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智海法師宣講)17
請大家一起合起掌來,跟我一起念;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叁稱)
請大家翻到第九面;在叁十二應過程當中,童男童女身說完了。下面;
【應以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
這一段是觀世音菩薩應現于十類之身。天——就是說有幾層天,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叁界都有相應的天。龍——也就是我們平時這個護法,你看那個龍樹菩薩,他最初在佛教當中出家了學佛,看那個根本性的經典《四阿含》一看就會,看一般的大乘經典也一看就會,自己也就覺得這個佛法也沒有多高深,佛法也沒有多習氣嘛,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他還曾經謀發了這個,我自己獨創一個教派,這樣的一種想法。但是大龍菩薩知道他産生了這種貢高我慢的心,就把龍樹菩薩接入龍宮當中去。我們今天很多人沒有看過龍,認爲這個是神話不存在,那實實在在天龍八部當中他就有存在。一接入龍宮以後;釋迦牟尼佛講的那些甚深微妙的大乘佛法、密乘佛法,都在龍宮當中了。這個龍樹菩薩一看,哦;這大乘經典在這裏,人世之間還不太容易看懂,那是龍。“夜叉”前面以講過,他是輕捷鬼,跑得非常快、速度非常迅速。夜叉他分得有地行夜叉和空行夜叉、還有一種天行夜叉這叁種,針對他所在的地方來爲修不一樣,是一種分別。“乾闼婆”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那些樂神譯、帝釋的樂神,也叫尋香神。爲什麼叫做尋香神?這個天帝釋要聽音樂的時候,他就燃起一種香,這個香氣一普開來的時候,這個乾達婆聞香就來了,就爲天帝釋演奏音樂,所以說叫尋香神。天龍八部都有這種。
我看有一種修法當中,他就是以這種信心,以這種因果、出離、一心、這個叁世道的修法好好來修,然後就燃一這種香,根據這種發心的不同,這個香就普熏十方,這個天龍八部聞香就來了,保護佛法,他說這個是非常靈驗的。包括我們今天你要講經、要做佛事,開頭要唱一個香贊,爐香乍爇、戒定真香這些,一唱香贊的時候就把我們平時所修的這些,聞思修、戒定慧、這些功德用心來加持。這個香燃出去它就不僅僅是凡香了,而代入這種戒、定香、真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五分真香。用我們自己的信心將這些五分真香功德、回向盡虛空遍法界,天龍八部他們也能夠得益、十方諸佛、諸大菩薩、這些天龍八部、護法神衆都知道,這叫信心啊。我們平時說信香一拜供十方,燃香是爲什麼?就是表達自己的信心,把這種信心要表達出來,平時我們在供香、供燈、供花、供水、供水果,這一切的一切他都有表法的含義,大家明不明白呀?哦,就明白哦。我們爲什麼要供香、爲什麼要供花,香花跟水果供起來究竟是什麼作用呢?我們要理解,理解了他就自然不一樣,香——是我們自己信香。燈——就表示光明、智慧,所以說把這些光明智慧,供養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水,慈悲之水,我們說悲心普灑十方,用這些水潔淨世界、滋潤萬物,用這些悲心利濟衆生,把這樣的功德供養十方。這個花莊嚴世界,你看有因有果,有種子了以後在適當的條件之下開花結果。而我們供花是什麼?一個方面就是用善因善果莊嚴這個世界,二一個方面有花了就要進行結果,我們用這些應行的善妙之形來供養盡虛空遍法界,而且把這些因緣的善法都回向于究竟的成佛果報,所以說它有這層含義,到最後結果用實實在在的證果來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但這是理性上說的,用理性上供下施,就是成就我們自己的福德資糧,有福德才能開智慧,沒有福德這種智慧開不了,所以說福慧雙修。福慧雙修。要叫我們得理還要勤修于世,這個事理要圓融,不能夠偏搏。我們平時就是不融融,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圓通、圓通、圓滿通達、圓融通達。我們在因地裏面修行的時候也要注意這個,你看一般居士這個智慧稍微差一點,你跟他講道理不太能夠聽的懂,不太能夠聽的進去,那麼你只需要告訴他該怎麼樣做,這個事情上,他在做事情上他很能夠做的到,雖然說不懂這個道理。燒香、供燈、供花等等一切,他都能夠做到,恭敬佛菩薩、合掌頂禮,這些他都做的很好。但是要問道理的話他你一定能夠懂了,那就是偏重于事項的修行。還一種智慧要好一點,他做什麼事情都愛問個道理,從理性上進入。比喻說剛才我們說的這些道理,他能懂道理,但是懂了道理以後,以爲這一切就是一個理性嘛,就是一個象征嘛,于是這個事情做不做無所謂,只要我們心理面有就是了,這個是什麼?偏重于理性,在事項上有所欠缺,這個子還是不圓滿。那我們向往的一種境界是什麼?也就是事理圓融。什麼叫事理圓融?做事情上,事情上斷惡修善度衆生,凡是應該做得起來的事情,我們都精進的去做,不要怕艱難、不要麻煩,不要以爲得理就可以了,要在事情上做的很到位,儀軌上做的很准確,所以說在做事情的時候要面面具到、細致如微,但是光是這樣夠不夠呢?還不夠,如果說能夠通達理性,一層又一層深奧玄妙的這些道理,我們都能夠通達,依理而成事,這個事情就做圓滿了。不僅僅是做事情哦,還能夠懂道理,還能夠開智慧。二一個方面理要圓融于事,你說你光懂一個道理,我們認爲這一切的一切就是懂了道理就行了,往往這部分人在事行上又有所欠缺。懂道理事情上偏偏做不來,或者說不喜歡做,認爲這個事情僅僅是讓我們明了這個道理而已,在理性上他比較通達,在事項上比較欠缺,這個時間也不圓融。總要是理事結合起來,理事要圓融通達,通過做事不斷的來顯理,依理性不斷的要落實在事行上,這個理性圓融不斷的這樣修,經常這樣子修我們就很圓滿了。
