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5-2
(第13、14觀)
第十叁觀(雜觀):雜想觀
南無阿彌陀佛!
最後幾觀,第13、14、15、16觀。第13觀叫雜觀,不是直接觀察西方極樂世界,是觀我們人間的佛像,此娑婆世界的佛像。“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複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就是想到西方極樂世界,至心,就是至誠心。到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具備叁心: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至誠心其實就是十八願,深心就是十九願,回向發願心就是二十願。爲什麼這樣說呢?至誠心其實就是善根,就是經上所說“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不是一般之善,不是人天福報之善,是成佛之善根。成佛的善根叫至善,世間人天福報的善根叫“善”,就是一個善而已,是從意識中出來的善。從佛心裏出來的至善,是絕對的善,沒有彼和此的分別心,沒有自和他,沒有因果的相對,沒有理事之障礙。“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叫“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呢?就是分別的善根、福德、因緣。從自己分別心出來的善根都叫少善根,只要是在十法界裏面出來的善根,都叫做少善根。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自然知道:小善具備大善。《華嚴經》裏講,到八地菩薩以後親證了就知道,微淺之善與須彌山之善無二無別,就是在地上拿起一根草,同須彌山的功德是不二的。大乘經典告訴我們,凡夫不能親證,但以信而攝取,就是說,我們不能夠親證到小善與大善無二,但可以信,佛陀怎麼說我就怎麼信,相信我們現前的這個功德和諸佛的功德是無二的。“聞說阿彌陀佛,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至心就是絕對的心,跟佛無二的心,是佛陀的善根,落在你心田之中,與你的善根合二爲一,這種善根叫至善。如果你把你的善根與佛陀的善根隔開來了,就叫小善。以自己修福滅罪的念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能不能往生?是不能往生的,因爲這個善根不叫“至善”,也就不叫“善男子”,這種善根是人天之福報,還是從我們意識裏面顯現出來的,不是完全接受佛的心。應該放棄我執,把佛陀的善根與我現前的善根合二爲一,佛的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與我們現前的善根合一。不可以說佛大,不可以說你小,有大和小都叫分別心,就是一生補處菩薩,分別的善根也爲小善根。把你九法界的心全部舍掉,全部接受佛的心,把全部的心落在佛的心上面,這叫做大善根。這時叫做“善男子”,叫至誠心。是以此至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大福德是什麼呢?就是你了解阿彌陀佛的功德就在眼前的那一刹那,叫大福德。再大再大的福德,也沒有佛的福德大。即使你把須彌山放在手上,把叁千大千世界放在手上,還不如一念完全接受佛的功德。了知現前當下這一念就是佛的這種心,叫福德心。佛一切福德來自于功德,而一切功德皆爲一體。所有衆生都因爲心量很小,而分別獲得了一部分小功德,在分別中生起的功德,都是因爲自己的分別心在作怪。對你現前所有善都生起佛的善根的信心的時候,這種福德是最大的福德。順從佛意,佛陀所講的現前的善法,像山河大地,也可以說是你的善根。你遇到山河大地,也可以說是你的福德。福德來自于功德,功德寶藏是宇宙本原,因爲衆生有大小不同的執著,有程度不同的妄想、分別,所以生起的功德就有大和小。有的在須彌山,有的在天堂,有的在人道,有的在阿修羅道,也有的在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也有的在菩薩道,也有的在佛的境界。十法界都安住在功德體上,因爲各自的分別心不同,功德在你心中顯現出來就不一樣。其實功德是一,因爲分別心故,生起了種種差別。但是呢,你超越自己的分別心,放棄你的分別心,就是十法界所有衆生的心量都要放棄,直接相信這是阿彌陀佛的功德的時候,比你現生做觀世音菩薩、做釋迦牟尼佛還大。爲什麼呢?這叫大福德。因爲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十法界就是十法界的分別心,而這一切分別心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唯有信阿彌陀佛心,這叫大福德。所謂的大福德,就是無分別心;所謂的小福德,就是有分別心。分別跟無分別的差別就是這樣的。有分別就是我們的心,就是十法界的心;無分別就是阿彌陀佛的心,信阿彌陀佛就是無分別心。無分別心就叫大福德,每個衆生具足了,因爲分別與不分別,只是衆生的一念而已。你相信阿彌陀佛,也是你那一念。一切衆生皆有信分,每個人都可以信阿彌陀佛,但是每個人都可以不信阿彌陀佛,信十法界,信觀音菩薩,信釋迦牟尼佛,信阿羅漢,都可以信,那就是你的分別心。因爲每個人心裏都有十法界心。但是呢,你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十法界,直接信阿彌陀佛的體就是無分別心。所以,每個衆生都有往生之份,十法界任何一個衆生都有機緣信阿彌陀佛,如果錯過這個機會就沒有機會了。十法界的衆生都有往生的可能,每個衆生都有信的可能,一信即達。所以大福德是無分別,並不是我念阿彌陀佛念多少才能往生,是你有沒有一個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的心。善根、福德,都是一樣的。善根叫無量壽,福德叫無量光。你認識到至誠心,就是生命,每個衆生的生命都是叫善根體。每個衆生的福德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體。
