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藝術(1) 淨空法師講于達拉斯僑教中心
答問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善友:
今天承蒙達拉斯僑界的賢達們,邀請我來講演。我跟此地的緣分,雖然不算很深,總算是有緣。自然是義不容辭,應當爲大衆服務的。現在世界各地的淨宗學會,大約有二十多所。我不是會長,但都是我促成的。每一個會都是獨立的,彼此聯系,密切的合作。我在他們的社團裏,沒有兼任何職務,也沒有道場,所以生活比較自在。
這次講題是“生活的藝術”。實在講,佛法就是教我們怎樣過幸福美滿的生活。佛教自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已經有兩千年的曆史,確實是在中國發揚光大,中國的佛法,比印度殊勝得多。中國人得佛法的利益,曆史上都有記載,我們也都能看得到。
但任何一樣東西傳久了,總免不了變質。佛法也不例外,原本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民國初年有些大德說,大概在最近叁百年,佛法變成“宗教”,這是變質,相當不幸!但在最近二、叁十年間,佛法變化實在太大,變成“學術哲學”的,對人並無太大的傷害。還有很不幸的,佛法變成邪教,欺騙一切衆生,造成嚴重的損害。因此我們發心學佛,對于佛法一定先要認識清楚。
前些年我在舊金山講演“認識佛教”。因爲只有一個半小時,不能詳細說清楚。以後有個機會在邁阿密弘法,曾憲炜居士主持法會,他的英語能力很強,可以爲我翻譯,同時也有不少外國人在一起聽講,我很歡喜。臨時把講題改爲“認識佛教”。連續講了七天,留有錄音帶,臺灣的同修,依錄音帶寫成小冊出版,此處也有流通。
“認識佛教”是我們學佛的第一門課程,最基本的課程。若問佛是什麼?都不知道,自然是迷信,是盲修瞎練。因此學佛首先應當認識清楚,“佛”是我們的老師,“佛”不是神。“菩薩”是我們的學長,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是現在的學生,所以我們跟菩薩的地位是平等的。既然佛教是教育,佛教人什麼?佛教的經典非常豐富,與其它宗教比較,佛教的經典是最豐富的。這麼多經典裏講些什麼,我們不能不知道。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集結成爲經典,再加上曆代祖師大德們的注疏,合成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大藏經》。我們能看到的《大藏經》現存有叁十多種不同的版本。它的內容可以用一句話包括,就是爲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世間還有什麼事情比這一樁事情跟我們的關系更密切?沒有了。即使世間任何教育,也沒有佛陀教育對我們更爲親切。
前幾年我在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遼甯師範大學爲教授學生們介紹佛法,他們聽了非常驚奇。從來不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曉得佛教教育對自己這樣重要。現在中國大陸,大學教授發心研究佛學,約有一百七十多位。這是好現象!首先要把錯誤的觀念轉過來,我們真正認識它,而後才能得到真實受用。我們曉得它是教育,曉得它的內容,是爲我們說明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
佛告訴我們,若對于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白,在佛法裏稱爲“覺悟”。澈底明了的人,我們就稱他爲“佛”。明了而未能澈底的稱他爲“菩薩”。“菩薩”是梵語,玄奘大師翻譯爲“覺有情”。,覺悟的有情衆生。而我們則是不覺,是迷惑顛倒的衆生。菩薩是覺悟的衆生,可見他不是神明。究竟圓滿覺悟的人,我們稱爲佛陀。“佛陀”是梵語,意思就是究竟圓滿的大覺者。所以,覺悟就稱“佛”,就稱“菩薩”;不覺則稱爲“凡夫”。可見凡聖平等,只是迷悟差別不同而已。佛菩薩覺悟;衆生迷惑。覺悟的人,生活就自在,在生活裏,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迷惑的人,被外面環境主宰,自己不能做主。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己不能作主宰,稱爲凡夫。如果是佛菩薩則不然,無論順境、逆境,都做得了主宰。“主宰”是自己能做主。
我們簡單舉個例子,我們希望得財富,這是現在舉世之人都夢寐以求的。財富得不到,是你做不了主宰。做得了主宰就是有求必應。“求”不是向佛求,不是向菩薩求,不是向鬼神求。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沒有求不到的。求不老,求不生病,求不死,都求得到!這是佛法!這是真正的覺悟。
大小乘經裏講的“了生死,出輪回”,確實可以做到,沒有求不到的。如果求不到,不外乎理論上錯誤,或是方法上錯誤。如果是如理如法,你所“求”必定可以滿願。這是佛法給我們真實的利益。佛法是智慧的教育,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才能滿足所求。
佛法自始至終講的是高度智慧。智慧不是從外來的。世間人常講,廣學多聞可以增長智慧;佛法所講的,恰好相反。佛告訴我們,智慧是每一個人自性裏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如果大家看過《六祖壇經》,惠能大師在開悟的時候,向老師提出他的心得報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就是沒有欠缺,是圓滿的。你的“財富”是圓滿的,“智慧”是圓滿的,“德能”是圓滿的,沒有一樣不圓滿。都不是從外來的。外面求來的難,不容易!佛法的求不是向外,而是向內。因此佛法稱爲“內學”。印度五明當中,佛法稱爲“內明”。佛法要從心性中求,也就是從清淨心裏求。清淨心是真心。
