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祈願正法重現

  祈願正法重現

  本光碟所提建言絕非針對任何道場或個人,純系依據修行叁十載所見所聞,就一般常見弊病,至誠懇切,慨陳管見,衷心所願,但求佛教興盛,正法重現。此心可昭,諸佛明鑒。

  釋慧律 題

  

  祈願正法重現

  未曾聽聞佛法,生命就毫無意義可言。

  得聞解脫之道,而未能依教奉行,則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如果道場沒有法,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

  貫徹叁法印、一實相印、四依止,落實在每一個動點上,當下即是「正法重現」!

  讓佛教興盛、正法重現,是每一個佛弟子無可推托的責任。

  二 OO 五年元月一日

  釋慧律 寫于高雄文殊講堂

  緣起

  衲生長于窮困之家,母親以一弱質女子,獨力撫育四子一女,生活概況可謂家徒四壁,資用乏絕,叁餐不繼,曆經百般折磨,萬般艱辛。衲雖年幼,即深刻體會生存之苦楚,欲求起碼之溫飽,誠非易事。

  少年時期,勤勉向學,資質尚稱穎悟,同侪之輩亦非等閑,若欲金榜題名,獨占鳌頭,倘不焚膏繼晷,夙夜匪懈埋首鑽研,則難遂所願,因此寒窗求學之苦,衲亦飽嘗個中滋味。

  至于健康狀況,則以先天不良,後天失調,色身時受病魔肆虐,沈(病 + 阿)痼疾,舊傷新症,遍訪無遺,色身病苦之祖師,舍衲其誰?及長,稍解人事,初涉情緣,便覺牽纏無奈,束縛重重。複眼見父母婚姻不幸,親朋夫妻間屢有口角爭執,情執之苦,不言而喻。

  某日,衲遇一友人,告以:「受父母養育一十五載,未嘗反哺,欲趁假期打工,奉養雙親。」旋即外出。(言 + 巨)料,兩小時後即驚聞其于工作中慘遭高壓電 # (擊)斃,血肉迸出,形似焦炭。又一同學成績傑出,堪稱翹楚,本擬于翌日搭機赴美留學,因外出購物,不幸發生車禍,英年早逝,壯志未酬,徒留遺恨。此系數十年前舊事,衲略舉二端,無常之隨侍在側,已昭然可見。舉凡生活周遭摭拾可見,時時刻刻皆上演著一幕幕生離死別之血淚劇,而幕後導演正是「無常」。

  綜觀此生所見所聞,人世間非只一「苦」字了得,實可謂「苦不堪言」。人生固雖苦惱萬狀,然所慶幸者:衲于甫入大學,便得聞難遭難遇之佛法,又蒙諸善知識開導,了知唯有受持世尊金言之教,透視宇宙人生之真實樣貌,體悟「苦」乃世間之常態。冀求離苦得樂,當以佛陀爲典範,依循其親證之足迹,解脫無明纏縛,成就菩提之道。

  苦由何來

  乾坤是一劇場,生命是一出戲。而衆生則是一群迷惑的演員,看不清生命本質,參不透生活真貌,上焉者弛求功名利祿,下焉者追逐五欲六塵,更有甚者,在渾渾噩噩中,無奈地下臺退場。

  谛觀吾人當前所受,就身而言,有苦有樂及舍受叁者;就心而言,有憂有喜及舍受叁者。人之常情,心于順境則生欣悅之念,反之則生憂愁。色身領納順境則生樂適之感,反之則起苦惱。至于身心領納不違不順之境,而苦樂之感鹹共舍離則生舍受。上述五受,苦憂二者確實是苦。樂喜舍叁者則虛妄無實。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皆以苦爲良師,是以欲離苦則必先知苦。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人生苦事多如恒沙,不勝枚舉。約而言之,有苦苦、壞苦、行苦叁項。苦苦之首一「苦」字爲苦惱逼迫之意,涵攝身心種種苦惱,亦即前述之苦、憂二受。大抵而言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壞苦之「壞」字乃變壞之意,系就樂、喜二受所說。蓋因樂境無法恒常不變,往往賀客在堂,吊者在闾,樂境方來,苦境隨至。行苦之「行」字系遷流之意,乃據舍受而言。所謂:「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一切有爲法,遷流叁世,無刹那常住安穩之苦。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是以縱如無色界衆生,亦難免行苦。色界衆生則兼受壞苦與行苦。至于欲辦衆生,則統受苦苦、壞苦、行苦。

  娑婆義譯爲堪忍,即可知隸屬欲界之娑婆衆生,乃是叁苦交煎,處境堪愍!然則一切衆生之苦,皆由不覺而招。所謂不覺,即是無明。無明有根本(生相)、枝末二類。根本無明,系佛所斷。枝末無明,乃二乘人所斷。枝末無明又可分見、思二惑。見惑者,迷于理之惡見,涵蓋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等五利使。思惑者,迷于事之惡見,涵蓋貪、嗔、癡、慢、疑等五鈍使,能滋潤生死苦果。衆生本具清淨自性,與佛無殊,然以一念無明,起惑造業,終至受苦。如果循環不息,即令一期生命結束,又順此業力繼續受生,輪回六道,無有已時。

  徹見宇宙人生真相

  凡人之心識,猶如焦距未經調整之相機,無法對現實或真理,拍攝出明確清晰之影像。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即是欲令諸有情轉迷成悟。蓋因衆生無始以來顛倒、妄想、執著、堅牢難破,遂不能得證本有之如來智慧德相。而此顛倒諸想,則源自對宇宙人生之錯誤認知。

