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道論 (Visuddhi Magga)
覺音 尊者 著 譯者 葉均
第一 說戒品
雖以如是包攝諸德的戒定慧叁門而顯示清淨道,但太簡略,爲了饒益一切(衆生)是不夠的,所以再加詳細敘述,這裏先設些關于戒的問題:
一、什麼是戒?
二、什麼是戒的語義?
叁、什麼是戒的相、味、現起、足處?
四、什麼是戒的功德?
五、戒有幾種?
六、什麼是戒的雜染?
七、什麼是淨化?解答如下:
一、什麼是戒
什麼是戒?即離殺生等或實行于義務行(注一)者的思(意志)等之法。『無礙解道』說(注二):「什麼是戒?即思戒,心所戒,律儀戒,不犯戒」。
此中:完成不殺等或完成義務行者的思名爲「思戒」。離殺生等的離(注叁)名爲「心所戒」。其次舍殺生等的七業道(注四)之思名爲「思戒」。「舍貪欲而離貪心住」(注五)等所表現的無貪、無瞋、正見之法名爲「心所戒」。
「律儀戒」,當知有五種律儀:即別解脫律儀,念律儀,智律儀,忍律儀,精進律儀。這裏「圓滿具足別解脫律儀」(注六),是說關于別解脫律儀。「防護眼根,成就眼根律儀」(注七),是「念律儀」。
世尊對阿耆多說:
世界一切的瀑流,
念是他們的防禦。
我說諸流的防護,
他們當以慧來遮。(注八)這是「智律儀」;關于正當的使用資具等也包括在這裏面。其次「對寒暑忍耐」(注九)等的表述爲「忍律儀」。「不容生起欲尋」(注一0)等的表述爲「精進律儀」;活命遍淨戒也是包括在這裏面的。上面這五種律儀,以及怖畏罪惡的善男子離其所遭的惡事,一切都是律儀戒。
「不犯戒」,即受持戒律之人的身口等不違犯于戒。
這裏解答關于什麼是戒的問題。
其它的問題:
二、什麼是戒的語義
戒爲戒行的意思。爲什麼稱爲戒行?即正持--以身業等善持戒律而不雜亂的意思;或確持--保持一切善法的意思。此二義實爲通曉文字法者所允許的。然而也有人解釋戒爲頭義及清涼等義的(注一一)。
叁、什麼是戒的相、味、現起、足處
(相)戒雖有多種,唯戒行爲相。
猶如種種色,可見性爲相。
譬如青黃等色,雖有種種的區別,而色處的特相總不出于可見性。同樣的,戒雖有思等的種種區別,總不出于以正持身業等及保持善法的戒行爲相,所以說戒之相爲戒行。
(味)摧毀諸惡戒,具足諸善德,
作用成就義,是即名爲味。
此戒能摧毀諸惡戒,是以作用之義爲味;其次具諸無罪之德,是以成就之義爲味。然在相等之義的味,只可說作用或成就爲味(不是食味等的味)。
(現起、足處)智者說淨爲現起,
解釋慚愧爲足處。
所謂「身淨、語淨,意淨」(注一叁),這是說淨爲此戒的現起。因爲由淨性的顯現而取爲狀態故。智者曾說慚與愧爲戒的足處。足處是近因的意思:因爲有慚愧才能産生及存續戒律,如果沒有慚愧便不能産生及存續戒律。
當知這是戒的相、味、現起、足處。
四、什麼是戒的功德
什麼是戒的功德?如獲得無後悔等的種種功德。經中說;「阿難,一切善戒具有無後悔的目的和功德」(注一四)。又說:「諸居士,持戒者的具戒,得此五種功德。雲何五種?諸居士,具戒的持戒者,,因不放逸,得大財聚,這是持戒者具戒的第一功德。複次諸居士,具戒的持戒者,得揚善名,這是持戒者具戒的第二功德。複次諸居士,具戒的持戒者,無論親近一切團體大衆、剎帝利衆、婆羅門衆、居士衆、或沙門衆,在接近之時,得無怖畏羞慚,這是持戒者具戒的第叁功德。複次諸居士,具戒的持戒者,臨命終時,得不昏昧,這是持戒者具戒的第四功德。複次諸居士,具戒的持戒者,此身壞死之後,得生善趣天界,這是持戒者具戒的第五功德」。(注一五)
又如「諸比庫,若有比庫,願爲諸同梵行者所喜愛、歡悅、尊重、禮敬,彼當圓滿一切戒」(注一六)。這都是說始于喜愛歡悅等而終于漏盡的諸戒的功德。
這便是無後悔等種種戒的功德,更有:
佛教給與善男子的住處,
除了戒,更無別的了,
戒德的分量,誰能說得盡呢?
衆生的垢穢,
不是恒河、夜摩那河、沙羅婆河,
亦非沙羅伐底河、阿羯羅伐底河,
也不是摩西河、摩诃奈地河的流水,
所能洗得清淨的,
唯有戒水能淨有情的塵垢。
不是帶來有雨之雲的涼風,
亦非黃色的旃檀、首飾的明珠,
也不是明月照射柔和的光輝,
能使此世衆生熱惱的安甯,
唯有善護聖戒能使熱惱究竟的清涼。
戒香不但順風送,也得逆風熏,
那裏還能找到這樣的香呢?
爲升天的階梯,人涅槃的城門,
那裏還有別的可以比擬戒的呢?.