什麼叫大因緣?就是阿彌陀佛功德回向法界衆生,沒有漏掉一個衆生。善根的回向,福德的回向,二十願本身的回向。十八願叫善根的回向,十九願叫功德的回向,二十願是他本來的回向,回向心。如果沒有二十願回向,阿彌陀佛成佛不起作用啊,善根不能回向于衆生,功德不能回向于衆生。如果善根不能回向于衆生,衆生的善根就落在十法界裏面;如果他的功德不能回向于衆生,那衆生就落在分別的功德之中,永遠不能脫離十法界,衆生的善根也不能離開十法界的善根。要不就是十法界的善根,要不就是在阿彌陀佛的善根裏面。沒有阿彌陀佛的成就,就沒有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沒有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就沒有今天衆生聞到阿彌陀佛一刹那無分別的善根成就。沒有阿彌陀佛的二十願回向成就,十八願、十九願都不能成就。回向太重要了。所以,十八願是名號願,十九願是功德願,二十願回向願,就是善根願、福德願、回向願,叫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而這叁個心就是阿彌陀佛回向到衆生心中,所以衆生就具備了善根、福德、因緣的體。十方法界所有的衆生都具備了,沒有哪個衆生不具備的。衆生就是缺少一念信,一信就趣入。淨土法門叫難信之法,一信即入。信了,中間沒有任何距離。這個信,是善根的信、福德的信、因緣的信。因爲阿彌陀佛回向的成就,大悲心回向衆生;他的功德成就,就是成就衆生的福德;名號成就,善根成就,而這個善根每個衆生具足,當下就具足了。無分別的善根,無分別的福德,大家現在就已經具足了。所以,一信即達,究竟處唯信獨達,究竟的地方是唯信獨達的。所以,阿彌陀佛名號,實在跟每個衆生都是相應的。這裏面有兩層意思,一層,信阿彌陀佛的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這是講欲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另一層,也有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那就必然有你自己十法界的心,阿彌陀佛也會滿你的願望,或者到他方國土,或者成就福田,你想做佛菩薩、做普賢菩薩、想做阿羅漢,或者想人天福報,生尊貴家,升官發財,要女得女,要男得男,他都會滿足于你的。你想下輩子出家,他也會滿足你的。像我過去世也是念佛的人,爲什麼不能往生成佛呢?就因爲我想這輩子出家嘛,阿彌陀佛也滿我的願望。“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于成佛,常修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是在他方國土所建立的。還有很多菩薩不想成佛的,第四十一願至四十八願都在他方國土所建立的。有的衆生不想往生,阿彌陀佛都會滿你的願望。而“欲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去的!可以這樣說。你如果你放棄自己所有的願力,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去的。
前面講到的,從九觀到十二觀,是觀佛菩薩。講果,就是阿彌陀佛的身相和十方諸佛的身相。講因,就是觀音菩薩身相,大勢至菩薩的身相。這是講的因和果的關系。前面講到觀音菩薩攝取無量衆生,大勢至菩薩攝取無量世界,我們應該感受到諸佛現前叁昧的體,就是講無量壽佛,觀音菩薩的大悲體攝取無量衆生,我們都應該感受到,大勢至菩薩攝取無量國土,我們也應該感受到了,但是我們衆生心裏面還有疑惑。我們每天到廟裏來拜佛啊,上早晚殿啊,這些東西算什麼呢?是不是坐在那個地方觀觀世音菩薩就可以了呢?這裏面直接告訴我們,你現在看到的這個像,應當觀察丈六金身。菩薩像過去在印度是沒有的,佛教傳到我們中國以後才有啊。印度沒有,所以叫我們觀,其實我們現在就在觀。因爲印度沒有菩薩像,唯獨就是釋迦牟尼佛像。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給他母親講法,叁個月沒有回來,當時那個國王非常想念佛陀,就請雕匠用非常好的木頭雕了一尊像,對佛像天天拜,這是第一尊佛像出現的因緣。釋迦牟尼佛回來以後看到了就贊美佛像的功德。後來很多阿羅漢圓寂以後,就出現了阿羅漢的像。佛法傳到中國以後才有了菩薩像。釋迦牟尼佛講法的時候,空中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那是不可思議境界,凡夫見不到的,只有那些大菩薩才見得到。所以後來經典上講有很多菩薩很多菩薩。中國大乘佛教比較興旺,所以經上講,佛教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一看就信了,因爲中國人有大乘的根性啊。後來就雕出很多像,這些像我們睜開眼睛就可以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5-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