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

  釋聖嚴

  五戒與十善,一向被認爲是人天善法,而且在別解脫戒中,雖有七衆戒,並以五戒爲基本,卻未以十善法列入七衆的別解脫戒。而至于在家與出家共同受持的大乘菩薩戒,雖有從大乘經論中集出的菩薩戒本,也有叁聚淨戒作菩薩戒的總綱,卻未能將十善法作爲菩薩戒的基礎來處理,以致漢傳的大乘菩薩戒,徒具嚴格的受持形式,而缺少易學易持的實用效果。

  本文基于此一問題的症結所在,詳細查考大小乘諸經論,介紹說明十善法不僅是人天善法,也是如《大智度論》所說︰“十善爲總相戒”,又說︰“十善則攝一切戒”。十善是世間倫理的根本,是佛教七衆別解脫戒的根本,也是菩薩戒的根本。

  本文從阿含部諸經、阿毗昙部諸論、大乘各期經典、大乘諸論典,以及從印度佛教、漢傳大乘、藏傳大乘諸論師的著述中,找出有關于十善法的內容,雖僅身叁、口四及意叁的十條,而其涵蓋層面則可淺可深,可狹可廣,並且在凡則凡、在聖則聖、遇小即小、遇大即大,內外道同轍、僧俗衆共軌,世出世間、有佛無佛,都能適用,又易實踐的道德軌範。十善法具有無限的包容性和伸縮性,所以也是極富彈性的菩薩戒法。

  古代漢傳的大乘佛教諸大師們,對于菩薩戒的觀點,僅采用少數幾部聖典,例如《梵網》、《璎珞》、《瑜伽》、《地持》等經論,未能廣涉大小乘諸經論,也未將藏傳及南傳的諸聖典中對于菩薩戒的根源及其開展,作廣泛的探討。本文則從對于十善法的研究,發現了漢、藏、巴利叁種語系的聖典中,均有脈絡分明的共通性。

  因此,本文主張︰既然已在大小乘諸聖典中,明確地發現了易受、易行、易持的十善法爲最根本的菩薩戒,就該及時調整,把已往以《梵網經》爲菩薩戒受持准則的觀念和作法,轉成以十善法配合叁聚淨戒爲受持菩薩戒准則的觀念和作法,這是回歸佛陀本懷的無上功德。

  一、前言

  戒在佛法中,分有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的叁等。別解脫戒,離欲界纏;定共戒,離色界纏;道共戒,離叁界縛。又謂別解脫戒是欲界凡夫,受持戒相,持戒清淨,則可別別解脫;定共戒是住在四禅八定之人,自然不會犯惡行造惡業;道共戒則已證學與無學的聖道,已離煩惱,已斷生死,無漏智慧現前,根本不會再有犯淨戒造惡業的可能。

  欲界凡夫,若不受持別解脫戒,縱然想要返生爲人都非常難,何況解脫生死乃至成等正覺。既已皈信叁寶,必須受持淨戒。依在家出家及大衆小衆的不同,別解脫戒分爲兩大類︰一是聲聞七衆別解脫戒,包括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二是大乘菩薩戒。七衆戒是叁皈戒、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是依五部大律或稱四律五論的律藏。(注1)菩薩戒則沒有成套乃至專門的菩薩律藏,而自古以來中國先賢都是從《璎珞經》、《梵網菩薩戒經》、《地持經》、《瑜伽師地論》、《菩薩善戒經》、《菩薩優婆塞戒經》等摘出戒相條文而成戒本。(注2)菩薩戒的基本精神,則在于叁聚淨戒的能收能放。(注3)叁聚內容是︰攝律儀、攝善法、攝衆生。

  在中國佛教史上,菩薩戒的授受,一向采用《梵網經》,因其主張“孝名爲戒”,頗能迎合中國民族重視孝道的美德。又因其對于受戒者的資格要求,非常寬大,不僅未受七種聲聞戒的人類可以受持,乃至但能聽懂法師語的異類衆生,也都能夠受菩薩戒。(注4)可是《梵網經》的十重戒及四十八輕戒,有許多條是我們無法遵行的,有許多條則因時代環境及風俗習慣的變遷,已經不切實際,故在中國雖然形式猶存而精神空虛。因此,我在拙作〈從叁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的文末主張︰“今後我們在叁聚淨戒的原則下,如何來考慮菩薩戒的時空適應,而予簡化並且認真”。(注5)同時我也發現日本天臺宗創始祖最澄,設立圓頓戒,以“授圓十善戒,爲菩薩沙彌”。(注6)《入中論》所舉的菩薩律儀是十善道,(注7)《大智度論》則說︰“十善爲總戒相”,(注8)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說︰“此(十善)爲攝盡屍羅本”。(注9)這使我覺得叁聚淨戒與十善,都是菩薩戒的根本。故在寫完叁聚淨戒之後,就考慮要寫這篇論文了。

  二、十善法與大小乘諸經論

  有關十善法的經論記載,極其豐富,這是人天善法,也是聲聞、緣覺乃至成佛基礎的五乘共法,(注10)故從原始佛教聖典到近人的佛教著作,多多少少,都有關于十善法的提倡及討論。

  依據日本現代學者大野法道博士的代表作《大乘戒經?研究》第十五章,介紹與十善法或十善戒相關的大小乘經典,分做二十一個項目,(注11)舉出大小乘經典共計有︰四種阿含部六項五十一例,大乘經十五項四十叁例,合計九十四例。(注12)