  生命之真谛,在于覺性之開啓。欲開啓覺性,應先洞見萬法之本質。吾等若不知苦、空、無常、無我乃諸法之定理,便無由體悟緣起性空之真義,自在解脫亦終成畫餅。苦之情狀及形成因素前已論及,不再贅述。二友人之實例,正足以說明:無常方爲世間之主宰。無論就物質現象或精神現象,皆可發現無常的蹤影,任何事物、思想皆在刹那變化中。如果我們擁有正念,我們便會看到無常,見到世間的真相,我們也將見到佛陀,並且超越輪回的痛苦。

  關于空義,具多重诠釋,如:放下、究竟解脫、無所住、中道、平等心、無相、如如……皆屬之,唯視情況不同,而有各種角度之界定。一般未解佛法者,誤以「空」爲否定萬象之存在,認爲「一切皆無」即是空,實爲謬見。此謂「空」系指諸法皆屬緣生緣緣滅,雖暫時存在,但無永恒性,終歸幻滅。此乃就體性而言,欲令衆生透視外境之不可得,應向內觀,點燃智慧之燈,不爲假相所惑,自可如如不動,免蹈生死流。

  有雲: 「虛空法界盡是佛,其中多了一個小人——就是我。」一切法皆因緣所生,並無自性。群迷錯覺,妄以爲有我,則四相並起 。倘能洞察此身、心皆非恒常不變,亦非自身所能掌控,即可知我相本不可得。世間之哲學家、音樂家、藝術家、醫學家締造種種文明及文化,開拓人類生存究竟及精神領域。然以其不能放下「我相」,不能徹知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爲必然法則,活在二元對立的觀念,導致鬥诤不斷,離道更遠。當了知有相便成生滅,離相方能究竟。

  修行乃出苦良方

  世間有一無形力量,爲我之主人,名曰:意識。此乃是我、法二執與分別心之綜合,又可稱之爲「業」,乃生命的元素,痛苦之源由。因貪、嗔、癡叁毒所造之業,當以戒、定、慧叁無漏學爲對治之法藥。此叁者乃修行之核心,收攝身心名爲戒,不被欲染即是真戒,心地無非稱爲自性戒。觀照名爲定,不被境轉即是真定,心地無念稱爲自性定。見到事物的真理名爲慧,不被境所轉所染即是真慧,心地無我稱爲自性慧。若能返貪嗔癡爲戒定慧即名超叁界。

  佛法乃爲度衆生施設,其宗旨在接引有情離苦得樂,解脫生死。爲方便契機,而有五乘教法。人乘者,受持五戒,以保來世不失人身。天乘者,力行十善,而求享勝妙天福。此二者所求,仍屬生滅之世間法。出世法有叁,曰: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修四谛,遵行八正道,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緣覺乘修十二因緣,斷見思習,證辟支佛果。此二者用功的方便,乃在收攝六根,不攀緣五欲六塵,製造生死因。其只求自了,而無化他之志,雖免輪回之苦,但徒有自覺功夫,卻難臻菩提聖道之圓滿境地。菩薩乘則行六度萬行,自覺覺他,而其終極目標在圓成佛果。行菩薩道者,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爲修習內容,並以六塵不惡,還同正常,于一切境透得過,而得自在解脫,進而普化群萌,以爲己任。所謂菩薩者,一言以蔽之,即「絕對的犧牲、無我的奉獻。」

  修學佛道並非逃避現實,而是面對現實。現實並非指物質層面,而是精神層面的實際需要,亦即如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脫離六道輪回。世間的知識學問或可選修,唯有生死大事乃是人生之必修課程,也是值得一生投注之目標。佛陀發現了真理,並指引吾人步上解脫之道,所有理論必須透過實踐才有意義,也唯有透過微密的觀照,徹底的放下,才能得到根本的救度。雖已聽聞佛法,倘未能依教奉行,就不能認爲自己已走在正道上。佛陀只能指出修行的道路,卻不能替我們修行。

  正知正見的重要

  修學佛道首要之務在正知正見。所謂:「入無爲國,初信要正。初信既失,萬善俱退。」以穿衣爲喻,扣錯第一個扣孔者,必不能扣完全部的扣子。

  正信必須伴隨正確認識,盲信非僅無助于悟道,甚且反生障礙。若不具正知見,恐好心爲道反招惡, 故祖師雲:「毫厘有差,天地懸隔。」何以破戒可忏,破見則不能忏悔?蓋因前者系個人行爲(衍 + 心)尤,可忏悔改過。後者卻爲根本見地偏差,謬誤邪見,欲成就無上菩提則轉加懸遠。

  前已揭示正知正見爲主導修行方向之關鍵,抉擇樞要就在般若智慧,故《大智度論》雲:「般若爲導,五度爲伴;若無般若,五度爲盲。」是以般若爲成佛之因。唯有智慧的耳朵,方能聽出超越的真理。當智慧在內心蘇醒時,不論往何處看,皆會看見真理。

  

  何謂正法

  學佛須具正知見,開悟更須正知見。 欲得正知見,理應依法修行。何者爲法?法是佛陀的發現和教導;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是勝義谛的經驗。

  真理不能創造,因爲其本來即存在。釋迦世尊發現世間宇宙、人生的真理,發現緣起性空、叁法印的真理,體悟到衆生皆有如如不動之清淨本性,皆有成佛之可能,爲令具縛沈溺看破世間假相,了幻非實,遠離妄執,乃不辭辛勞,慈悲宣說。 每一個時空皆是緣起性空,法就存…

《祈願正法重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