今年臺灣有十幾位教授來找我,臺大的占多數,還有中央研究院的,他們想聽《金剛經》,館長也很喜歡。過去雖也講過二遍,可是將近二十年沒再看《金剛經》。這次他們要求再講一遍,希望能留一套錄音帶,提供後學們作參考。《金剛經》確實是大乘經裏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內容所說的,就是智慧。中國禅宗自五祖弘忍以後就依據《金剛經》的理論、方法修學。由于五祖與惠能的提倡,這部經在中國家喻戶曉。經文雖然不長,只有五千八百多字,其內容之豐富,實在不可思議!初學的人讀誦經文的確有困難,而這一部經的注解,自古以來有幾百家之多。近代江味農居士,一生專攻《金剛經》,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工夫,寫成一部《講義》。這一部講義實在是集《金剛經》古今注解之大成,對我們現代人研究般若,帶來很大的方便。從《金剛經》上,我們得知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一次達拉斯佛教會舉辦佛學講座,因爲時間很短,一共只開二十堂課,我利用這個時間,把《金剛經》自始至終略說一遍。我在新加坡,准備用四個月的時間細講這部經。《金剛經》裏所說的是修學的原理、原則,通一切大小乘佛法。如果掌握了這個原理原則,像經上所講的“信心不逆”,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一定有成就。如果你修學功夫不得力,一定是違背經典所說的理論與方法。所以,這是指導修行非常好的一部經典。最近十幾年,我在各地都勸大家念佛,講的都是淨宗經典。因此有人就問我:“法師,你以前專講淨土,現在爲什麼講《金剛經》?”如果在座諸位仔細觀察,其實《金剛經》跟《無量壽經》、《彌陀經》是一不是二,它教人應無所住,而生念佛求生之心。
如果沒有高度的智慧,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是不會修淨土的。實在講,我年輕的時候學佛也是好高骛遠,犯這些毛病。我遇到的老師好,被老師折服。在老師的教誡、勸導下,依然不能完全接受,但是還能接受一半以上,這才得一點小利益。真正對淨土生起信仰,是因爲講《華嚴經》。過去講過十七年的《華嚴經》,在《華嚴經》裏覺悟,看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善財童子與五十叁位善知識│著名的五十叁參都是修念佛法門,這才重新翻閱、探討淨土的經本。才知道念佛法門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講最高的佛法,也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度衆生成佛道的不二法門。
金剛般若講原理、原則,《無量壽經》與《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是細行果德。一個講綱領,一個講細目。這些綱領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金剛經》講修持的總綱領,佛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淨宗經典所說的,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兩句話義趣是相同的。“都攝六根”就是“應無所住”;“淨念相繼”就是“而生其心”。在在處處看,這兩部經所說的完全相同。這是江味農居士所以一再提倡,學淨土必須兼修般若,修般若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一切大乘經,諸位如果深入研究、體會,才真正了解佛所說的意義。開經偈雲:“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把佛的意思錯會了,佛法裏所說的殊勝功德利益,就得不到。這個殊勝的利益,就是我們現前幸福、自在、快樂、美滿的生活。我們這一生若得不到,多可惜!
佛法不但重視理論,更重視實行。理明白之後,如果做不到,則是空的;所以佛法重在行門。“行門”就是生活。以《金剛經》爲例,經文一開端,釋迦牟尼佛表演的,“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完全是日常生活,不像其他大乘經,發起的時候放光現瑞。誰看得出門道?佛在生活中所表演的,乃是從最初發心學佛,經無量劫的修行,到最後成就圓滿的佛果,這一切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在生活裏表現無遺。正是《華嚴》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一樁事情,穿衣是一樁事,吃飯也是一樁事。從初發心,到成圓滿菩提,所修的功德,全在這一樁事中顯露出來。我們一般人看不出來,因爲沒有智慧。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爲我們說破;我們聽了才恍然大悟。回頭看看自己,我們每天早晨起來,也穿衣、吃飯。我們穿衣、吃飯表現的是無量劫來的迷惑顛倒,造業受報,都在這裏。我們點點滴滴顯示這些。諸佛菩薩點點滴滴顯示的,就是圓滿、自在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是無限的煩惱,無量的業報,苦不堪言。如果明了《金剛經》,你的眼睛就放光,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不清楚,沒有一法不明了。“明了”就是菩薩;“…
《生活的藝術(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