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五 饒益有情九觀察

  饒益有情九觀察

   今天要講的題目,叫做《饒益有情九觀察》。也即菩薩利益衆生之時的九種觀察方法。

  一、觀察的必要

   爲什麼要觀察呢?菩薩利益衆生的時候,雖然發心是爲了度化一切衆生、饒益一切有情,但事情的結果能不能真正利益衆生,還需要一定的善巧方便。如果沒有善巧方便,則雖然發心很好,出發點也很純正,但結果卻未見得很理想,所以,在饒益衆生的時候需要觀察!

   我們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而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利益衆生。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利他,然而,在此過程當中,許多人會被遇到的各種問題所困擾,不知道該做不該做,如何才是正確的取舍。經常也會有人問類似的問題,我想,學習了這九種觀察方法以後,大體上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饒益有情九觀察》,出自華智仁波切之手,是作者的一個筆記。華智仁波切,是甯瑪派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的名字,有些中文書裏翻譯爲“巴楚仁波切”,還有些翻譯爲“巴珠仁波切”等等,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稱呼,實際上是一個人。此文言簡意赅、通俗易懂,非常適合我們學習。

   華智仁波切在這個筆記中講到:任何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人,自從發了菩提心以後,唯一的工作,就是直接或間接地饒益有情。無論是聽聞、思惟、念經、磕頭等等,中心就是饒益有情,出發點就是利益衆生,然而,就像剛才提到的,雖然出發點或者動機相當不錯,但凡夫在做任何一個事情的過程當中,也會發生很多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就不一定能真正地饒益衆生,非但如此,同時還極有可能會對衆生造成不同層次的傷害,所以,大乘修行人需要有智慧,需要理性的取舍,假如沒有智慧而盲目行事,即使想利益衆生,也會遭遇諸多問題而難以辨別,因此,學習九種觀察尤爲重要!

   阿底峽尊者曾經說過:利益衆生的人,最好能有神通。

   雖然大乘佛法不會專門追求神通,不過也強調神通,因爲利益衆生需要有神通。如果有神通,就能對一件事的結果和過程了如指掌。通過神通觀察,認爲某件事情對衆生有利益,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做,否則就可以放棄。要有這樣的抉擇能力,必須具足神通。

   阿底峽尊者又接著說:如果沒有神通,就應該精通比較靈驗的圓光術。

   什麼叫圓光術呢?圓光術屬于占蔔打卦的一類,西藏到現在還有,非常靈驗,比普通的打卦還要靈。通過它可以看到未來的一些事情,不是算出來的,也不是通過打卦而得來的,而是利用一個鏡子,由修法成功的圓光師或瑜伽師修持念咒以後,就可以從鏡子裏看到未來將要發生的一些預兆。

   圓光術並不是有些人解釋的所謂“封建迷信”,“用來欺騙錢財、麻痹民衆的一種手段”。雖然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用我們的常識無法解釋清楚,然而卻真實存在。當然,除了佛陀的智慧以外,任何一個神通,或者類似于圓光術之類的占蔔打卦,都會有漏洞,不會百分之百地准確。不過,由修成了的人去觀察,絕大多數能達到很高的准確率,結果多半不會有錯。

   如果既沒有神通,又不懂圓光術,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想去饒益衆生,該怎麼辦呢?唯一的方法,就是運用我們自己的智慧,去分析某件事情的過程和結果,然後做出取舍,認爲該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這是比較適合我們的一個理想方法。

   我們都正在發菩提心,盡管不一定每個人都有相當標准的菩提心,但大家都很向往菩提心,歡喜大乘佛法,願意發心去做饒益衆生的事,因此就更應該懂得這些觀察方法。

  二、觀察的方法

   (一)第一個觀察,是觀察自他利害。

   1、總的原則。如果對自他雙方都有直接和間接的利益,原則上任何事情都可以做。

  爲什麼說原則上呢?因爲我們往下還要觀察一些其他內容,所以只是強調原則上可以做。

   大小乘的原則是不一樣的——如同一個倒立的金字塔,頂寬下窄。小乘戒律製定得清清楚楚,只要超越了這個範圍,不談什麼對衆生有利或是無利,不允許的就是不允許,因此在每一個言行舉止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而大乘佛法的重點,就是利益衆生,只要沒有任何自私心,純粹爲了利益衆生,無論是戒律也好,做任何一件事情也罷,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寬松,都留有余地。不過,這個寬松度需要有菩提心作基礎,有了穩固的菩提心基礎,做起事情來,從表面上看無論是善還是惡,實際上都是大乘佛法。盡管如此,這個余地我們一定要清楚,不是說大乘佛法不需要戒律,而是強調它需要有菩提心的基礎!這是第一句話。

   2、任何事情,只要對自己或他人有傷害,即便看起來是善法,原則上都放棄。這裏講得比較籠統,詳細的細節,下面還要分析。

   3、任何事情,如果對自己有利,卻對衆生有害,原則上要放棄。無論是做這件事的過程,或者是最後的結果,只要對衆生造成傷害,原則上不能做。

   大乘佛法一再強調自輕他重,自輕他重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一個理論,它是一種高尚、切實的行爲。只要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人,都應該了解並修持這個修法。

