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地疑城第四十
彌勒菩薩見到西方世界,有人住胎者。爲什麼會有“胎生”?世尊在此爲作說明,“胎”是形容詞,不是真的。這一類往生的人,因爲對于淨土法門的“事”或“理”有疑惑。當然疑惑不是很重,很重的疑惑怎能往生。輕微的疑惑,雖往生,也産生障礙,不能到達西方世界見佛聞法,所以比喻爲“胎生”。就實際的狀況來說,這些人還是蓮華化生,決無胎生的事實。爲什麼會有障礙?當然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反省自己有沒有這些疑惑。如果有這些疑惑,將來往生,還是有障礙。雖然有障礙也不怕,因爲障礙是有期限的,不是無限期的。因此,邊地疑城往生也非常殊勝,也很了不起。
佛告慈氏。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世尊爲彌勒菩薩說明此事。因爲“疑惑心”所致,不能說他不信,否則怎麼會念佛。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必須具備叁個條件:“信、願、行”,缺少一個,都不能往生。生到邊地的人,他們“信、願、行”叁個條件都比我們殊勝,我們這叁個條件恐怕都不如他們。因爲“信”不純才有疑惑,假如真的不信,他就不會念佛。此處講“修諸功德”,“功德”就是信、願、行。他怎麼可能修?“願生彼國”,可見他有願力,只是懷疑。佛常講,念佛法門是“二力”法門,決不是不信有西方;他真的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
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這是第一類往生邊地疑城的業因。他們對于如來果地上的智慧,沒有真正的了解而有疑惑。這是那一類人?是知識分子。懷疑是決定免不了的,因爲如來果地上究竟智慧誰能清楚?等覺菩薩也沒搞清楚。因其善根深厚,對佛完全敬仰沒有懷疑。
有一類知識分子,懷疑經典中所講的佛智慧。譬如,佛家常贊佛有圓滿的大智,萬德萬能。不但一般知識分子聽了不相信,甚至佛弟子也以爲這是對佛恭敬贊歎的話,不是真的,佛也有所不能。他們說得振振有詞,也似乎有道理。這樣的人如果念佛往生,就可能會生到邊地疑城。他不知道佛的能力是究竟圓滿的。即使教下的一些大德,對經典的這些話,也有不能接受的。出家的大法師,古今都有,何況一般人!這是第一類的因業。
“不了佛智”這一句是總說。“佛智”就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下四句就是“四智”。
第一、“不思議智”,即是“成所作智”。佛有大智慧,能成就一切圓滿的誓願,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無所不能。“成所作智”就是無所不能。世出世間一切法中,沒有一樣是佛不能的,是佛做不到的。
第二、“不可稱智”,就是“妙觀察智”。這種智慧即是無所不知。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完全沒有障礙,這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第叁、“大乘廣智”,即是唯識裏所講的“平等性智”。佛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平等的,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
第四、“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個智慧沒有與他相等的。“倫”是同類。沒有與佛同類的,是至高無上究竟圓滿的智慧。唯識經論裏稱爲“大圓鏡智”。
這四種智慧,確實有許多知識分子聽了疑惑;反而善根深厚的老公公、老婆婆不疑惑。不疑惑的人得力于善根深厚,他們一聽說是佛菩薩說的,就完全接受,完全肯定,不起一念疑情。唯獨知識分子自以爲聰明,才有這些疑惑。這是對佛的智慧德能懷疑,但是他還能相信西方,信有極樂世界,也信經典裏所說的,念佛可以往生。他也具足“信、願、行”叁資糧,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一點疑情障礙了他。
這是講他“疑惑不信”,但信罪福。什麼是罪?在娑婆世界六道輪回是罪。什麼是福?往生西方世界不退成佛是福。因此,他能“修習善本”,就是本宗所講的正、助雙修。正修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或者《阿彌陀經》教我們的“一心稱念,相續不斷”。助修是斷惡修善。自己過去所造的惡業、現前的惡業,一定要知道。若不知道,如何忏悔?必要讀經,必要持戒念佛。
印光大師將《感應篇》、《陰骘文》、《了凡四訓》傳授給我們,教我們把這些書當作戒律,每天看一遍,對照自己身、口、意叁業。這樣自己的惡業就被檢查出來,要認真徹底改過,絲毫不能留情。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之處。古今大德都告訴我們,“帶業往生”不是帶現前造的業,是帶罪業的種子,不能帶現行;現在造作的不行。千萬不能把經典和祖師的意思錯會,以爲帶業往生沒關系,天天造業,將來還能往生,這個觀念就錯了。
念佛法門與其他法門不一樣。其他法門必須罪業消除,也就是業障要真正斷除,才能證果。小乘初果要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若是斷不了,就證不了初果。然後再將叁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斷盡,才能證阿羅漢果。“見思煩惱”要是不能斷得幹幹淨淨,就不能成阿羅漢,也不能出叁界。這是佛法修行證果最低的限度。
