己,會不會曬被子?會不會洗衣服?老是牽挂。天天在家不看當地的天氣預報,都是看孩子所在城市的天氣預報。如果孩子是在上海上學,老人坐在家裏就光等著看上海的天氣預報,乃至一看到報紙上“上海”兩個字,心裏就“咯噔”一下。爲什麼呢?因爲孩子在那裏。慢慢隨著大學畢業了,要給找工作,從來沒求過人的人,現在爲了孩子低下頭去求人,求關系找人,一直到孩子結婚,生了孩子,再替孩子看孩子。孩子長大做事業了,出去喝酒,父母在家牽挂,怕他喝多了傷身體,怕他開車出事。每天都睡不著覺,都等著,怎麼九點了還沒回來?十點了還沒回來?等到十一點,哦,孩子回來了,這才開始踏實睡覺。孩子不回來,老人不會睡覺,在等著孩子回來,不回來不睡覺。不會喝多了吧?開車沒事吧?……總是在那裏擔心和牽挂。

  

  把這些事情一分析的時候,孩子確實就一下子體悟到每一位父母都是這份心。這時侯,對父母那種感恩的心、孝道的心、慚愧的心,一下子就生起來了,這一念生起就叫善根生起。善根具足了,就具足了福德因緣。《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同樣,善根福德因緣不足的人,無法證得大清淨叁昧,極樂叁昧。所以要從善根培養,當他對父母的這份感恩心生起的時候,他對萬物的感恩心同時生起,感恩心一生起,善根就有了,福德、因緣就具足了。

  

  所以,父母是孩子們的福田。什麼叫福田?長稻子的田叫稻田,長麥子的田叫麥田,長福的田叫福田。孩子對父母的孝道、供養能增長福報,就有福。有福之人不用忙,沒福之人瞎慌張。善根生起來時,福德就增長。我們知道佛是兩足尊,福慧具足就是兩足尊。福是承載智慧的…

《大乘攻略:初學 十二、根、道、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