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通議卷六
明·憨山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通議卷六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清河房融筆受
明南嶽沙門憨山釋德清述
二觀音耳根圓證,分叁:初述觀行所由: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
二述根獲圓通,分叁:初此根初解先證人空,分二:初亡前塵: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二盡內根: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二空性圓明以證法空,分二:初遣觀智: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次遣重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叁俱空不生頓證一心: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叁述入流成正覺,分二:初總顯頓超十地: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議曰:此觀音耳根圓證也!于音言觀,則已不用耳聞矣!所師之佛名觀音者:顯法有所本也!從聞思修者:謂從聞中思而修之也!初于聞中,入流亡所等者:即前雲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六根順流奔境,故隨情造業,今于耳根思修,則不緣外境矣!入流者:返流也!謂逆彼業流。返觀聞性,則不由前塵所起知見,而聞性現前,塵境遂空,故曰:亡所。且未觀聞性之前,以境有動、靜則聽不出聲矣!今觀聞性寂然,則境無動、靜之相,故曰:了然不生;是亡前塵也!如是漸增等者:由境寂滅,複增觀行,以所聞聲塵既無動、靜,則此聞根亦泯,故曰:聞所聞盡;此盡內根也!盡聞不住等者:此空性圓明成法解脫也!謂根、塵雙泯爲盡聞處,而亦不住盡聞之覺,更增觀行,根、塵既泯而此觀智亦亡,故覺所之覺亦空;此空觀智也!
空覺極圓等者:謂空觀智之空至于極圓之處,則空所空之空亦任運而滅,故曰:空所空滅;此泯谛理遣重空也!生滅既滅等者:明俱空不生也!如此重重遮遣至于無遣,故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此妙行已圓,而叁谛一心平等顯現,故能忽然超越也!一念頓證,故曰:忽然。十界依正皆寂滅一心所現影像,故曰:超越。圓滿十方洞然無礙,故曰:圓明。即前雲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爲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故上合諸佛本妙覺心。圓照自心衆生無不願度,故曰:同一慈力。下與六道一切衆生共一法身,以衆生心中之悲仰即諸佛拔苦之覺地,故曰:同一悲仰。此二最勝一時獲得,是所謂圓通超余者也!
二別顯妙用無方,分五:初證同體慈能叁十二應: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叁十二應入諸國土。
議曰:此觀音所證由無緣慈,上等佛心,故能叁十二應,以顯妙用無方也!楞伽說有叁種意生身:謂叁昧樂意生身:此當八地;覺法自性性意生身:此自九地至等覺;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此由等覺入妙覺位,聖種類身一時俱現。觀音以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力故,一念頓證妙覺,而叁十二應正當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所謂普門示現也!
世尊!若諸菩薩入叁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議曰:十地菩薩坐寶華王座垂成正覺,亦須別佛說教聞熏,令斷最後生相無明,故觀音現佛身而說法也!勝解現圓:此指最極根本無分別智將圓滿時,此正等覺位觀行所證之智也!以離因位,故曰:解脫。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獨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議曰:此現獨覺身說法也!獨覺:出無佛世,觀緣悟道,亦名麟喻,言其獨也!中乘各有資、加二行,名爲有學,此後斷惑便證無學。約自乘理智將證未證,故曰:寂靜妙明。菩薩現同類身而爲說法令其證入,故曰:解脫。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緣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議曰:梵語辟支迦羅:此雲獨覺,亦雲緣覺;獨但自悟,即前所現;緣覺依教觀十二因緣,作流轉、還滅二種觀門,未發真前名爲有學。用七十七智推因審因,理智將圓,故曰:勝妙現圓。菩薩現同類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也!
若諸有學得四谛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于彼前現聲聞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議曰:此現聲聞乘人也!四果前叁名有學,第四阿羅漢果名爲無學。將證生空,故曰:勝性現圓。菩薩現身說法令其速證。
上現叁乘身也!
若諸衆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于彼前現梵王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議曰:此現修梵天行也!厭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禅天是淨、是妙、是離,故曰:欲身清淨。故菩薩現身爲說四禅出入定法,令其離欲生于梵世,此現色界天身也!
若諸衆生欲爲天主統領諸天,我于彼前現帝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此現修地居天行也!愛統諸天:謂帝釋居忉利天,統叁十叁天也!爲說上品十善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于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此現欲界第叁、四天也!慈恩雲:得異熟果,隨意所念,勝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樹而得。今隨欲得,故名:自在。
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于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此現大自在天也!樂變化天、他化自在,樂自樂他,變爲樂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
若諸衆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于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愛統世界保護衆生,我于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衆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于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天大將軍:即帝釋所管將也!分住叁十二天,各領鬼神鎮護四方。四天王者:下界之初天,于須彌腰各居一埵,統領鬼神,每王二部,共八部神,救護國界。天王太子:即那吒之類,輔政統攝護世益人。菩薩現同類身,令先成就,後令出離。上現六欲天身也!
若諸衆生樂爲人王,我于彼前現人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此現人王身也!王者:往也!人皆歸往。四輪粟散皆人之主,以上化下,物無不從。
若諸衆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于彼前現長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此現長者身也!長者具有十德:謂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歎、下歸,十德全備名大長者。
若諸衆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于彼前現居士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此現居士身也!博聞強識,不求仕宦,隱居求志,故名:居士。
若諸衆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于彼前現宰官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此現宰官身也!國:域也!邦:封也!有功者封于此也!邑:縣邑。各有所典,故曰:宰官;此葺治邦家,移訓風俗,剖判決斷民之枉直也!
若諸衆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于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此現婆羅門身也!婆羅門:此雲淨行。咒禁算藝、調養方法皆爲數術。菩薩乘機現相獎而成之,亦何物而不化?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于彼前現比丘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此現比丘身也!屍羅:此雲戒。毗尼:此雲律。由依律法防非止惡,故名爲戒,即二百五十戒也!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于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此現比丘尼身也!尼:女聲,即女比丘,持五百戒也!既戒德自嚴軌物成化,進行彌速遠出叁界。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于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此現男女二身也!優婆塞:此雲近事男。優婆夷:此雲近事女。樂持五戒,志慕清淨,菩薩現身說法令其成就。五戒者:一不殺、二不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衆生持此,則成佛真因從是建立,若五戒不持,人天路絕。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于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衆生不壞男根,我于彼前現童男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現童女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現女主等身所以修家國而益群生,此菩薩之能事,宜爲說法令其成就也!若童男、童女皆志慕貞潔者,上皆因所願慕而令其成就者也!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于彼前現藥叉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乾闼婆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此現八部之形令其出類也!天厭樂,龍怖苦。乾闼婆:帝釋之樂神也!性蕩逸。藥叉勇健,修羅似天而無天德,性多慢故。緊那羅:雲疑神,似人而頭有角。摩呼羅:蟒形而腹行。此雖在佛會爲八部之衆,而宿因毀戒惡緣,故墮斯類,今願慕出倫,故菩薩現身一一說法,令其成就也!
若諸衆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于彼前皆現其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議曰:此現人、非人身也!六道之中唯人身難得,故曰: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狘之悲、修羅方嗔、諸天耽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爲能耳!故樂人修人,謂可以親近叁寶見佛聞法故也!有形、無形等者:有形:謂有色蘊,如下休咎精明等。無形:謂無色蘊,如空散消沈等。有想:謂有四蘊,如鬼神精靈等。無想:謂無四蘊,精神化爲土木金石等。此非…
《楞嚴經通議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