   4、任何事情,在做的過程當中,假如對自己有傷害,但是對衆生卻有利益,我們選擇做還是放棄呢?也許很多人會說:“要做!”,但實際上面對這個難題,我們還是需要慎重考慮。

  雖然從高層次的大乘境界來說,如果對衆生有利,則哪怕對自己有傷害也應該做,然而,倘若從細節上詳細分析,則佛也沒有這樣要求所有的大乘行人。

   佛的意思,是要讓我們根據自己學佛的層次來判別決定,觀察自己屬于哪一個階段,然後再作不同的選擇。大乘修行人的修行境界,可以分成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剛剛起步學習大乘佛法,正准備發菩提心的時候。像我們這裏的很多人一樣,還沒有進入到大乘的資糧道、加行道,目前還不屬于真正的大乘修行人,但也許不久的將來,會成爲一個真正的大乘修行人;第二個階段,是處于大乘資糧道和加行道的階段;第叁個階段,是從一地到十地的菩薩。十一地,就是佛。佛是不需要這樣觀察的,除了佛以外,其他的大乘修行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停留在第一個階段的人,雖然聽聞了很多大乘佛法,內心也很羨慕大乘修行人,喜歡大乘修法,但畢竟自己還沒有發起標准的菩提心,還沒有真正走上大乘道,連資糧道都沒有開始,更談不上五道十地了。即使不久的將來,會很快在心相續中生起世俗菩提心,可是,現在還不是菩薩,只是一個預備的菩薩,是還不具備標准菩提心的凡夫。

   佛告訴我們,處在這一階段的人,就好比是一棵剛剛生長出來的藥樹苗芽,需要好好保護。如果能善加保護,使它茁壯成長,將來它長大以後,就可以製藥,解決許多人的病苦。

  打個比方說,假如一個病人患了一種特殊的病,需要吃一種特別的藥才能治好他的病,然而,在任何一個藥房裏,都沒有現成的這種藥,只有栽培藥苗並使其長大以後,病人才有機會服用這個藥。那麼,在這個藥苗還沒有長成之際,保護這個苗芽是不是爲了保護這個病人呢?回答是肯定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出于純粹自私的目的——爲了偷懶,或者因爲害怕麻煩,而把自己說成是藥苗,這是不合理的。只有有了菩提心,才可以說“保護自己是爲了保護衆生”,這才符合實際情況。

   換言之,這一階段的人首先不要急著去饒益衆生,保護自己最關鍵,因爲這個階段的人,還沒有太多的能力去利益衆生,利益衆生的結果也不是很理想,不但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反而會在饒益衆生的過程當中,因衆生的不理解等等,而使自己受到傷害。而且這個傷害很可能會成爲根本上的傷害——使自己生起厭煩心,認爲大乘佛法發菩提心利益衆生很難,進而退失大乘發心,轉修小乘佛法。

   一旦退失,就不一定有再次修學大乘的機會了,至少在這一生當中不一定有修學大乘的機會了,這的確非常可惜,所以,停留在這個階段的人,還是盡量不要傷害自己。這裏所說的“不傷害自己”,並不是說不要自己受苦,不要自己辛苦,而是要保護自己學佛的積極性,保護自己的菩提心、慈悲心,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所在!這一點非常重要!你們一定要記住。

   譬如說,本身財布施是很簡單、容易的,不過,假如在財布施的過程中遇到了騙子,我們能做到他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嗎?肯定做不到。如果做不到,是不是就違背了大乘佛法的原則呢?如果是。那我們這些剛剛起步的人,就根本沒有辦法修學大乘佛法了?于是,我們就會被這些問題困擾住。

   再舉個例子,如果有人向我們索要車子、房子等貴重物品,我們即便給他了,在物質生活方面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但是,如果真的要忍痛割愛把房子、車子給別人,心裏還是沒有辦法接受。

  因此,有些人會覺得學修大乘佛法與現實生活之間,不但有一定的距離,而且處處充滿了矛盾,此時,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就顯得異常重要了。

   其實,大乘佛法留有這樣的選擇余地,需要這樣的過程,並不是說今天發了菩提心,就一定要馬上將身體等所有自己最珍惜、最喜愛的東西布施出去,而是根據自己的心力,能夠承受多少,就布施多少。這樣選擇回避,並不違背大乘佛法。

   當有一天我們心裏生起了真正標准的菩提心,證悟了空性,得到了菩薩一地的果位,那時,連自己的肉體都可以欣然布施,其他身外之物就更不在話下了。從那以後,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利益更多的衆生了。

  第二個階段,就是菩薩五道十地裏面的資糧道和加行道。停留在這個階段的人,雖然也是凡夫,但已經有了標准的菩提心,對空性等大乘觀點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備了豐富的修行經驗與體會,雖然還沒有達到一地以…

《慧燈之光五 饒益有情九觀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