國王雖然盛飾摩尼珠,
不如行者以戒莊嚴的光輝。
戒能摧毀自責等的怖畏,
具戒常生名望和笑顔。
戒爲諸德的根本,一切罪惡的破壞者,
當知這是略說諸戒的功德。
五、戒有幾種
現在來解答戒有幾種的問題:
(一)先依一切戒自己的戒相爲一種。
(二)(1)依作持、止持有二種,(2)如是依等正行、初梵行,(3)離、不 ,(4)依 、不依止,(5)時限、終身,(6)有限製、無限製,(7)世間及出世間有二種。
(叁)(1)依下.、中、上有叁種,(2)如是依我增上、世間增上、法增上,(3)執取、不執取、安息,(4)清淨、不清淨、疑惑,(5)學、無學及非學非無學等有叁種。
(四)(1)依退分、住分、勝分、決擇分有四種,(2)如是依比庫、比庫尼、未具足、在家戒,(3)自然、慣行、法性、前因戒,(4)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資具依止戒等有四種。
(五)(1)依製限遍淨戒等有五種;這在「無礙解道」裏說過:「五種戒,即製限遍淨戒、無製限遍淨戒、圓滿遍淨戒、無執取遍淨戒、安息遍淨戒」(注一七)。(2)如是依斷、離、思、律儀、不犯等有五種。
此中:
(一)(一法)關于一種分類的意義,已如前說易知。
(二)(二法)關于二種分類的:
(1)(作持、止持)世尊說「此事應作」!這樣製定給與照行的學處,便是「作持」(戒):又說「此事不應作」!那樣禁止不作的便是「止持」(戒)(注一八)。其語義如下:具戒者行于此中,爲圓滿戒而動作是作持;以此(止持戒)而遵守于禁止的是止持。又作持由信而起的精進所成就,止持由信所成就。這是作持、止持二種。
(2)(等正行、初梵行)第二種二法:「等正行」,爲最上的行爲。等正行即等正行戒,或等正行是製定關于應行的等正行戒。這除了活命第八(注一九)的戒外,其它的都是同義語。「初梵行」(注二0)是說爲道梵行的初步。活命第八即是此戒的同義語。因爲是修行者最初必須清淨的部分,故說爲道的初步。如說「首先他的身業、語業和活命已極、清淨」(注二一)。或者說微細的學處爲等正行戒;其余的爲初梵行戒。或以兩種毗崩伽(注二二)中所包攝的戒爲初梵行;楗度品(注二叁,所包攝的義務爲等正行。由于等正行的成就而初梵行戒才能成就。故說「諸比庫,若彼比庫不得等正行法的圓滿而能得初梵行法的圓滿者,實無是處」(注二四)。這是等正行、初梵行二種。
(3)(離、不離)于第叁種二法中,離殺生等爲「離戒」;其余的思等爲「不離戒」,這是離、不離二種。
(4)(依止、不依止)于第四種二法中,依有愛依、見依二種。如說「由于此戒,我將生天或生于某天」,(注二五)爲了成就這種目的而持戒的名爲「愛依止」;如果他想「依此戒而得淨」(注二六),具此(以此爲)淨之見而持戒的爲「見依止」。其次出世間戒及可作出世間的因緣的世間戒爲「不依止」。這是依止、不依止二種。
(5)(時限、終身)于第五種二法中,限定一段時間受持的爲「時限(戒)」;盡其生命受持的爲「終身(戒)」。這是時限、終身二種。
(6)(有限製、無限製)于第六種二法中,有利養、名譽、親戚、肢體、生命的條件限製的、名爲「有限製(戒)」.,相反的爲「無限製(戒)」(注叁七)。在「無礙解道」也說:「什麼爲有限製?即爲利賽限製戒,爲名譽限製戒,爲親戚限製戒,爲肢體限製戒,爲生命限製戒。什麼是利養限製戒?世間有人爲利養因,爲利養緣,爲利養故,違犯其受持的學處,這是爲利養限製戒」(注二八)。余者類推可知。對于無限製戒也有解答:「什麼是不爲利養限製戒?世間有人爲利養因,爲利養緣,爲利養故,甚至不生違犯其所受持的學處的心,何況違犯?這是不爲利養限製戒。」(注二九)余者類推可知。這是有限製、無限製二種。
(7)(世間、出世間)在第七種二法:一切有漏戒爲「世間戒」;無漏戒爲「出世間戒」。此中:世間戒能使有(生命)的殊勝,亦爲出離叁有的資糧。所謂:「毗奈耶意在律儀,律儀意在無後悔,無後悔意在愉悅,愉悅意在于喜,喜意在輕安,輕安意在于樂,樂意在于定,定意在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意在厭離,厭離意在離欲,離欲意在解脫,解脫意在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意在無取涅槃。爲此而說律,爲此而討論,爲此而親近學習,爲此而谛聽,即是爲此無執取心的解脫」。(注叁0)出世間戒能使出離于有漏,並爲觀察智的基地。
這是世間、出世間二種。
(叁)(叁法)于叁法中:
(1)(下、中、上)先說第一種叁法:如果由下等的欲、心、精進、觀(四神足)所建立的戒爲「下」;由中等的欲等所建立的爲「中」;由殊勝的欲等所建立的爲「上」。爲求名譽而受持的爲下;爲求福果而受持的爲中;但依「此是應作」的聖性而受持的爲上。或想「我是具戒者,其它的比庫都是惡戒者、惡法者」,有這種自舉輕他的染汙者爲…
《清淨道論 第一 說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