  我們發現,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運用十善法,從《雜阿含經》開始,十善法即有戒律、業道、善行、正道行、真實法、涅槃解脫法的功能。大乘經中的十善法,功能更多,例如菩薩道必修的六波羅蜜之中,第二戒波羅蜜,即用十善法爲其內容者,有《維摩诘經》的〈佛國品〉、《大品般若經》卷5〈問乘品〉及卷20〈攝五品〉、《成具光明定意經》、《十住經》及《十地經》的離垢地、《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十地品〉第二地、《密□金剛力士經》、《寶雲經》卷1、《大菩薩藏經》的〈屍羅波羅蜜品〉;以十善法作爲菩薩戒的有《大乘十法經》、《未曾有因緣經》、《優婆塞戒經》、《受十善戒經》、《佛升利天爲母說法經》卷上、《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等;以十善法作爲戒與業道兼顧者有《小品般若經》卷6〈阿惟越致相品〉等;以之作爲菩薩道及菩提行的有《大方廣十輪經》卷7〈遠離譏嫌品〉、《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大菩薩藏經》的〈屍波羅蜜品〉;以之作爲往生淨土之要行者,有《大般涅槃經》卷19〈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大阿彌陀經》卷下、《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3、《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中等;以之作爲無上正真道之本者有《海龍王經》卷3;以之作爲招致善果的功德者,有《十善業道經》、《佛爲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大集月藏經》等。(注13)印順法師也在其《成佛之道》第叁章列舉《海龍王經》,所以說十善法是人天衆生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的根本依處。(注14)

  至于在大小乘諸論典之中,提到十善法的,也極豐富,例如南傳《清淨道論》第一〈說戒品〉、(注15)漢傳《舍利弗阿毗昙論》卷7、《阿毗昙心論經》卷2、《阿毗昙婆沙論》卷25〈不善品〉第一之一,《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112業蘊第四的惡行納息第一之一,《阿毗達磨俱舍論》卷16及卷17〈分別業品〉,《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22〈辯業品〉第五之五、《成實論》卷8、《發菩提心經論》卷上、《攝大乘論》卷下依戒學勝相第六及《攝大乘論本》增上戒學分第七、《攝大乘論》世親釋卷8、《攝大乘論》無性釋卷7、《瑜伽師地論》卷40〈菩薩地品〉第十之一、《十地經論》卷4離垢地第二之四,《十住毗婆沙論》卷3〈釋願品〉之余、《大智度論》卷46〈釋摩诃衍品〉第十八,藏傳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卷5及卷11等,均有相當多的文字,闡述十善法及十善法與菩薩戒的關系。(注16)

  叁、十善是世間善法的常軌

  十善法的異稱也不少,以業道而言,稱爲十善業道及十不善業道;以行爲而言,身口意的叁類,可稱爲叁惡行及叁妙行。以意業的叁個項目貪、嗔、邪見,稱爲叁不善根;無貪、無嗔、正見,稱爲叁善根。以業道的性質而言,身叁、口四的七個項目稱爲業,意的叁個項目,爲前七個項目的道,故稱業道,十個項目相加,行惡即合稱爲十惡業道,行善則合稱爲十善業道。以此十事爲律儀,則名爲十善戒。此十善戒,不屬于聲聞七衆的別解脫戒,所以《瑜伽師地論》卷40〈菩薩地戒品〉雲︰“律儀戒者,謂諸菩薩,所受七種別解脫戒”。(注17)因此,十善不僅是佛教的五乘共法,也當是與世間諸外道師共同遵行的善法。也可以說,任何人,不論信佛不信佛,都當遵守十善法;任何時代任何地方,不論有佛教沒有佛教,都當遵守十善法。所以十善法是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一切律儀戒的基礎,更是無上佛道的基礎。故在《大智度論》卷46雲︰“有二種戒,有佛時,或有或無;十善,有佛無佛常有”。(注18)是指在家出家的七衆別解脫戒及叁聚淨戒,佛住世時或有或無,而十善戒則有佛之世及無佛之世,永遠都有。此在《菩薩優婆塞戒經》卷6,也有如此的看法︰

  佛未出世,是時無有叁歸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

  修十善法。因十善故,世間則有善行惡行,善有惡有,

  乃至解脫,是故衆生,應當至心,分體解十善之道。(注19)

  《優婆塞戒經》所示的意思,已相當明了,跟《大智度論》所說的頗爲一致,無佛之世,也就是佛未出世之際,雖尚沒有“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比丘僧”的叁歸依戒,(注20)但對于有智慧的緣覺及菩薩根性者,爲了求得緣覺菩提及大菩提,也會修行十善法。其次,世間雖無佛法之際,卻已有了十善法,所以一般的人們,也有善行及惡行的標准;如果世間或有佛法或無佛法,只要有十善法,人們便有修行解脫道的機會。故在《中阿含經》卷15第70《轉輪王經》有雲︰此世界的人壽減至十歲時,便有一連七天的刀兵劫,劫後余生的人們,便知共行十善法,乃至人壽增長到一萬歲時,也都是由于逐漸增行十善法的緣故。(注21)這也說明了十善乃是世間善法的常軌,是被佛法所肯定的。但卻未必要由佛說,未必出于佛教。

  正如日本學者土橋秀高氏所說,十善法是從世間法貫串到菩薩戒的。(注22)中村元博士,也有一篇文章〈十善之成立〉,他以爲佛教所說的十善,…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