淨宗法門不必斷惑,煩惱未斷,就是“帶業往生”,只需要“伏煩惱”。煩惱雖沒斷,但要能伏得住;伏不住不能成功,所以要有能力把煩惱伏住才行。煩惱伏不住,就常常起現行。因此,正、助雙修非常重要。正修就是正念。正念著重在“念佛叁昧”,也就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
我們念佛很勤奮,爲什麼沒得到“功夫成片”?毛病出在那裏?出在煩惱時時刻刻起現行,擾亂正念,念佛的功夫不得力。要想念佛功夫得力,還是要借重“持戒”,也就是要“斷惡修善”,幫助我們念佛,才能達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起碼條件,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凡聖同居土”。第一類人在修行功夫上是如法的,所以能往生;但是疑惑沒有斷除,故生到邊地。他們對佛的智慧、德能懷疑。
複有衆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爲本。續得往生。
這是第二類生到邊地的業因。這一類人對佛的智慧、德能沒有懷疑,崇敬到了極處。怎麼也會生到邊地?是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己造的業太重,能往生嗎?雖然每天念佛發願,卻常常有此疑惑,對自己懷疑,未能肯定自己。因爲念佛法門是當生成佛的法門,不是普通的法門,所以他的疑慮就更深。這些都是好人,因爲有慚愧心。
我初學佛時,有一位同事,他的太太很好,已經過世很多年。她生前曾告訴我,佛的大殿,她不敢進。我問她爲什麼,她說:“罪業太重,不敢見佛。”佛又不在,佛的形像在,她都能生慚愧心,不好意思見佛,這是好人、善人。真正明白道理,學佛都能成就,只可惜緣不具足,身體多病,不能念佛、拜佛。當然她對自己沒有信心,比經上說的還嚴重,所以不能往生。
雖然對自己沒有信心,還不算太嚴重,還是可以試試看,能往生更好,不能往生就算了。自己業障很重,也不怪佛菩薩,不怨天,不尤人,他也非常用功。因爲他修集的善根,使他臨終念佛往生;但是他對自己信心不足,所以生到邊地疑城。
“積集善根”,則“信、願、行”叁資糧都具足。“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經文是略說,也就是如來果地上的五種“圓滿智慧”都具足。他相信成佛後,智慧、德能就會究竟圓滿。學佛的目的都想成佛,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所以,諸位修學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要有清淨的信心,不能有絲毫懷疑,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本經裏的教誨很多,雖然“善惡”不是說得很詳細,但是綱領都說出來了。
我們看《阿彌陀經》、《觀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所講的善惡,沒有本經講得多,也沒有這部經講得具體。應當常常讀誦,工作繁忙的人,不能每天將全經讀誦一遍的,我勸大家早晨念第六品,晚上念叁十二到叁十七品,主要的意思是檢點自己的修行。佛講的善惡標准,我們有沒有違犯,目的在此。每天檢點,每天改過,真正照這教訓去改,叁年就不得了。認真改,一天改一樣,叁年之後,你在這個世間,不是大聖人,也是大賢人,那有不往生的道理?凡是不能往生,都是疏忽自己的過失,沒有認真改過,這是不能往生的原因。
“于自善根,不能生信”,認爲自己罪業很重,沒有資格參與西方極樂世界諸菩薩的法會,過失就在此。所以他“故于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此乃對于淨宗的修學與果德,時信時疑,信心不堅定,處在這樣的狀態之中。我們仔細觀察現在的念佛人,持這樣態度的人很多,時時處處都會見到。
我們自己要反省,有沒有這些疑惑。假如有,怎麼辦,信心怎麼建立?要依靠大乘經論,有疑一定要斷疑生信。這部經中都是提綱挈領,只說其當然;其所以然的道理說得不夠透徹。因爲經文太少,說得不夠透徹,你的疑惑就沒有辦法斷除。這是我們過去世的善根、福德還不夠。真正善根深厚的人,雖然不明了,也是不懷疑。還有疑惑的念頭,皆是過去修的善根、福德不夠,要靠教理來輔助。
大乘經典中,特別是《華嚴》、《法華》、《楞嚴》、《般若》、《涅槃經》等,要是不多下功夫,善惡因果所以然的道理,就搞不清楚。對自己的信心能增長,能生起,正如經上所說的,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是很難産生清淨堅定信心的。
曾經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還有不少人查《大藏經》,查不到“帶業往生”四個字,引起修淨土的人很大的震撼。當時周宣德老居士還在世,他就恐慌得不得了,在洛杉矶遇見我說:“法師,怎麼辦?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不能帶業往生,一切都完了。”淨宗許多念佛人惶惶不安,這都是自己善根福德不夠,被…
《無量壽經講記 邊地疑城 第四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