比喻說;你說苦,光懂這種苦的道理還不夠,爲什麼苦啊?那我們往往就是因爲這些攀緣之相,各種各樣色、身、香、味、觸、法,各種各樣的外塵六塵相、引起我們虛妄分別動了,動了以後這個裏面的這些煩惱、迷惑也就越來越厲害,然後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救度還駕。要明了這些苦是我們唯心所造、唯識所現,都是我們自己心識顯現出來的。那這個心識因什麼而顯現呢?因外境而顯現、因事項而顯現。所以說我們就要把這樣的道理,要在事情上把他轉過來,懂了道理以後就在六塵上用功。眼睛看色、耳朵聽聲、舌頭嘗味、身體接觸、心裏面想法,在這些六根六塵的接觸過程當中能夠救度還家,在事項上把這些道理要用起來。比喻說我們看外面的色相的時候,我們朝外面看迷失于是相,于是我們虛妄分別起來了。我們就在這個地方不朝外面攀緣,而要朝內在出發,有什麼樣的能見的心思,他所見的境相那就不一樣。這個時間我們熏發一種因果心、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以這種事來看一切。外在我們看一個男的無記心,看一個女的也許有貪心,但是就把這種無記心、貪心、嗔恨心要把它轉過來。轉成什麼?轉成慈悲心,我們今天看他都是有如來佛性的,將來畢竟成佛的,多生累世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親的,都是于我有大恩德的,這樣子你一看外面的衆生,他原來的貪心、無記心沒有了,他把它專轉什麼了?轉成慈悲心、關愛心、這些菩提心、出離心,這就不一樣了。以前你也在看,今天你也在看,但是內心一改變了,你所看的境相它就變化了,這叫救度還家。在眼睛看色相的時候是這樣,耳朵聽聲音也是這樣,以前聽到任何一種聲音,不是起嗔心、就是起貪心,嗔貪之心不起了他起無記心,而我們今天呢?不起無記心明明了了,那個聲音就像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他一點點的都幫助你修行,你看看,聲塵也在幫助你在修行,都是佛法,都是道場,你要這樣看的話,他不起煩惱了、不執著了、不起虛妄分別了,偏偏每一個聲音都在鍛煉我們,幫助我們修行,這是不是救度還家呢?救度還家。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你看看你內在的發心變了,思維習慣變了、理性變了,你也通達道理了嘛,所以說這一切的一切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他就不一樣了,就這樣救度還家,把他轉過來,一轉過來的時候他就不一樣了。所以說平時我們在燒香,等等一切,都要這個道理來通達,以自己的發心來明熏加被,來祈求諸佛,把這樣事情不斷做、不斷做,我們的心自然而然他就轉過來了。如果說你把這種道理,僅僅懂一點道理不在事項上熏修,往往一臨事境的時候我們又被迷惑了,又在事項上著眼了,執著了。一臨到事境的時候就把自心埋滅了,所以說一定要理事圓融這樣子來,能夠以這個理事圓融的真香熏修十方的時候,這個乾達婆他尋香而來,所以他叫尋香,樂神,帝釋天的樂神。
“阿修羅”是非天,什麼叫非天,就是我們上午所說的,他修善法的時候,他起一種嫉妒心、人我心、執著心、著相而求,嗔恚非常嚴重,往往是有天福沒有天德,阿修羅經常與天上打架,爲啥?就因爲有嗔恚心非常嚴重,所以稱之爲非天。他就喜歡鬥爭。阿修羅;男的阿修羅長的奇醜無比,但是女的阿修羅她長的非常漂亮,就連那種天上都喜歡娶阿修羅,你看看。所以說這也是一個奇怪的一種現象。阿修羅就是嗔恚心、嫉妒心非常厲害,要爭一個是非高下。所以說你行善積德,如果說沒有把這個嗔恚心去掉、沒有把這種嫉妒心去掉、人我心去掉的話,就很容易應行善而墮落于阿修羅,他還是善業成就的哦。依善業但是你內心夾雜有這些煩惱,煩惱沒有取,到最後生爲阿修羅。願不願意生在阿修羅當中?不願意(大衆)。所以說我們今天行善、學佛、爲人處事,盡量的把這個阿修羅的嗔恚心、是非心、人我心、嫉妒心、這個要取掉。
“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大鵬金翅鳥專以龍爲食。你看他兩只翅膀一扇的時候,這個大海海水爲之分開,海裏面的龍就現出來了,它就專門去吃這個龍。所以這個龍怕的不得了,它最後它也皈依佛法了,最後皈依佛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